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楊
摘要:雖然在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已經初步具備行業規模,它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現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在結構、經營和功能上存在著三重制度性缺陷,保持該擔保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進一步的制度創新。
關鍵詞:中小企業; 信用擔保體系; 制度創新
中外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中小企業的大量存在是一個不分地區和發展階段而曾遍存在的現象,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是保證正常合理的價格的形成、維護市場競爭活力、確保經濟運行穩定、保障充分就業的前提和條件。無論是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還是處于制度變遷的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加快中小企業發展,可以為
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發展歷程
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信用擔保體系從起步至今只有10余年歷史。我國從1992年開始探索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之后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探索起步階段(1992年起)。在此期間先后在重慶和上海等地產生了私營中小企業互助擔保基金會。在廣東和四川等地開始出現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地方性商業擔保公司。交通銀行上海楊浦支行與區政府和街區企業合作成立了擔保基金。
2.積極推動階段(1998年起)。浙江、福建、云南和貴州等省的一些市縣開始探索組建以私營企業為服務對象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或中心。陜西、廣東、湖北與北京等地開始出現科技、建筑等專業性擔保機構。上海、北京等地開始進行政府財政部門與商業擔保公司合作的試點工作,即財政部門對銀行作出承諾并負責推薦中小企業,商業擔保公司負責辦理具體擔保手續。
3.規范試點階段(1999年起)。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要求,國家經貿委在廣泛征求社會有關各界的意見、總結各地試點情況,并吸收日本、加拿大和美國等國家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于1999年6月14日發布《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經貿中小企[1999]54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隨后,國家經貿委著力在全國各地貫徹實施該《指導意見》,河南、山東、寧夏、吉林、天津等地政府陸續下發地方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指導意見并組建相應機構。深圳等地開始出現信用擔保、商業擔保、互助擔保等擔保機構相互配合、協調發展的好局面。
4.體系完善階段(2000年起)。2000年8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決定加快建立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和完善擔保機構的準入制度、資金資助制度、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制度、行業協調制度與自律制度。自此,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發展開始進入制度建設、組建國家信用再擔保機構和完善體系建設的階段。
據我國人民銀行2003年3月的調查,截至2002年底,我國共建立擔保機構848家,主要有政策性、互助性和商業性擔保機構三種類型。2002年末,我國擔保機構可運用的擔保資金總額為242億元,其中注冊資金為184億元。2002年共為28717家中小企業提供了51983筆貸款擔保服務,累計擔保金額598.2億元。
二、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現狀
我國目前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已經基本建立,但是,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在擔保的結構、經營和功能上還不十分完善,存在著三重缺陷。
1.結構性缺陷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結構性缺陷主要表現在:在機構數量和擔保貸款金額上,政府擔保的份額過高,民間資本型擔保(包括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的比重嚴重不足。截至2002年底,我國建立的擔保機構有848家,其中,政策性擔保機構高達614家,占72.4%。在2001年100億元左右的總擔保金額中,政府擔保資金為66億元。由此可以判斷出政府擔保貸款在中小企業貸款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高的,這也說明了財政出資的政府擔保在整個體系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觀調控和社會管理職能之后還有足夠的財力在中小企業擔保體系中起主導性作用。所以,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過分依賴于政府擔保,既無必要,也不可能。
2.經營性缺陷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經營性缺陷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的缺乏,即資金補償機制、風險分散機制、擔保品種和擔保人才的缺乏。此外,很多通過政策性出資建立的政府擔保機構沒有實行企業化運作和市場化經營,行政干預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根據“誰投資,誰決策”的市場原則,認為政府在擔保項目上有表決權,所以領導定項目的情況并不少見。也有一些地方領導利用這種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進行“設租”或“尋租”,或是把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這種長期行為短期化和政治化。
3.功能性缺陷
信用擔保體系的結構性和經營性缺陷最終都會體現在功能性缺陷上。結構性缺陷帶來的功能性缺陷集中體現在宏觀層面。政府擔保的主導地位表明政府承擔了過多本來可由市場管理和分散的風險,必然導致市場管理和分散風險的功能弱化。同時這也意味著政府分散了資源,忽視了在市場秩序、環境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
經營性制度缺損帶來的功能性制度缺損主要體現在微觀層面。現存的經營性制度缺陷限制了擔保貸款的市場需求,加劇了貸款擔保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從而影響了現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績效和可持續發展。
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制度創新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運作效果的國際經驗來看,還是從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三重缺陷來看,抑或是從導致上述缺陷產生的成因來看,克服現有中小企業擔保體系的諸種缺陷,提高該體系績效,保持該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在于進一步的制度創新。
1.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本身的制度創新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政府財政的可行性、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手段的弊端以及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建設的國際經驗都表明財政性擔保在整個擔保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不合理的。改善現有結構的制度創新內容主要應包括提高互助擔保和商業擔保這些民間資本型擔保在整個擔保體系中的比重和地位,同時在市場的基礎上改善財政性擔保機構的經營與管理,提高其效率。制度創新的手段應包括:鼓勵中小企業互助擔保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努力促進商業擔保機構的擴大和發展,政府擔保機構要堅持“政策化資金、法人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基本原則,避免行政干預。
2.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上下游環節的制度創新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上下游環節的制度創新要做到:一是要發展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一個健康發展的信用擔保體系應該是建立在企業信用制度上的。就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來說,首先,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盡快地建立起以中小企業、企業經營者、相關政府機構、中介機構和金融機構為主體,以信用登記、信用采集、信用評估和信用發布為主要內容的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其次,政府應鼓勵民間建立和發展社會信用調查評估等中介機構,允許這些機構在以獨立法人身份承擔民事責任的基礎上對有關用戶有償提供中小企業信用成果。第三,中小企業本身要重視信用意識的培養,應具有將信用作為無形資產來經營的理念。第四,除了建立和發展中小企業的信用體系外,政府還有必要維護和管理信用秩序,即打擊虛假信用,嚴懲騙取信用等信用欺詐行為,對信用信息失真的企業和中介機構一定要根據相應法律加以懲治。二是要加快發展以中小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金融機構。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貸款的期限、額度、頻率和成本上有很大的差距。中小企業較小的貸款額度、較短的貸款頻率和較高的貸款成本,則使得中小企業貸款具有規模不經濟和較高風險性的特點。所以,大型金融機構通常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而不愿為資金需求規模小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因此,要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就必須發展中小銀行。
發展中小金融機構的對策主要有:對非國有金融機構開放市場,以增加金融體系中競爭的程度;完善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法規、制度和監督體系,對中小金融機構加強監管;對現有中小金融機構進行經營機制轉換,實現真正的商業化經營。
參考文獻:
[1] 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世界各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情況和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情況,http://www.zkzdb.com/news/sys4credit.htm, 2007年9月
[2]林毅夫,李永軍,2001,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中小企業融資,《經濟研究》第1期。
[3] 陳文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國際比較,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4]譚中明,梅強,2001,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運作模式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第6期。
[5]王江,2002,中小企業發展之信用管理體系的構建,《金融研究》第3期。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沈陽融匯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