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琴
站在新課程的角度縱觀整體的數學教學,作為基本技能的口算已經正在逐步被放到次要的地位。口算是一種不借助計算工具,只憑思維活動而算出得數的計算方法。它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我們的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市場交易、日常生活……再看我們數學的四個領域: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活動,再看看我們的每一節課,每一個練習,口算無處不在,無時沒有。教學情況表明,一個學生口算能力的強弱與他計算的正確率成正比,口算能力的高低會將影響他的一生。因此,抓好口算教學是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低年級的數學教師,更應該抓好最基礎的口算。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實施低年級口算教學的點滴體會:
一、按部就班——培養良好的口算習慣
在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口算的正確率不高,一個練習做完后,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本來會做的學生卻看錯數字,看錯符號等,究其原因還是學生做題的習慣不好。針對這一現象,我對學生口算的習慣提出了“三認真”要求。
1.認真看題的習慣
在做每一道習題時,要認真看清題中的數字和運算符號,不能在還沒看清題目時就開始算題。
2.認真做題的習慣
在認真看清題目的基礎上,要認真、細心地口算,杜絕把每一道會做的題目做錯。
3.認真檢查的習慣
認真做完一道習題后,還要及時檢查。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往往做完題后就以為完成了任務,認真檢查的學生幾乎沒有。于是我就“強制”學生做完后檢查,否則算錯一題“獎勵”兩題,檢查到錯題的小朋友,老師將會選他(她)當小老師,幫老師檢查別的小朋友的作業。這一招還真靈,學生當然不愿意接受這不光彩的“獎勵”,反而個個想當小老師。
這樣,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口算習慣。
二、駕輕就熟——掌握正確的口算方法
俗話說:“理清則明”。口算要正確合理,必須牢固地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結合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邏輯思維能力弱的特點,在口算的新課教學中,教師不能把自己認為最優的方法硬塞給學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應創設聯系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用學具操作,通過親自動手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獲得感性認識,探索出多種多樣屬于自己的口算方法,并能把自己的算法與大家交流共享。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對多種方法進行分析比較,看看哪種方法最好,讓學生選擇既適合自己又最優的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三、千變萬化——開展扎實的口算訓練
低年級學生一般有喜新、好奇、好動、好勝的特點,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扎實有效的練習,才能使學生鞏固口算的方法,不斷提高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口算練習必須注意“四性”。
1.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寓教于樂,教師在形式上應克服單調、重復的練習,采用多種多樣的、生動的、活潑的形式來進行。如利用口算卡片、口算表等進行視算;采用“對口令,開火車、搶答”等進行聽算,有時利用“找朋友、送信、摘果子”等形式把算式與得數用線連起來進行口算;有時利用“比賽,過獨木橋”等多種形式交替練習,同時在訓練手段上,還可借助實物、口算器等教具和投影,動化課件等教學手段進行直觀形象的教學,讓全班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讓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都體驗成功的快樂,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口算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愿意口算,都喜歡口算。
2.針對性
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采取一些針對性的練習。一是抓住口算的重點、關鍵練。例如:表內乘除法,20以內的加減法,是低年級學生口算的重點,應強化訓練,使每位學生都能脫口而出。二是容易混淆的口算題對比練。在表內乘除法和20以內的加減法中,可挑選學生最容易混淆的進行集中對比練習。如16-7、17-6;4×7、7×4;36÷9、63÷9等。三是經常出錯的題目反復練。這樣讓一些難題、易錯題遠離學生。
3.靈活性
低年級口算不僅要正確,而且要迅速。這就要求在口算練習中經常設計一些開放的、靈活的題。如()+()=10、()-()=5、 6×()=()等,讓學生填寫括號內的數,通過訓練,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能讓他們積極思考,培養了學生靈活的思維能力。同時教師還可對同一類型的題的訓練,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從而對學生口算的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4.長期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口算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日之功,教師要每天利用3~5分鐘進行口算訓練,要天天抓,時時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逐步達到熟能生巧,對而快的特點。
實踐證明,低年級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是口算教學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我們必須正確把握好新課標和新教材,創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處理好口算這部分教學內容,讓低年級口算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不斷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練好口算基本功。
作者單位:金壇市華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