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保紅 李 莊
摘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擺脫教條禁錮,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毛澤東打破的是“洋教條”,鄧小平打破的是“土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破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教條。
關鍵詞:教條主義;解放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11—01
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轉變
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實現了一個根本轉變,即從教條崇拜和理論禁錮,到修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個別原理和結論,偏重于其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精神,推進理論創新的邏輯過程。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始終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說,多次表明他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恩格斯批評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針對機械執行共產國際指示或盲目照搬俄國經驗的狀況,毛澤東明確指出,精通馬克思主義在于領會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堅決反對那種僅會套用馬列主義的個別詞句和結論來解決現實問題的教條主義,要求人們從對馬、恩、列、斯的盲目崇拜和對蘇聯經驗的迷信中解放出來,獨立探索中國革命規律的特殊性。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實現了中國革命指導理論的本土化變遷。
在當時我國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社會主義建設成功之后要不要進行改革,這在科學社會主義史上沒有現成的答案。盡管恩格斯說過:“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2]但是無論斯大林還是毛澤東,都沒有意識到必須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進行改革的問題。在當時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固有弊端使社會主義日益喪失活力,同時也激發了人們的強烈改革要求。文革之后,針對“兩個凡事”和思想僵化問題,鄧小平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在歷史的重要關頭,鄧小平打破了對毛澤東晚年錯誤思想的教條禁錮和思想束縛,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準備了條件,科學地解答了長期困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的“歷史之謎”,突破了長期以來把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當成社會主義的三個絕對不可改變顯著特征的觀念,沖破了禁錮中國多年的理論禁區,解除了人們長期的思想困惑,成為馬克思主義創立一個半世紀以來最為重大的理論發展,使全黨的認識有了重大轉折和發展,是對傳統社會主義教條模式的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社會主義若干設想的超越。
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啟迪性與現實意義
(一)摒棄教條,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在于其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個別原理和結論。作為普遍真理,我們必須信仰,但不能把它當成算命先生的預言書,不能搞成宗教式的理論崇拜。馬克思主義不可能完全超出時代限制,提供解決具體問題的現成答案。不能死抱馬克思主義的個別結論和原理不放。
(二)擺脫束縛,徹底從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馬克思關于傳統社會主義的設想,無疑要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制約與限制。而我國當今的社會主義實踐,已遠遠超越他們的預見。決不能教條地照搬他們的設想去判斷、框定現實的社會主義實踐,也不能讓現實實踐絕對地服從于他們的預見。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徹底從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和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方法分析現實,不斷突破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并提出新的論斷,支持社會實踐。
(三)發展與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由之路。人類社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矛盾特殊性都不同,理論思考的側重點也不同。如果用僵化的教條對待不斷變化的實踐,就會落后和阻礙實踐的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從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精神依賴中走出來,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的馬克思主義根本方法,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具體形態,才能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4:742-74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693.
(責任編輯/張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