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華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討論,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廣泛地使用。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較大限度地參與其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但是現在很多教師在組織討論時卻存在很多誤區。如:討論無中心主題,亂哄哄,此問題沒好,彼問題已來;學生層次不同,這組沒討論好,那組已經結束;小組中只有少數活躍分子參與討論、發言,其他多數沒事做,吃“白飯”;討論時間不夠或過多,討論話題過大或過小,甚至與教學目標根本無關,致使討論大多無效;課堂紀律極差,是滋生班集體中“問題生”的溫床;流于形式,成為點綴,完全是調節課堂氣氛,贏得評課教師喝彩聲的必要手段,為討論而討論。
二、組織有效討論的幾點想法:
(一)明確討論的意義
討論是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有效手段。在整個討論過程中,自始至終都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方能保證討論的順利進行。在準備階段,每一個學生首先都要獨立地思考,然后才能與別人交流;在討論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是學生理解概念、規則、原理并內化到自己知識結構中的有效手段。學生在討論中獲得的知識比從老師講解獲得的知識更生動、更直觀、更有效,因此能夠更快、更穩固地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討論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討論中,學生個體首先要獨立思考問題的成因及解決問題的可能方法,然后在與其他個體和群體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汲取別人智慧的養分來補充、修正自己對問題的認識及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不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也使學生掌握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討論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口頭表達及恰當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討論過程中,學生要想使自己的觀點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首先對問題本身進行認真地思考;其次要考慮把思考的結果用恰當的文字、別人可以接受的語氣表達出來,這就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口頭表達及恰當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對一篇課文的學習,一定要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吳心田《我們的語文教學怎么了》)
(二)抓住討論的時機
課堂討論是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課堂討論的時機,直接影響著討論的質量和效果。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產生新思維和新方法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1.學生中有不同意見時展開討論。
由于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以及認知水平的不一樣,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這是思維真實的表現。對于學生不同的見解,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要從尊重學生的個性出發,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此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見,組織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解題有錯誤時展開討論。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維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問題時經常會出現錯誤的方法,這正暴露出他們真實的情況:學習的內容沒有掌握好。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捕捉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去探究、討論,并及時予以糾正,這對保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很有好處。
3.學生提出問題時展開討論。
學生經常會對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產生懷疑、困惑,從而促使他們提出問題。學生會提問題,這是主動求知、掌握學習方法的基點,教師要結合問題,抓住時機,讓學生在集體討論中解決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設計討論的過程
課堂討論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包括客觀環境、學生心理、話題內容、時空范圍、教學機智、評價技巧等,要將課堂討論引向深入,就得將這諸多因素精心設計、科學安排。因此課堂操作是課堂討論引向深入的關鍵。那么又該如何設計恰當的課堂操作呢?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討論”。
討論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有效方法,它離不開預習。預習是討論的蓄勢和鋪墊,討論是預習的必然發展。課前預習不僅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知識欠缺及能力差距,認識到了學習的重點、疑點,而且還使其有了個人的體會。這樣,疑難要解決,心得要傾吐,必然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去討論、去交流,從而形成討論的內在驅動力。
2.進行嚴密的“討論”。
允許學生自由討論不能采取“放羊”的方法,應有嚴格的組織。學生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組、或分片,但都不能離開教師的安排。一般說來,四人或六人一組為好。每組有固定的發言人,一個問題一般由小組的主體發言人回答,小組的其他發言人補充,老師因勢利導,相機點撥。
3.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
針對當前的語文教學現實,我們應當把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貫穿課堂教學始終。有些學生生性靦腆,教師應給予鼓勵和勇氣;有些學生回答問題錯誤,教師應看到其優點,給予肯定、表揚;有些學生活潑好動,發言踴躍,教師應積極引導,使其帶動全班學生。教師應明確這樣一點:“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德國教師教育指南》)
總之,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才會有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和迸發。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