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265-01
摘要: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應以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有所側重,既保證體驗學習的實效性又保持體驗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對生命意義的體驗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使學生全面、和諧、自由地發展,從而達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美術教學;新課程標準;體驗學習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使我國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生一次歷史性的變化。每一位教師都將在這場變革面前實現新的蛻變,新的跨越。中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對美術課程進行了重新劃分,從新課標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與情感,新課標賦予了新教材很多體驗性學習的方式。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教學要向少年兒童的生活世界回歸,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學習,使學生全面、和諧、自由地發展,從而達到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新課程的改革將素質教育很好地落到了實處,相信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將在新課改中譜寫更美的篇章。
一、樹立協同意識,要注重學科間的滲透性
我們把學習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學習某一門功課是其子系統。滲透性原則是指某一科教育教學滲透多種素質,使學生各種素質相互暢通、相互加強、形成整體、均衡發展總勢。因此,滲透意識是一個全面的教育觀,克服以前各學科之間封閉、各種素質獨立發展的狀態。美術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說許多理念要運用圖像來闡明科學的內容,了解事物的本質問題,只用語言文字符號是難以表達清楚的,如運用圖像符號則一目了然,而且圖像從視覺上、意識上使學生產生美感,滲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配合各科教學,加強與各學科的聯系,是拓寬審美教育的一條良好方法。由于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美術教師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維空間里,千篇一律的上課,這與教師的教法有關。對于新課程的改革,使教師隨之走進不同以往的課堂氛圍,美術教師將隨著新課程教學的改變而重新尋找自己的教學方法。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我結合了許多其他課程,涉及到音樂,文學,地理,歷史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能在美術這一學科里學到除了畫畫以外的東西。
二、培養高尚情操,要注重情感與審美能力的協調性
培養高尚情操,追求真善美,是人類共同的愿望。要實現這美好的愿望,可以通過琴棋書畫、電視、電影、歌舞等的藝術熏陶,也可以通過生活風雨的磨練等許多途徑。要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學生高尚情操的養成,就必須注重情感與審美情感協調性,情感的運動與變化規律雖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可以在認識、掌握和遵循它的前提下,靈活地、積極地、創造性地應用它。美術作為一種精神產品,通過讓學生參與藝術審美活動,獲得審美體驗,進而達到審美育人的目的。因此,在美術教育中要促進學生感知覺和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新課標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積極性是人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具有指向性、協調性和績效性。它包括認識的活躍、情感的興奮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種心理成分。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動機——目標的推動、引導下產生的。當人的需要具有確實的目標并呈現出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目標期望時,需要便轉變成動機推動人積極行動。在這一過程中,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起著不可忽視的控制和調節作用。所以,學生個體積極性結構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動機、目標、態度等方面。基于這幾個方面,教師應采取相應的措施,使之對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有力的調動。
三、提升教學質量,要注重主客體的交融性
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就是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自閉性、被動性,甚至排他性;為學生主體增加了障礙和困難;學習主體與教材客體成了一對矛盾。開展體驗性學習,教師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閉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就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體驗性學習的機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滿活力的各種學習活動。如在“造型·表現”教學中,創設學生捉魚的機會,體驗魚的活力與手感;通過觀看海洋熱帶魚的視聽體驗,豐富了學生對各種美麗的熱帶魚的認識;通過動手繪畫漂亮的大魚的體驗,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口語交流的體驗。有機地創設體驗學習情景和體驗學習氣氛,體驗學習的契機。使學生對認知活動產生興趣,產生愛意,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和感悟,能動地擁抱知識,認識知識,學習主體與知識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學習中,知識融入了學生的生命之中,使學生嘗試到每一次學習體驗都是生命意義的升華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而獲得對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四、推動體驗教學,要注重學習主體的實踐性
作為藝術教育形式之一的美術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藝術審美愉悅的體驗。而沒有親身參與到美術課活動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因而也可以說是學不到真正藝術的。因此中學美術教學過程,應該主要是一個在教師啟發下學生參與體驗藝術的過程。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性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美術教學效果。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實踐是體驗性學習的基本方式,體驗性學習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完成對客體的認知。如在“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激情”教學中,學生在把玩、撫摸水果的過程中,通過手的觸覺,體驗到水果是圓的實體,果皮的細嫩、光滑、舒服;通過鼻子對水果的嗅覺體驗,聞到了水果的清秀與芬芳;通過滾動水果的觀察、視覺體驗,不但認識了圓,而且發現滾動的水果與靜止的水果的區別;通過動手繪畫體驗,才發現平面上的圓與生活中的圓有很大的差別,但又互相聯系。開展體驗性學習活動,是在感知覺體驗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逐步獲得對知識的感悟和認知。
五、激發學習熱情,注重教材內容的靈活性
在教學中,我們應首先審視我們的教學內容是否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才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去。美術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只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創設恰當的學習情景,就能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活動中獲得感悟、認知和快樂的體驗。在教學中,部分學生受知識、經驗、能力等因素所限,難免會遇到一些學習困難,探索活動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耐心。對學生的暫時“失敗”,教師要允許、理解和寬容。因為只要引導得當,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反而會增強學生進一步探索的信心。如《熟悉的旋律》的教學,教師利用送一件看不見、摸不著的禮物給學生的懸念,吸引學生,創設了聽聲音猜禮物的體驗,學生從聲音中辨別音律,于是進行了動手動手表現音律的體驗,最后讓自己音律在畫面上滾動。在和諧的體驗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僅獲得了學習的興趣,還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放飛了孩子們的理想。身心愉悅,神物交融,這是多么鮮活的生命體驗。各種體驗學習方法既是獨立的,又互相聯系,學習的主體本身就是一個利用視覺、聽覺、手感觸覺和大腦進行學習的復合體和共同體。各個器官的學習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無法割裂分離。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從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有所側重,既保證體驗學習的實效性又保持體驗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對生命意義的體驗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