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海
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證明,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不發展就沒有出路,不發展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以說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洪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堅持發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從發展的本質和動力、發展的主體、發展的標準、發展的目的和發展的方法,深入剖析科學發展觀蘊含的發展哲學,全面揭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內涵。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發展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1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07—02
一、發展的本質和動力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和發展。事物的發展來自于事物的相互作用,而且相互作用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使原物原有的狀態和性質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因此,發展的動力來自于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促使事物不斷發展。這種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從根本上說,發展是一個國家或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工業社會并進而向信息社會變遷的過程,特指發展中國家從不發達到發達,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對于中國來講,目前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要認清當前階段性特征: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產業結構加速調整,同時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自主創新能力亟待提高,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深化改革進一步觸及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體制創新進入攻堅階段;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保持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增加;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并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收入分配中的矛盾增多;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等等。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主義有新的表現;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世界經濟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日益加深,等等。
二、發展的主體和目的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它第一次科學地解決了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怎樣看待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問題,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和目的重大問題,成為無產階級政黨執政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主張“全部歷史本來是由個人活動構成的”[1],“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作用的合力,就是歷史。”[2]胡錦濤指出“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3]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將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的主體、發展的目的這一核心問題。它明確要求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牢固確立人民群眾在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營造全體人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和原動力,“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的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加注重社會公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個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參與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事務的管理;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醫療保障條件,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體質。
三、發展的要求和標準
事物的發展來源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固然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規定事物的性質,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但是這都是有條件的,在一定情況下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轉化的。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體現著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科學發展觀指出,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出:“這里的發展絕不只是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發展。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更加自覺地堅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在促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進社會發展的投入,增加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投入。”[5]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新運用,是針對中國發展新階段提出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新思路。
比如,經濟發展始終是發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松。但也必須看到,經濟發展不是發展的全部內容,發展還包含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社會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經濟發展代替不了社會發展,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加快,城鄉、區域和社會群體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會組織和管理面臨許多新問題。在推進經濟發展時,必須關注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要讓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人們普遍分享發展的成果,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全面進步,切實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協調問題,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提高現代文明程度。
四、發展的方法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這是唯物辯證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方法的實際應用。無論是對自然、社會、思維領域的矛盾運動規律的宏觀把握,還是對實際工作中錯綜復雜的矛盾的細微分析,唯物辯證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認識方法。毛澤東指出:“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6]
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毛澤東同志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思想。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進一步強調: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同志強調,我們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應該正確反映并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都應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從全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激發各方面創造精神的優越性,能夠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辦一些大事情的優越性”。[7]科學發展觀所強調的統籌兼顧,就是要從整體的角度把握構成這個整體的各個局部以及這些局部之間的相互聯系,在謀求發展時統一考慮這些局部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兼顧各個局部和每個局部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能夠代表各個局部要求的整體發展合力和共同價值取向,使各個局部在實現整體發展中各得其所。“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8]
參考文獻:
[1]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0.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3]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31.
[4]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31.
[5]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33.
[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7]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64.
[8]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54.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