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保偉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4-062-02
摘要:美術欣賞是審美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美術實現它的社會功能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美術欣賞;現狀;教學;探討;方法;策略
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作為教師不僅要思考如何講解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學生來參與欣賞。但事實上,大多數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很難長久保持,這樣,不僅達不到教學目的,而且會適得其反,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尤其是在強調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今天,沒有哪位教師應該給學生設計固定的程序或方法,去解決美術欣賞中的這一難題。基于上述情況,筆者就新形勢對美術欣賞課進行思考,兼與同行探討。
一、對美術欣賞的認識
美術欣賞,是欣賞者對美術作品進行知覺、感受、體會和解釋、評價的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觀體驗,又有理性的邏輯思維。在欣賞過程中,欣賞者的欣賞能力和知識素養往往直接影響到欣賞活動的質量,而掌握美術理論知識能有效的提高欣賞質量。
美術欣賞是審美活動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美術實現它的社會功能的重要環節。欣賞是一種感情與認識、感受與理解相統一的精神活動。任何美術作品都是由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所構成的完整統一體,它們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內容是形式的精神內涵,形式是內容的物質外觀。從美術創作說,內容是第一性的,形式是第二性的。但是,美術欣賞的方法和渠道則是從外部形式美的感受開始,由表及里地從現象到本質,逐步體察到形象的深層。
美術欣賞課是向學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積極手段。
二、學生現狀分析
由于各地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的學生平時缺少對美術的專門訓練和引導,尤其是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據我的調查和了解,有些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幾乎沒有怎么上過美術課。由于接觸少,學生們對美術知識缺乏應有的了解,美術基礎薄弱。許多人甚至認為,自己根本就不是學美術的料,對于學好美術根本沒有信心,更談不上有多大的興趣。特別是當學生面對一件作品時,學生總是用世俗的“像不像”、“畫的是什么”等審美態度。對于寫實風格的作品,學生產生認同感后,或迷戀于寫實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畫中的內容,情節而不是進入真正的欣賞。若面對表現性,寫意性風格的作品,與學生的審美經驗就有一定的距離,從而既有新奇感,又與原審美心理有抵觸的矛盾狀態。這些變形怪異的造型,強而沖突的色彩,大刀闊斧的筆觸等都不能引起學生真正的審美反應,而面對抽象風格的作品時學生會因看不到任何與原有經驗相聯系的形象而產生茫然排斥之感。
三、幾種欣賞教學利弊
1.以美術家的介紹代替美術作品欣賞
以美術家的介紹代替美術作品欣賞,這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卻未涉及到具體的“欣賞”,有時美術家的事跡是很重要的,但必須與作品風格與美術家的個性品質有機地結合起來。
2.以作品的社會影響代替美術作品欣賞
一些著名的作品產生于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對社會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這些作品成為舉世杰作是由于它的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而某些教師忽視作品的審美價值而大談作品的歷史影響就不算完全進入美術欣賞領域。
四、美術欣賞課教師注意事項
1.教師是溝通學生與美術作品之間的橋梁。任務是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提供資料,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2.要引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情感,感情色彩會影響學生的情感、通過討論引發出學生自己的真實情感,從而產生真切的審美體驗。
3.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看法,學生對美術作品必然見智見仁,會產生各種看法或不同的評價,由于學生經驗能力所限,看法也許是幼稚或不全面,但只要他們是認真的,真實的感受,教師就應給予尊重和認可。
五、如何進行美術欣賞
1.美術欣賞要注重作品的文化情境
“因為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境的影響,所謂文化情境,實際上指的是一件美術作品被創作出來時,所依托的文化環境、條件及其特征。” 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去學習。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需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與故事。如欣賞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時,就有必要介紹有關“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以及“人文主義精神”。欣賞達維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時,可適當講述羅馬的歷史傳說一一荷加斯家族和庫里茨亞人的姻親關系。欣賞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不能光從構圖、色彩等方面來欣賞,需要教師介紹畫中所表達的事件,作品的題材來自圣經中關于耶穌被猶大出賣的傳說,畫家描繪了耶穌殉難之前,跟他的十二個門徒共進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當耶穌說了“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后,十二個門徒表現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題是歌頌耶穌的偉大人格,也鞭撻了叛徒的茍且偷生,出賣靈魂的丑惡嘴臉,充分體現了畫家的愛和憎。通過對《最后的晚餐》情節的介紹和對作品的闡述,再結合畫面外在形式特點的感知,可以使學生們很容易了解作品的意義。在欣賞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時,學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臘人有裸身參加體育競技運動的風俗習慣,他們肯定對大量的人體雕塑疑惑不解,教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白:正是由于這一點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體為美的傳統審美觀念。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各種方法來了解這些知識,如放錄像、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搜尋等。
2.理解作品的內容和主題 引導學生仔細地剖析作品形象,比如作品中有幾個人物,他們的動態、表情、裝束、道具表達了什么情節或事件,周圍的環境,氣候、光線的作用等,從中去了解這一作品的基本內容,作者希望借此告訴觀眾什么,教師可以結合作品適當介紹作者生平,創作意圖和創作過程等情況,介紹作品所表現的事件,作者所處的時代的社會背景等,加深對作品的內容、主題的理解,使學生的理性和感性相結合,進一步體會美術作品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對于抽象美術作品而言,構成作品的形式,諸如畫面中的點、線、形、色等視覺元素及其組織形式與表現的力度,以及各種材料的運用和構成,本身就是美術家抒發感情、表達思想的方式,其藝術形象超越了客觀物象的再現,具有象征性、朦朧性、隱含性、情緒性等特點,依然是探索作品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的必然途徑。
當欣賞建筑、工藝設計、工業設計等實用性作品時,可以將作品的外在形式與作品的實用功能聯系起來,認識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
3.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
我們知道音樂和美術被稱為“姊妹藝術”,而且它們之間的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把音樂引進到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對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在欣賞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匯街的爵士樂》時,一邊放爵士樂,一邊讓學生去找尋畫與音樂之間的聯系,并把感受表達出來。在音樂影響下,同學們面對畫面,很容易感受到畫中那錯綜復雜的直線和閃爍不定的小色塊形象地表達出爵士樂所特有的節奏感。這樣,抽象的繪畫語言變成了詮釋音樂的形象的視覺符號了。
4.發掘作品的深層意蘊 藝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時,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其更深層的內涵更隱藏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的要求與體現,是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秦俑、唐楷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的崇尚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等,學生至此才會對作品產生深刻的理解和審美情感的升華。
以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這一成功地塑造了藝術形象的典范之作為例來進行欣賞和分析。首先,我讓同學們討論,應該給這幅畫取一個什么畫名,才能使這一形象更具藝術感染力。經過思考,大部分同學們都給這幅畫取了畫名《老農》《老頭》《農民》等,但不知是否確切,很想知道原畫的名稱,因而產生了心理上的期待。這時,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進一步欣賞。接下去我采用多媒體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鄉親》為背景音樂,在飽含深情的樂曲聲中,加上解說詞,渲染氣氛。
古銅色的老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曾創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進過多少粗糧糠菜,他身后是經過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他的手中端著的卻是一個破舊的茶碗。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超寫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了一位勤勞、樸實、善良、貧窮的老農形象。它咄咄逼人,發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傷。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過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此畫問世后即引起了強烈反響,尤其是在我們整個民族經歷了十年浩劫這個重大災難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觀者對老農個人身世的懸想,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這個農業大國命運的深深思索。
在欣賞過程中,由于聽覺和視覺的共同沖擊,同學們的感受更加直觀,情感得到了升華。解說詞引導學生從畫中的老農形象想到中國的農民階層,由農民再想到養育中華兒女的"父親",進而想到祖國這一農業大國的命運。在這一情感的體驗過程中,同學們深切的體會到為什么這幅畫要取名為《父親》才更有藝術感染力。從而也更好地認識到,創造美術形象就是要創造出"通過具體生動的個性,來表現事物的共性與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創造藝術典型"。這樣,同學們加深了對美術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表達個人對作品的分析
現代美術教學都非常重視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一方面這種美術評鑒能力是一種長期被排斥美術能力之外卻是十分重要的美術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學生學會分析體會美術作品,并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真實的情感和思想,培養他們應有的審美態度,審美判斷能力以及審美表達能力。教師的創造性是無限的,可以打破常規,更有創意地組織美術欣賞教學,譬如在介紹意大利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時,讓學生模仿“蒙娜麗莎”、“大衛”的動作、神態、表情,擺造型,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美術欣賞方法多種多樣,沒有中心標準。主要看學生是否掌握了本課題主要的欣賞要求和方法,是否能抓住本藝術的特點來欣賞藝術品。
參考文獻:
[1]《美術概論》王宏建、袁寶林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藝術概論》王宏建主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3]《藝術學概論》彭吉象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中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
[5]《外國美術簡史》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4
[6]《藝術欣賞》張光華主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