曹剛
中圖分類號:TS94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155-01
摘要:書籍是發展的,不是靜止的。新材料的不斷涌現為書籍藝術擁有多種物質形態提供了豐富的可行性。現代書籍中各種材質均具有各種不同的美感。書籍中各種材料的有機結合,都可以產生多樣化的材料美感,數字時代的書籍設計材料的綜合運用使得書籍設計變得更加的豐富,材料應用的多樣性將把書籍設計推向一個新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書籍;材料;質感;多樣化;美感
一、書籍材料的演變
材料,英文中作“material”,指原料;可生產成品和半成品的東西,如金屬、皮革、塑料、紙、石塊、木材和化學纖維等。材料是設計藝術的物質基礎.那么書籍材料呢?指的是在書籍設計創作的過程中用來體現設計作品的載體。書籍材料最常見的就是紙張了,根據質地大致可分為植物類比如紙張、竹木等、動物類,如以動物毛皮做成的皮革等;提煉出的金屬、聚乙烯、PVC等的礦物質類,這些都可以成為書籍設計中的材料。而這些材料的應用,與我們書籍的發展演變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我們可以從書籍演變的歷史過程來了解材料對書籍物質形態的影響。從早期的只是用于記載符號文字的甲骨刻辭,以及以青銅器、石材的應用,到后來的以竹木為材料的簡策裝,過渡到以絹帛為材料的卷軸裝,當漢唐以后,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文字依附的材料漸為紙張代替,書籍形態也經由經折裝、包背裝,線裝到近現代的平裝精裝,乃至于現在的電子書。隨著時代的發展,書籍材料的綜合運用也越來越豐富了。
二、材料美在書籍設計中的質感體現
一張板、一塊石、一張皮可以體現它們自身特性所決定的材質美感。在我國現存最早的工藝典籍《考工記》里面就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也就是說將四者有機的結合,才可以產生好的工藝作品。這里就專門提到了材有美,而書籍材質的美感,主要來源于人的觸覺與視覺兩個方面。
書籍材料的觸覺感受,是指人們通過手和皮膚觸及書籍而感知材料表面特征的感受。書籍材料表面具有的硬度、密度、濕度、粘度、溫度等觸覺物理屬性。比如英國的《天籟之音》采用了金屬作為書籍的主要材料體現重金屬樂隊的精神,,當人們觸摸到不銹鋼的堅硬與冰冷。當人們觸摸到這些書籍材料的時候不僅可以帶來材料帶給人的物理感受,還會讓人產生不同的的心理反應。比如觸摸感受到的粗麻軟硬光滑等,粗的粗獷;細的精致;光的高貴;麻的穩重。軟的溫暖;硬的冷漠。 金屬的書籍堅硬冰涼;布書籍的樸實懷舊;木頭的書籍自然沉穩等等。這些都是書籍材料給人的不同的觸覺物理和心理感受。
視覺是捕捉外界信息能力最強的器官,通過眼睛感知物體的表面特征。書籍材料以肌理、質地、色彩的不同可表現出強烈的個性特色,使讀者產生不同的視覺感受。因此,在現代書籍設計中要善于運用各種材料的質感來增強書籍設計的表現力,“審材度勢,因材施藝”。呂敬人先生設計的《朱熹千字文》書殼就采用了一種輕型的桐木,仿宋代雕版將一千個字反雕在上面,串連部分使用了牛皮帶,扣子使用如意扣和楠木,”內頁紙材選用了手感非常好“蒙肯”紙,體現碑刻拓下來的拓片的感覺。”傳遞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氣味,我們可以從內文到環襯,從內封到護封,在閱讀觸摸過程中都能體會到材質所具有心理和生理上的獨特質感。
三、利用材料的美感選擇“適合”的書籍材料
正確選用適合的書籍材料,是傳達書籍設計美感的基礎。書籍材料的選用是否得當,對書籍設計的最終效果有顯著的影響,應根據書籍的內容、讀者、品級等要求決定最恰當的匹配材料,“量體裁衣”不能追求純粹的形式裝飾,忽略根本所在。首先:必須適合書籍內容,書籍本意是傳達信息的,所以,材料的運用要準確的傳達書籍內容,書籍的最終服務對象是讀者,根據不同的閱讀人群選擇符合這個人群的材料。比如兒童、青年、老年,當然要分的更細的話,還有男人和女人,時尚的人群,懷舊的讀者,因此,在選擇材料的時候時刻要以人為本,關注讀者的閱讀感受。
當然書籍材料還應該適合書籍品級(檔次)的要求,比如閱讀價值、使用價值、保存價值等等品級指書籍本冊的價值,比如閱讀價值、使用價值和保存價值;比如《中國攝影》需要的就是高清晰的照片,那當然首選銅版紙,而《藏地牛皮書》,是喜歡旅游的背包一族的最愛,那就選擇質地輕的蒙肯紙,因為減輕重量。再如《孫子兵法》如果只是為了研讀《孫子兵法》,那么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的輕質紙的版本,豪華裝的竹簡裝就純屬一個裝飾品了,一本書成立豪華禮品書,就成了擺設,這就失去了“材有美”的意義了,也失去了書籍本身傳達信息的初衷了。
四、材料美在當代書籍設計的拓展
書籍是發展的,不是靜止的。新材料的不斷涌現為書籍藝術擁有多種物質形態提供了豐富的可行性。材料及其本身的肌理、紋路、色彩、性格及表現力使書籍的內容清晰可視,使其呈現出或熱情或冷漠,或感性或理性,或粗獷或柔情的豐富表情。適合的材料有效地提升了書籍的視、觸、聽、嗅美感,對于材料美的把握,設計師不能僅僅將它視為設計的物質基礎,還應該重視材料語言的美感,合理運用這一積極交流感情的媒介。材料在視覺上、手感上都必須與書籍的內容在精神上取得一致。運用不同的紙張或不同材料的組合、配置,運用不同的設計手段,更好、更完美的實現視覺及觸覺的傳達,給讀者帶來獨特的材料的美感。
電子媒體的高速度與大容量,迫使書籍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藝術功能,挖掘前所未有的潛力。因此設計者更應該關注書籍材料的美感、合理利用材料質感帶給讀者的感受、發揮材料自身語言的力量,從實際出發加以選擇,取得書籍設計與材料美感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呂敬人《書藝問道》[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2]李定芳《材料語言在書籍設計中的意義》[c]天津工業大學.2007
[3]陳楠《平面設計與材料應用》[M] 江南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