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帆
[摘要]為促進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管理。加強金融市場管理,整頓金融市場秩序,既是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加強宏觀控制,強化中央銀行宏觀管理職能的重要措施。如何加強我國金融市場管理,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金融市場管理 金融機構 金融創新 金融產品
一、金融市場管理的涵義、體制與職責
1.涵義
金融市場管理是指國家對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進行的行政、法律和經濟管理的總稱。包括制定和頒布金融市場管理法規;檢查和監督金融市場交易活動;審批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業務許可;以及采用經濟方式參與金融市場活動,調節金融市場供求,保持市場穩定。
2.管理體制
(1)國家管理模式。如美國模式,它是根據國會立法設立專門管理金融市場的主管機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直接履行法律賦予的管理職責,對國會負責,不構成政府的一個部門。
(2)政府管理模式。國家設立專門的金融市場管理機構,但隸屬政府領導,構成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履行管理職責。如日本的證券市場管理機構隸屬于大藏省。
(3)自我管理模式。管理金融市場的專門機構為民間性的自律管理組織,根據法律規定享有管理權限。
3.職責
(1)制定和修改有關證券發行與交易活動管理政策和發展方針;(2)制定并解釋證券市場的各種法律和管理規章,并組織實施;(3)管理一切證券發行和證券交易活動,制定證券發行與上市的條件和標準,維護證券市場秩序,調查、檢查和仲裁證券發行與交易過程中的各種不法行為和交易糾紛,執行行政管理和法律管理措施;(4)作為全國證券發行和證券交易的信息中心,組織和傳輸證券市場信息;(5)管理投資機構,有權檢查、監督金融市場各種機構投資人的業務經營。
二、我國金融市場管理的現狀
我國在不斷發展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國家經濟日益一體化的同時,銀行系統作為第一金融中介舉足輕重。銀行擁有的貸款人的內部信用情況可以作為決定資本分配的指導。加入金融市場可選擇的只有使用稀缺的實際資源來進行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時才可能實現。
入世后,我國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面臨著各種風險,尤其是全球化金融市場風險。我們借鑒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經驗,改善我國金融機構控制風險的能力,并探討市場風險度量的主要方法,提高我國金融市場風險管理能力。同時隨著我國加入WTO后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風險計量模型和有效的風險管理模式必將為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的風險監管和金融機構內部的風險管理提供有效的工具。逐步實現從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轉變,對于保持與國際金融界風險管理的同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我國金融市場管理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1.樹立金融風險意識,強化防范金融風險的責任感,這是保證提高金融機構經營效益的基本前提,是關系到金融企業能否在市場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大事。在當前社會經濟環境下,要充分認識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調動金融機構防范金融風險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機構內部控制制度,形成自我約束和監管有機結合的防范體系,扎扎實實地認真研究防范措施,克服注重眼前利益的傾向,努力提高金融風險管理質量,逐步化解經營風險。
2.嚴格遵照金融信貸的效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原則,開展商業銀行內部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資產風險管理,建立健全商業銀行內部風險防范機制和貸款監督機制。首先,大力壓縮一般貸款和拆出資金,集中資金按信貸政策優先支持生產經營效益好、產品適銷對路的企業,擇優扶植和以銷定貸的原則能得以貫徹執行;其次,加強信貸管理的貸前調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的管理制度,杜絕那種把信用放款作為主導地位,無條件為企業提供資金的作法,確保企業的正確經營指導思想支配著信貸行為;第三,全面推行“審貸分離”的制度,明確貸款發放和收回的責任,實行對企業信用等級評估,健全內部管理機制,硬性約束貸款風險管理,克服重貸輕收、信貸發生風險無人負責的現象;第四,加大自有資本金,增加企業償債能力,提高抵御風險的系數;第五,遵循資金運動規律,按照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資產風險管理的要求,以存定貸,量入為出,切實使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相適應,確保總量平衡銜接和期限結構平衡對稱,有理有節地抵制各種行政干預,尤其是對那些嚴重虧損的企業,不能屈服于行政的壓力,而繼續追加貸款;第六,實行借款企業交納貸款風險金,增強企業借款的責任感,保證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益;也可以要求借款企業參加保險,引進保險機制;等等。
3.配合借款企業的股份制改造,解決困境企業的歷史包袱,化債務為投資入股,建立新型銀企關系。銀行在常年為企業辦理結算、貸款等業務過程中,對企業的經營狀況、行業特點、盈利能力等情況比較了解,加之銀行多年的為企業積極服務、出謀劃策的豐富經驗,銀行可以派人參與企業清產核資,一為企業摸清資產存量,幫助企業擬定改造、轉制方案,或為銀行參股或再注貸款資金提供決策基礎。在推進股份制改造的同時,積極建立新型的銀行和企業關系。銀行加強信貸管理,根據新的形勢、新的信貸政策,合理發揮信貸杠桿的作用,正確靈活地掌握信貸資金的松緊和收放,去促進企業注重經濟核算,講求經濟效益;或是加強信貸監督,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企業的貸款物資保證和歸還情況進行檢查,了解企業的貸款使用是否合理、貸款能否按期歸還、企業的償債能力高低和經營活動是否正常;銀行也要積極開展商業銀行制改造,理順產權關系,轉換經營機制,落實企業經營權,使企業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銀行向股份制商業銀行轉軌,以利潤為主要經營目標,規范企業債權債務關系,自主決策貸款投向,業務向全能化、多樣化發展,實行資產負債管理;積極發展金融市場,多元化配置資產,加強抵御風險能力;積極與政府合作,合理處理企業陳年拖欠;銀行積極為企業服務,企業正確對待銀行。
4.選拔懂專業、懂管理的優秀人才充實管理隊伍和領導班子,建立上崗考核制度和輪班培訓制度,把好技術職稱評聘關,建立工作激勵機制和防腐反貪機制,穩定銀行工作人員,培養合格優秀的金融風險管理隊伍。
綜上所述,加強金融市場管理,整頓金融市場秩序,既是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加強宏觀控制需要,意義深遠而重大。
參考文獻:
[1]改革30年回顧:淺談我國金融風險管理及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