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超英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交流信息的能力,即語言運用能力。本文根據Krashen的“輸入假設”和Swain的“輸出假設”理論,通過分析輸入、輸出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系,提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輸入與輸出模式,并對該模式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條件和問題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輸入模式 輸出模式
一、引言
針對長期以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費時多、收獲少”的弊病,2004年1月教育部頒布了最新《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對大學生英語學習提出了新的標準。新標準要求所有的聽說訓練都在校園網絡或計算機上進行,將大學多媒體、校園網等硬件設施的要求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該如何利用現有的教學條件和師資建立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將學生的英語總體水平提高上去,這的確是擺在公共英語教師面前一個最現實的問題。
筆者認為,要建立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必須遵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不同課程自身特點,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對影響教學的各方面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提出一個完整的設想,制定出一個全面的教學規劃和實施方案,從而最大限度地克服種種矛盾,使教學得到優化,讓有限的教學資源產生最大的教學成功和效益。因此,結合最新《大學英語課程要求》(試行)和多年教學經驗,筆者提出了“輸入—輸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二、輸入與輸出模式的理論基礎
輸入在語言教學范疇內是指學習者聽到或讀到的語言。美國語言學家S.D. 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他認為可理解輸入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唯一途徑,并提出理想語言輸入應當符合“i + 1”公式(i為現有水平,1為略高于i的水平),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輸入,其中包括學生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i”,又包括新的語言知識“1”?!癷”和“i十1”之間的差距是學習者學習的動力所在。語言輸人材料的難度要稍高于學習者現有的水平,“i+1”學習者為了懂得新輸入的語言材料,會求助于以前的知識經驗或利用語境、上下文等進行判斷。通過努力,學習者理解了語言輸入中“難以理解的成分”,從而使語言習得取得進步。
輸出在語言教學范疇內是指學習者通過說、寫產出的語言。人們在課堂環境或自然環境中進行語言輸出。在我國的英語教學環境中,進行“英語輸出”的主要途徑是課堂,主要形式是學生輸出。Merrill Swain(1991)認為語言學習過程中應強調語言輸出的重要性。輸出不僅可以提高語言的流利性,而且還具有使學習者集中注意力、進行假設驗證和自覺反思等調整自己學習策略的功能,從而提高使用語言的準確性。說和聽同屬一個語篇層次,寫和讀同屬另一個語篇層次,其中說和寫是輸出形式,其特點可用“生產性”來表述。Swain提出了“可理解輸出”假設。他認為,說和寫的語言產出性運用有助于學習者檢驗語句結構和詞語使用,促進語言運用的自動化,有效地達到語言習得的目的。當學生用英語表達意思時,不得不主動地調用已學過的英語知識,斟酌語法規則的運用,琢磨詞語的搭配,掂量詞句使用的確切性和得體性。通過說和寫,英語知識不斷得到鞏固并內化,為英語技能的全面發展鋪路。學習者若具備這種內化的英語能力,只要對其發音輔以必要的訓練,口語就有可能很快跟上。
三、輸入與輸出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體驗“習得”,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能力是輸入與輸出教學模式中非常關鍵的一步。在教學過程中,教的同時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的指導,強調給學生的信息輸入,引導學生操練語言輸出,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能力。例如,要有效指導預習,保證課堂效率;上課時把幾個單元的課文當作一個整體,重新組合排列,使學生感受語言情境,要求學生對話、討論、敘述、表演,在創造的語言情境中掌握語法。課后,要求學生要做好,聽原聲帶,復現課堂所學知識,有條件者還要求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完成課后的書面寫作,將知識落實在筆頭上。學生可以將文章寫在作業本上,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發給老師。批改作文的方式也很多,教師可以全批、全改,也可以讓學生互相批改,還可以通過軟件批改作文。筆者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輔助批閱英語作文的教學軟件Markin32,使用效果很好。借助這一軟件批閱學生以電子郵件形式遞交的作文,教師不僅可以用3、4種不同顏色和字體寫出評語和修改意見,而且可以對近30種典型錯誤方便地標注,并且自動提供錯誤的統計數據;對一些具有共性的錯誤的批注和常用的評語,只要簡單地用鼠標點擊就可以調出數據庫中的相應文本,直接輸入到學生的作文上。應用這一軟件處理學生作文,既提高了作文批改質量,又節省了教師的時間。
其次,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知識聯網,滾動式豐富和完善學生的英語認知網絡。課堂上創造的評語及情境,實際是給學生提供一個“知識聯網”的機會和環境。對各層次的學生,教師要有不同的方法幫助他們聯網。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自學為主,如討論式、質疑式學習;對于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有計劃地幫助他們“滾雪球”,特別注意“溫故而知新”,化解難點,螺旋式上升。因為學生的對話、討論、表演要大量運用以往學過的詞匯、句型等來完成,新舊知識自然相聯,達到積累、鞏固的目的。
輸入與輸出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突出特點是,通過豐富多彩的聽讀“輸入”與開放性的說寫“輸出”,實現學生英語認知網絡的建構與不斷更新。這一教學模式還充分利用師生間在學生“輸出”過程中的交流、對話,實現及時的反饋“輸入”。也就是說,在學生更新英語認知網絡的過程中,獲得了聽覺信息、視覺信息、文本信息、情景信息和反饋信息等五個方面的“輸入”,產生了口語和寫作兩個方面的“輸出”。本模式把情景信息作為重要的“輸入”信息,強調營造學生對語境、情感等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在自然的、輕松的環境中習得和積累,實現滾動式發展。
四、輸入與輸出教學模式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實施輸入與輸出教學模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語言的輸入必須重視輸入語言的正確性,教師在課堂上所進行的語言輸入,必須是規范的現代英語,也就是說輸入的英語語言信息要正確,即教師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正確,不能給學生傳授錯誤的知識,因此,為了達到這個標準,教師必須注意不斷充實自己,加強業務學習;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所進行的語言輸入,必須具有可理解性,必須使學生通過努力可以理解,避免一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喪失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講課時要注意使用大多數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不要使用過分艱澀的語言;再次,輸入與輸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應用,有可能造成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必要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入學新生進行分級教學,同時,教師必須關注英語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采取措施幫助他們,是他們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取得盡可能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1981.
[2]Swain. M. The Text: Bridge or Wall? .In Bowers,R& C, Brumfit (ed.)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Teaching [J].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99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 2004.
(作者單位:湖南對外經濟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