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宏
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教學生會學。生物課程改革需要生物教師有新發展。那么,生物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加強自身專業發展、適應新發課程改革的需要呢?本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創新理念 轉化角色
我們傳統的“應試教育”是“重結論輕過程”,而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過程與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诖?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互動為方式。作為“導演”,教師首先要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和思維,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利用情境、協作、討論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可以引導學生質疑、探究、發現。要使學生不拘泥于課本,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指導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主題,激發學生不斷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這樣學生才能學以致用。在課程標準中,教會學生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是核心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合作學習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促進作用,如可根據性別、興趣愛好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小組的交流討論,使學生之間能取長補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機會,這也是與“面向全體學生”的理念相符的。
二、大膽改造 實驗創新
1.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
新教材中,先講述葉綠體的形態及細胞質的流動,然后安排實驗加以驗證。不妨先由學生實驗觀察,探究發現葉綠體的形態及細胞質的動態。在“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中不能讓層析液浸沒濾液細線,否則色素會溶解在層析液中,影響實驗結果。“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中根尖解離后必須經過漂洗,否則鹽酸同染色劑反應,會影響根尖細胞內染色體的染色效果?,F在教師可先不給出答案,而是建議學生在實驗時試一下,通過親自進行“錯誤”操作,讓學生得出結論。
2.根據內容設計探究性實驗
例如在“光合作用”這一節內容,學生通過理論學習,知道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于是,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農業上采取什么措施使作物增產,這些因素對光合作用影響多大,怎么樣做才能做到合理地控制”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進行調查,然后選擇一個方面進行實驗設計,進行探究。通過這一設計,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并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精神,也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思想要更新 知識要更析
教材新了,教師的觀念要更新,對教材的認識也要更析,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以下幾個方面是新的。
1.新課程中增加了許多反映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新進展、時代性強的新內容,這就要求教師盡快更新“相對老化的知識結構”。
2.注重學科間的整合。如用原子、分子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有機化合物、用滲透原理解釋 水的吸收、用葉綠體色素的吸收光譜解釋大多數葉片為什么是綠色的等等問題。
3.新課程強調了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在當今這個信息瞬間萬變的時代,作為教師首先要學會利用網絡資源,結合新課程將網絡資源進行合理取舍;其次,要學會美化、優化自己的課件,使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4.新教材要求高中生物教師具有一定的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教師備課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科書,平時還應該收集相關資料。從而將“現實生活中的生物學”融入到教學中,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四、建立評價體系 激發學習熱情
如何通過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師質量,促進學校發展,也是課改的重要內容之一。教育評價在課改中具有導向與質量監控的重要作用。可以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袋”,讓學生自己保管,教師對成長記錄檔案袋的內容提出一定的要求,宏觀上包括生物學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內容包括如我的愛好是什么、我對所學知識的心得、我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我的疑問、我的新發現、我是這樣解決問題的、我與同學的交流合作(包括自評、互評、教師評等)、我的杰作、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師寄語(其中應該注重動態發展的熱情鼓勵,要有殷切的期望)等等。學生可以隨時欣賞自己的成長記錄檔案袋,也可以交換欣賞,相互促進,不斷進行自我反省,既能提高觀察、分析思考能力、實踐能力,也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了解。
不論是讓學生閱讀還是讓學生參加實踐,單有布置而沒有檢查無法落實,而有檢查沒有評價無法激發自學熱情。我的做法是:每節新課前,都要利用預習提綱中的問題先提問學生。對學生的作答,我都是當場給予評價,肯定正確,指出錯誤,對學生的生物學小論文和生物學小報,組織全教研組教師進行評選。以上做法使學生感受到獲得自學成就的喜悅,進而增強自學的信心。
綜上所述,新課改給高中生物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也給我們創造了更多的機遇。只要教師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傅,不斷深入學習領悟課程標準,學習掌握新的教育要求和專業技能,就一定能貫徹以人為本、關注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的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洛川縣曙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