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摘要]沐浴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春風,高等教育的發展進步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構建和諧校園成為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努力工作的方向。構建高校和諧校園要處理好多種關系,最主要的是師生關系。師生關系作為校園人際關系的一種基本形態,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和諧 師生關系 構建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平等交往、和睦相處,并在生活中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影響而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表現為師生之間在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雙方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民主、平等。
一、構建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地位
(一)構建和諧新型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基礎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決定”。而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今天,構建和諧社會仍然是不變的主題。高校是整個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密集、人才云集的地方,是精神文明的輻射源,在培養整個國家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學校應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起骨干和帶頭作用。師生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基礎。
(二)構建和諧新型師生關系,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
大學時代是學生人格成熟階段。學生能否健康成長,一方面取決于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取決于良好的教育環境。這種教育環境包括師生關系的狀況。師生關系是否和諧、融洽,不僅決定學生的學習狀況,而且直接決定學生的心理發育以及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形成愉悅的心理狀態,會使他們產生種種高尚而美好的情感。
(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大學生德育的基礎
德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里師生關系的狀況直接影響著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大學生德育的基礎與前提。和諧的師生關系表現為師生間的民主平等,互尊互愛,它使教師改變傳統的灌輸和說教的德育模式,以人為本,通過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中,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覺將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身道德需要,從而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師生關系問題表現
為了找出影響師生關系和諧的因素,我對近500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發現目前高校師生關系存在以下問題:
(一)師生關系疏離
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的主動性差。在回答“你是否經常和老師交流”這一問題時,25%的同學回答“機會很少”或“基本沒有”。當學習中遇到難題時,86%的學生會首先選擇找同學幫忙,不得已時才去找老師。當生活中遇到困難,需要傾訴與幫助時,有28%的學生表示會經常找老師,而60%的學生選擇找朋友解決。造成學生主動性差的原因:
第一,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個性心理特征處于即將成熟而又不穩定的階段。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精神方面獨立性的增強,要求他們擺脫傳統師生關系的束縛,來適應自我發展的需要。
第二,大學生自律能力缺乏。當代的大學生,由于自主性意識增強,而本身又缺乏一定的自律意識,對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教師的說教式的管理更是反感。
(二)師生關系存在功利傾向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師生關系難免染上功利色彩,影響了師生關系的純潔和和諧。首先,教師中存在不公正現象。有的同學為了評優評先向教師行賄;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評估的時候給高分,也通過一些方式給予學生“回報”。其次,大學生對高等院校教師的期望值同現實存在著差距。有的學生在沒有進入大學之前,就為自己勾勒出了心中的大學和大學教師,大學教師應該是智慧和真理的化身。
(三)教師、學生角色定位有失偏頗
對于師生關系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近50%的學生認為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對于教師而言,教師教育觀念缺乏時代性。受傳統“教師中心”思想的影響,教師習慣于將自己擺在管理的中心位置,習慣于以“指導者”的身份出現,從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追求獨立人格和自主意識的心理需要,影響了學生參與和表現的熱情。
三、建立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對策
教師應強化“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的觀念,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應該是絕對的主被動關系,應是互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精神影響是彼此都具備的。
(一)教師方面
1.尊重學生,樹立平等意識
教師要把雙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不要以一個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身份和學生交流。同時,也不能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氣質能力等各方面存在差異而給予不平等的待遇。每一個學生個體他們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作為教師要一視同仁。
2.幫助學生,樹立服務意識
幫助學生是塑造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教師要深入學生中去,了解不同家庭背景、性格迥異的學生,幫助們解決生活中和學習上的困難,關心和愛護他們,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不僅是愛的給予,更重要的是教師人格魅力對他們的感染,這樣有助于學生對教師的尊重。
3.影響學生,樹立師表意識
我國古代的教育倡導“身教重于言教”,教師嚴謹、求真、務實的品格會對學生產生重大的影響。而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更是終生的,有時候教師的一個微小的動作都能在學生身上產生很大的影響。
(二)學生方面
1.學生應該尊敬老師、理解老師
互相尊重是為人處世的原則,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所以,大學生必須首先做到“尊師”,才能得到老師的尊重和愛護,師生關系才能在彼此的尊重中得到和諧的發展。師生關系是老師與學生間的一種互動關系,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會對師生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學生應真誠坦率地與教師交換意見、交流思想,加強溝通。
2.學生應該打破傳統的師生觀念,在學校中培養自己與人交往的能力
大學生首先應該“尊師”,但在“尊師”的同時不要“怯師”,要把老師當作自己的朋友,主動或愿意與老師溝通。因為交往是相互的、雙方的,即使老師希望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而學生總“躲”著老師,這也不能很好地增進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