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兆林
摘要:本文運用比較法分析課文,結(jié)合實例闡述語文知識綜合訓練,講授語文常識,令學生易于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收到一定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比較法;運用;語文教學
比較,也可稱對比,即就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事物辨別異同。比較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我們運用比較法進行語文教學,有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令學生遵循學習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
一、運用比較法分析課文
教育心理學的思維過程說:“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需要思維活動,分析和綜合是思維過程的基礎,比較是在分析和綜合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們分析課文時,可以運用比較法,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如指導學生分析《變色龍》時,先讓學生找出警官奧楚蔑洛夫?qū)芬耸录摹芭袥Q”的有關語句,然后我把這些語句歸納,畫出變化的曲線圖,把對“案犯”小獵狗與“原告”赫留金的判決進行對比。同是狗咬人事件,而奧楚蔑洛夫“斷案”的結(jié)果卻善變,“異”的原因何在,其“根本依據(jù)”是估計小獵狗的主人是誰,他的態(tài)度是隨著小獵狗主人變化而變化。通過對比,學生不難理解奧楚蔑洛夫是一個見風使舵、狡詐善變、欺下媚上的人物,其“變色龍”的卑污靈魂也隨著披露出來。
運用比較法分析課文,使學生對文章主旨的領會較深刻。因為任何客觀事物總是包含著相互矛盾的對立面。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同假的、惡的、丑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fā)展。對比鮮明,能幫助學生迅速地抓住特征,體會全文的中心思想,同時也防止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出現(xiàn)的片面性和絕對化。
二、運用比較法進行綜合訓練
我們提倡的教學講究效率,注重素質(zhì)教育。語文課教學,需要階段性的總結(jié)和考前復習。所需時間短,學習內(nèi)容多,這就必須要進行綜合訓練。如指導學生復習立論性的文章時,我先引導學生回憶感知下面各篇文章的論點和論證方法:《談骨氣》《事事關心》《說謙虛》《懷疑與學問》《要認真閱讀》。然后,我們從論點和論證方法兩個方面進行橫向?qū)Ρ龋偨Y(jié)一般議論文的規(guī)律。這些文章盡管中心論點的提出、論證的方法各有個性特征,但又存在共性。論點的提出可以歸納為題目、開頭、中間、末尾這四種情況;論證過程采用分層論證法、層層深入法、正反對比法等多種論證方法,都是圍繞“擺事實,講道理”的基本方法而進行的。通過綜合、比較的聯(lián)系思維,學生對立論性的文章會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不但鞏固了其基礎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在綜合訓練中,如果我們把已學的課文內(nèi)容,放置在一定的知識范圍內(nèi),進行縱橫交錯、瞻前顧后、上掛下聯(lián)、左右銜接的比較聯(lián)想,就會收到時間短、見效快的教學效果,有觸類旁通、“墻里開花墻外紅”之妙。
三、運用比較法講授語文常識
講授課文常識時,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番比較。由于比較的知識點較鮮明,學生易于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
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特征。運用比較法教學,主要在于啟迪學生用自己的思維獨立地去獲得知識。如講授比喻的修辭方法時,我把明喻、暗喻和借喻放在一起比較。它們共同之點在于都是根據(jù)類似事物進行的聯(lián)想,不同之處在于從內(nèi)容方面說:一般的比喻句是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的,但又有區(qū)別;明喻和暗喻都具有以上三個因素,而比喻詞卻不同,明喻的比喻詞常用“像……似的”“好比”“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詞常用“是”“成為”“當作”等。如①“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②“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這兩個句子的本體分別是“橋洞”和“景色”,喻詞分別是“像”和“是”。學生根據(jù)明喻、暗喻的特征,很快判斷①句為明喻,②句為暗喻。而借喻直接用喻體當做本體來敘述,不用比喻詞。如“風過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垂落……地上射起無數(shù)的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條瀑布。”此句,用“箭頭”比喻“雨點”,用“瀑布”比喻“檐口上流下來的雨水”,句中隱去了本體。學生根據(jù)借喻特征就能判斷這個句子是借喻。通過比較,學生能夠抓住三種比喻句的各自特征,判辨有規(guī)可循,較容易掌握所學知識。運用比較法,還可以把容易混淆的東西辨清。如形似字,“折”和“拆”,“敞”和“敝”。這類字,有的只是多一筆或少一筆,有的形狀極為相似,難以辨別,但通過比較,就能清楚地發(fā)現(xiàn)字形的微小區(qū)別,避免濫用錯別字。
教學實踐證明,運用比較法進行語文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從培養(yǎng)分析能力角度來說,學生可以從自己的思考、分析、比較中主動領會文章的要點,這樣既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又能有所發(fā)現(xiàn),使知識不限于某一點、某一個框框,從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學習心里角度來說,學生可以在比較中認識事物的個性特征,概括其共性,符合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guī)律。
總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根據(jù)學習需要,正確運用比較法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