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中圖分類號: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2-334-02
摘要:分體育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實踐性和顯露性。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體育的多元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習慣,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疏導教與學的合理關系,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提高體育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教學改革;新思路
眾所周知,過去學校體育課程設置是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強調人服從于競技項目,體育成績是以掌握運動技能競技水平的高低評定,這與學校體育教育規律相違背,同時將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與積極性扼殺掉。因此,要使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首先體育教學必須從轉變思想和觀念做起。要求體育教學做到為人的健康服務,即人們鍛煉以某一項目標,通過體育鍛煉達到增強體質,提高其內心心理品質。
一、面向全體學生,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體育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得到充分的展現自我與個性發展。體育教學應使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目標。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各自情況,讓學生自行確定學習目標,通過自己所選的學習目標自主的完成。教師應熟知教材的難易程度,適宜地把握組織形式和教法,使學生在身體鍛煉過程中獲得最大樂趣,感受到體育的樂趣。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來評判學生成績。以往的評價方法很少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都是統一的標準,有一個標準綱要。其結果扼殺了學生的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評價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應以學生原有的體育基礎和身體發展水平等為基礎,將學生的學習態度、練習的積極性等綜合起來作為考評標準。引導學生對自我進行評價。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習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實施素質教育需要教師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如何將學生的主動性轉化為積極性與興趣:
1.體育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參與,感受體育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2.改善與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目前我國教育重點正由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轉移,教師的教學應考慮學生的健康成長。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以尊重、民主、平等為基礎師生關系。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將會使學生思維活躍、樂于參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重視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轉變
首先,確立“全面發展”的思想。未來的體育教學必須走運動健身之路,要確立“全面發展”的思想。從知識、技術的傳授到鍛煉以及情感教育,都應采取科學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在教學中不但要深化體育知識的教育,還要注意對社會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知識的滲透,為大學生未來的繼續深造、就業乃至一生的發展做準備。
其次,要確立“終身體育”的教學思想。新世紀的體育教育講求“終身教育”。高校體育教學思維觀念的轉變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確立“終身體育”的教學思想。“終身體育”強調和重視學生的體育意識、主體能力意識,達到終身受益的目的。大學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的最高層次和最后階段,具有與社會體育銜接的特點。體育教學應利用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這一有利時機,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指導學生形成自學、自練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體育主體意識和健康意識,增強學生的體育能力,使體育在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后仍能延伸發展。
第三,“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思想。素質教育以“教”為引導,以“學”為進取,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校體育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外延,是全面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體育教學將培養學生素質教育融入體育活動之中,落實于運動場上,以體育為載體通過體育教學全面塑造復合型人才。
四、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觀念轉變
多年以來,高校體育教學被傳統體育教學觀念所束縛,傳統教學觀念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教師機械系統地呈現教材,千篇一律,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的書本內容。這種教學觀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壓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深層次地影響了學生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阻礙了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因此必須要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現代教學理念。
首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無視學生是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被動接受轉變主動求知。
其次,在教學模式上,將傳統的“講—示—練”模式轉變為教師提示教材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讓學生主動去嘗試和體會動作的模式。改變教師固定為某個班級的授教形式,采取不定班、不受專業限制,由學生選擇教師,而不是固定的授教模式。
第三,在教學方法上變“注入式”為“啟發式”教學。發展學生的主體個性,學生通過自評、互評的學練中,提高自身的體育態度、體育意識,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
五、教師對學生評價觀念的轉變
多年以來,評定某個學生的體育水平都以單一片面的方法以《大學生體育達標標準》為考核標準,似乎沒有更好的標準了。實踐證明,以《大學生體育達標標準》和各種測評作為學生體育課學習的手段,弊端叢生。它排斥了個體的先天差異性和后天環境造成的差異性。個體先天性素質較好的無需鍛煉和學習,其體育成績照樣很高,個體素質先天性較差的和后天環境不好的即使加大練習量也很難達到《大學生體育達標標準》的要求。素質與技能測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體育鍛煉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知識。因此,現行高校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價方式已很不符合時代的要求,應注重全面、整體的評價,既考查知識,同時也能夠考查技術和能力,將學習的過程與結果結合起來,進行主觀和客觀的綜合評價,轉變傳統的“達標化”的評價方式,要使學生在學此過程中都“各有所得,學有所獲”。高校體育教學成績的評價體系不僅要注重學生表面的體育水平,還應體現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所體現能力增長的內在特征,重視人性化教育,突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讓學生知道清楚的了解體育對自身健康的影響,注重體育的規范性鍛煉和科學健身。這就是教師對學生評價思維觀念的轉變的具體體現。
六、教材和教學內容的轉變
教學理念的轉變,勢必給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更新帶來新的觀念。高校體育教學要拋開傳統的教材體系和以往老套的教學內容,樹立新的教學觀念,從現代教育理論中吸取營養,為高校體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現行的高校體育教學只是圍繞《大學生體育達標標準》中的幾個項目反復練習和測試,千篇一律,對歷屆學生進行教育實施。其結果是介紹教授的全面,但沒能夠得到發展。以至于上了十幾年的體育必修課,卻沒有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從初中到大學都是同樣的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由于內容單一枯燥學生很難在體育上形成一技之長,有的甚至還不知道該怎樣去鍛煉身體,這不能不說是我國體育教學事業的悲哀!新世紀的體育教學目標是全面提高全民素質,體育教材應結合培養學生能力和未來實際需要,增設一些具有時代代表性和實用性的體育內容。高校體育理論教學將突出學生終身受益的體育知識和活動方法的學習,在教材選擇上結合不同學生身體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培養和加強學生的健身能力、健身意識。為了有利于教師的教學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材層次選擇上應考慮知識層次、能力層次、情感層次。教師要變教材為學材,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轉變思維觀念。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教學的思維觀念的轉變,必須從教師的思維觀念人手,始終堅持終身體育教育的指導思想,以素質教育為導航,淡化競技意識,不斷轉變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模式的傳統觀念,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具有競爭意識、開拓意識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楊貴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J] .體育教學,2000.
[2]林志超.面向21世紀高校體育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胡永南.觀念更新是大學體育課程建構的關鍵[J] .成都體院學報,2001.
[4]薛明陸,李新紅等.新課標下體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體育世界,2008.
[5]孫旭輝.高校體育應注重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J].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6]國家教育部教體藝司.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Z] .國家教育部辦公廳, 2002.
[7]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0.
[8]毛振明.體育教學科學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