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輝
【摘要】輔導員要正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高校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師的關系。發揮高校輔導員的優勢和能力,從了解、關愛、鑒識、輔導、咨詢、治療六個環節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 輔導員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在2006年7月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指出輔導員應“認真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務育人工作,加強學生班級建設和管理”。這說明,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擔負重要職責。
而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定位不清,處于無限責任和有限能力的尷尬境地。筆者認為,做好大學生的德育工作,要求輔導員必須明確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提高工作效果、效率,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
明確輔導員的定位,要正確認識兩對關系
首先需要理清楚兩對關系:一是正確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二是正確認識高校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師的關系。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極端事件有所增加。這些問題,不單純是政治問題、思想問題和道德問題,相當多的是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的許多問題,不僅需要通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解決,還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解決。但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從兩者的根本任務、工作目標、工作內容看,具有同一性。兩者在工作內容上交叉互補、互為前提、互相促進,都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全面健康發展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合格人才。 但兩者仍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具體任務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學生心理層面,重在育“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強調個性和諧、潛能開發、人格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則側重于學生思想層面,重在育“德”。
工作內容不同。思政工作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觀念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等,而心理輔導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理衛生、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心理障礙、行為障礙及變態心理等。
工作方法不同。思政工作主要采用說服、集體教育、環境陶冶等方法,具有公開性、群眾性等特點;而心理輔導則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聯想等方法,具有個別性、保密性等特點。
運作機制不同。思政工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規范過程,個體被動適應它提供的價值體系、行為模式;而心理輔導雖然也會提供心理健康的標準和模式讓學生參照,但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在自己接受的基礎上改造、建構其心理世界,在心理輔導中教師一般沒有對學生的否定權。
工作角色不同。思政工作中雙方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則是教育的對象;心理輔導則主要是一個討論溝通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關系,教師對學生進行詢問、商議、幫助、指導等,二者是參謀、顧問、朋友的關系。
因此,這就在邏輯上和現實性上說明,高校輔導員與心理咨詢師(心理輔導教師),既有聯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
高校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師都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作為大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實施者,他們的工作目標具有一致性,工作也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
二者之間也存在差異。最主要、最關鍵的差異是專業素質要求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心理咨詢)的從業人員必須經過專門訓練。高校政治輔導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則往往融會貫穿于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事務的管理和服務活動之中,要求的是綜合素質,一般只具備基礎的心理學常識和基礎的心理輔導技能。
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定位
可從以下六個環節中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的優勢和能力:了解、關愛、鑒識、輔導、咨詢、治療。
其中前三個環節是基礎,和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在一起。輔導員要充分地了解并關愛學生,才能有效進行鑒識并開展輔導。對于處在健康心理狀態的大學生,要進行一定的心理知識的宣傳和積極的引導,提高他們抵御挫折、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處理負性情緒的辦法,教育青年大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對于處在異常心理狀態的大學生,要教育他們學會求助,正確面對,輔導員也要進行初步輔導和判斷,幫助他們或及時轉介。
進入后三個環節,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心理異常的學生的問題嚴重程度一環比一環更重,也要求工作人員一環比一環更專業、更持久。從專業角度看,高校政治輔導員應該主要或只能負責輔導這個環節,或者說是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環節的責任人。當然,同時也可以適當地參與咨詢與治療環節。一般意義上講,輔導員只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輔導責任,而專業的責任,則應由專業咨詢師、專業機構來負責。
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負責心理輔導這個環節,這表現在三個“契合”上:
契合輔導員的年齡條件。高校輔導員的年齡輕,在心理上更貼近大學生,更能理解大學生的想法,從而更容易獲得大學生的信任,以便及時發現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其年齡優勢的另一體現在于高校輔導員具備更充沛的精力和年輕人的熱情。這就使得高校輔導員在工作方法中顯示出更多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契合輔導員的角色地位。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輔導員特殊的制度性角色和特殊地位,使他們在學生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契合輔導員的工作特性。高校通常以院、系為單位,每個輔導員管理一定數量的學生,并通常相處較長的時間,因此輔導員可以及時地發現問題,并予以及時地引導。對于某些較為復雜容易和反復的心理問題,輔導員能夠進行連續的指導和幫助。
輔導員在心理健康輔導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高校輔導員通常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要注意在工作中經驗不足的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工作者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包括盡可能豐富的閱歷和心理咨詢方面的經驗等。作為高校輔導員個人也應處處留心,以盡快提升水平、開拓視野、提高能力。學校也要積極組織有經驗的輔導員和有關專家對輔導員進行系列培訓。
其次,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問題。輔導員應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兩者作為同等重要的事情來抓,將其有效的教育方法結合起來,增加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最后,高校輔導員負責學生數量過多,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減弱的問題。對此,高校方面應加強投入,按一定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延伸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凸顯
近幾年來,全國各地一些高校陸續發生了多例學生極端心理問題事件。2005年,四川某高校一女生從6層的高樓飄然而墜,她在遺書中寫道,家里本就貧困不堪,又遭遇變故,自己實在不能擔負起振興家庭的責任,唯有一死才會得到解脫。另一位已經順利與用人單位簽下合約的畢業生,也因為被同宿舍的室友懷疑拿了別人的東西,而一氣之下從4樓跳下……2005年4月23日16時,北京大學中文系一名大二的女孩,從9樓跳下自殺。她生前在校園的BBS上留下了一封遺書。遺書中這樣寫到:我列出一張單子,左邊寫著活下去的理由,右邊寫著離開世界的理由。我在右邊寫了很多很多,卻發現左邊基本上沒有什么可以寫的,那又為什么不能夠在此時便終結生命?不用再說生命的價值了。如果人死的時候可以許一個一定會實現的愿望,我也許會許下讓所有人更加快樂吧。人應該有選擇死亡的權利……
大學生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嚴峻問題。中國社會調查所曾經對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等地高校1000名大學生展開了一項針對“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1/4的被訪者曾經有過自殺念頭。
安全感缺失。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會問題觸及著每一個人的頭腦,對外開放使得東西方各種文化涌現在我們面前,對新事物、新思想極為敏感的大學生必然會受到社會各種文化的影響。同時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大學生們看到別人過著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無所有,加上當前社會上奢侈糜化,攀比之風盛行,造成人心理上的嚴重失衡,同時又由于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因而他們心理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如果找不到釋放的途徑,長期積累,極有可能引起心理的嚴重失衡。另外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學生的自我調適的時間太少,閑暇時間不能很好地調節,造成空虛無聊感,容易使學生失去明確的目標,造成自身定位不準,從而引起失望和無助感,從而造成自殺的現象。
家庭經濟壓力。不少學生體諒家長的辛苦,在求學同時,四處打工賺錢,以求自立,但四處奔波的同時,往往以犧牲學習為代價,造成成績的滑坡,引發更大的心理壓力。
就業形勢。近幾年的大學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這種客觀環境對大學生形成的壓力有增無減。
情感挫折。大學生為情自殺、殺人的新聞不時出現,令人對天之驕子的心理素質深表憂慮。
心理疾病。根據有關調查,在35例大學生自殺案例中,幾乎每位自殺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礙和情緒失調,這兩個因素在導致他們自殺的原因中起著首要的作用。
同時,當今的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境是社會變革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大學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時地受到這種變化的影響,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