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戰云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們利用語言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表達感情,以便相互了解、協調共同的活動。語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最重要的工具,它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啟迪學生心靈、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對學生傳授知識和智力開發的效果,決定著教學質量的優劣。那么教師的語言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教師語言要有啟發性
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啟發性的語言,往往能啟迪學生的心智,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用腦去思考問題,用眼去觀察問題,用口去表達自己的看法,動手進行操作練習,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
如有位老師在引入二氧化碳性質一節時,用死谷之迷來引入:印尼有條死谷,有兩人帶著一條狗,誤入這里,狗暈死了,一個人蹲下去救狗,也暈死了,而站著的那個人卻安然無恙地走出山谷。那么兇手是誰呢?今天我們就做一次偵察員,利用我們的知識找出兇手。這樣通過啟發語言的敘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再如一位老師在課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出懸而未決的問題,當學生渴求知識結論的欲望被激發后,來個“且聽下回分解”,促使學生課下預習,尋找問題與所學知識間的關系,為下一堂課埋下“伏筆”,鋪好“路基”。
啟發性教學語言形式多種多樣,集靈活性、技巧性、創造性于一體,在教學中如能適時、巧妙地運用啟發性語言,做到導教有術,啟發有方,對培養學生積極思維、增強教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正如英國教育家威廉亞瑟亦說:“平庸的教師只是講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示范,偉大的教師是啟發?!?/p>
二、教師的語言要有生動性
形象生動的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熱情。最耐人尋味,最能開啟人的智慧之門,因而受學生歡迎。為了達到語言的生動性,教師必須注意語言的節奏,利用聲調的高低、升降、快慢以及長短的變化,形成抑揚頓挫的音響,喚起學生的聽覺。教師還必須講究用詞造句,講究語言表達的修飾,講究多種句式的變換,增強語言表達的色彩。如講我國西北有些地區一天之中溫差很大的情況,就用“朝穿皮襖午披紗,懷抱火爐吃西瓜”來描述,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生動形象的語言,無疑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師語言要有科學性
教師所教的各門學科,都是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必須借助于科學的語言來表達,實際上,課堂上學生是按照教師所用的語言形式來學習領會知識和思想的。因此,教師上課要用準確、規范的語言。準確性即準確地表達概念、原理、定律等,而不是錯誤地或含混不清地表達。規范性即無論書面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如發言要標準、吐字要清楚、用詞造句要講究語法、敘述事理要符合邏輯。
四、教師的語言要有激勵性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訴我們: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是學生成長的動力,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的話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孩子的心田,也可能像一把利劍刺入孩子的心田。對學習較吃力學生可以說:“老師相信你經過努力一定能行!”對學生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及時進行激勵。如“你和同學們賽跑得了第一,老師相信你的學習成績也會像你們賽跑一樣得第一的?!?/p>
總之,老師的語言藝術和專業(學科)知識的結合,才是真正的教學藝術,才能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語言藝術風格。因此教師既要重視對專業知識的鉆研,使自己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又要在語言上下功夫,提高語言表達的技能技巧,不斷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內丘縣金店鎮北辛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