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波
摘 要:21世紀是醫學與生命科學的世紀,也是信息化世紀,信息素質因此成為醫療工作者必備的重要條件和素質。分析我國醫學文獻檢索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地位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相應措施以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關鍵詞:醫學;文獻檢索;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163-02
1 我國醫學文獻檢索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教師的素質特別是醫學專業課教師的信息素質亟待提高
我國醫學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師隊伍總體上素質不錯,但有一部分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離一名合格的醫學文獻檢索課教師還有不小的差距。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現階段專業課教師隊伍的信息素質普遍較差,在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難以適應信息化、知識化社會的要求,和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要求。醫學專業課教師普遍缺乏對信息素質教育的深刻認識,不重視專業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不重視學生整合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能力的學習;對現代教育技術掌握不夠,信息能力有待提高。教師的信息素質不高,使信息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課程的結合難以有效開展,制約了高等醫學院校信息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
1.2 各個學校發展不平衡
有些學校的領導很重視醫學文獻檢索教學工作,對這項工作一直抓得很緊,經常聽取文檢課教師的意見,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幫助解決,使該課程開展得有聲有色。但也有些單位的領導對文檢課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對醫學文檢課教學不夠重視,對文檢課中的問題不聞不問,甚至視而不見,使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老師奉命而教,缺乏積極性,學生學習也沒有興趣,還有的學校干脆將文檢課取消了。
1.3 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不適應實際需要
目前,醫學文獻檢索課的教學內容包括文獻檢索基礎知識、手工檢索工具、醫學數據庫和網絡醫學信息查詢三部分,最突出的問題是只講文獻檢索,不講文獻評價、文獻分析與利用,使得醫學文獻檢索課成為一門單純培養學生文獻檢索技能的課程。教材使用方面還存在更新緩慢的問題。一般教材三四年不更新版本就已顯得落后了,少數單位使用的醫學文檢課教材還是五六年前的版本,遠遠落后于信息檢索技術的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客觀現實。此外,教材的編寫力量顯得過于分散,沒有集中力量,形成拳頭,使教材的質量難以提高。還有很多單位各個層次的教學共用一本教材,沒有實現層次化、系列化。
1.4 教學方法和手段相對滯后
目前,我國醫學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方法仍以教師課堂理論講授與學生檢索實習相結合的傳統模式為主,這種教學方法己經遠遠不能適應學生數量和教學輪次成倍增加、現代化醫學文獻檢索技術迅速發展的實際需要,嚴重影響了醫學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效果。只有很少的教師開展了醫學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方法改革,采用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法、問題討論教學法、“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等,但影響很小,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醫學文獻檢索課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也明顯落后于醫學專業課。雖然基本普及了多媒體課件,但課件的質量相對較低,網絡教學也開展得非常少,與醫學專業課的學習無法相提并論。
2 醫學文獻檢索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對醫學生信息素質教育重視不夠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醫學院校都極為重視醫學專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和臨床技能的訓練;忽視了以信息素質為核心的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醫學生醫學基礎理論知識和臨床基本技能較好,但信息素質、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強。到目前為止,信息素質教育并沒有引起我國高等醫學院校的正確認識和重視。
雖然高等醫學院校圖書館對醫學生信息素質教育極為關注并多方奔走呼吁,但往往陷于孤軍奮戰的尷尬境地,因為圖書館在高等醫學院校中處于邊緣和弱勢地位,其呼聲很難得到領導、教學管理部門以及院系相關部門的理解和支持。在高等醫學院校近年來的教學改革中,許多院校的文檢課教學工作不僅沒有得到加強,反而被嚴重削弱。
2.2 缺乏醫學生信息素質評價標準體系
保證信息素質教育順利的開展,必須有相關的信息素質評估、評價標準。目前國外較為成熟的信息素質評價標準是美國ACRL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質能力標準》。一些國外大學也制定有信息素質評價標準,如澳大利亞的Griffith大學制定了自己的信息素質標準,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紐約州立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等也都有自己的信息素質標準。雖然我國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不同程度地開展了信息素質教育實踐活動,但對醫學生信息素質培養目標缺乏統一的認識,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師素質、教學效果沒有相應的評估標準,這也是制約信息素質教育在高等醫學院校的發展,特別是制約醫學文獻檢索課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 醫學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方法和模式改革
3.1 PBL教學法
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是通過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種新型教學法。它改變了沿用多年的“教師講授知識,學生復習知識、完成作業”的教學模式,代之以“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收集知識、解決問題,教師總結評價”的新學習方式。
PBL教學法以問題作為學習的起點,學生為解決問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尋求知識,問題成了選擇學習知識的依據。它借助于“真實”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分析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汲取知識。
3.2 “主導一主體”教學模式
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在發達國家的大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
根據醫學文獻檢索課教學目的和“主導—主體”教學模式的特點,可以把教學過程分成3個階段:基礎階段、實踐階段和提高階段。基礎階段學生學習的任務是接受和掌握理論知識,教學主要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實踐階段是文檢課教學中的核心部分,是在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各種檢索工具的基礎上,掌握文獻檢索的方法和技能,因而在教學中就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要求他們既要“學會”又要“會學”;提高階段主要采取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研究探索為主,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和創造能力。
3.3 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
在高等醫學教育領域,信息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課程學習相結合,是指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工具、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醫學專業課程的內容有機結合,把信息素質教育融入到不同的醫學核心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中,緊密結合醫學專業內容,在完成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醫學生的信息素質。這種新型的信息素質教育教學模式,能有效促進醫學生在他們自己選擇的專業領域內理解信息素質的重要性,培養醫學生設計復雜的檢索策略以獲取信息和深入分析評價信息內容的能力,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使醫學生潛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檢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質。
首先選擇某一門專業課程的一個或多個層次的特殊主題與信息素質教育結合起來;然后通過與一門或幾門課程的結合,將信息素質成分要素整合到課程之中,建設結合典型示范課程;再通過示范課程把信息素質結合到選定的一個或多個學科中;進而推及到所有醫學專業課程,推動信息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課程的全面結合。信息素質教育與醫學專業課程整合的關鍵在于醫學專業課教師,教學中講述本專業的信息源、各種信息源的特點和質量,以及本專業信息檢索的特殊性等內容。
3.4 雙語教學
雙語教學就是用非母語進行部分或全部的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對我國而言,雙語教學主要指的是應用除漢語外的另一門語言(主要是英語)進行非語言學科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對各種大型英文醫學信息資源數據庫進行介紹,也不可避免地要向學生講解如何利用英文醫學信息資源。因此,在《醫學文獻檢索》教學過程中運用雙語教學是必要和可行的。但目前國內醫學院校極少開展此項工作,究其原因并非因為缺乏師資力量,主要原因在于沒有現成的原版教材。醫學文獻檢索課在國外沒有相對應的課程,因此無法像一些醫學專業或基礎課程一樣直接引用原版教材。這一問題成了制約各高校開展醫學文獻檢索課雙語教學的瓶頸。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依托互聯網,而不是對現有教材進行翻譯,開發出具有原版風味的醫學文獻檢索雙語教材完全有必要。各數據庫發行商(如OVID公司、Springer公司)都有自己數據庫的宣傳材料,這些材料大部分是對數據庫的編排方法、檢索方法、檢索策略的說明,有的甚至有詳細的檢索實例說明。將這些資料進行適當的編輯,就成為優良的雙語教材。
醫學文獻檢索課雙語教學師資力量的解決方式主要有:①通過對具備較好外語水平的醫學文獻檢索課青年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提高外語聽說能力;②直接引進有國外生活、工作經歷且有專業背景的教師進行醫學文獻檢索課雙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張士靖,胡兆芹.我國醫學信息學專業教育現狀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06(6): 51-54
[2] 徐苗.論醫學文獻檢索課中教學數據庫的選擇[J].醫學情報工作,2006 (1):73-74
[3] 吳常青.醫學信息檢索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情報探索,2006 (11):21-23
[4] 方習國.醫學文獻檢索課教學重點內容的選擇[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8, 23 (6):52-53
[5] 邢美園,蘇開顏.循證醫學與醫學文獻檢索課教學[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5):16-17
(責任編輯:陳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