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睿琦
摘要: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課程的綜合性是近年來教育形勢發展的新要求,也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視唱練耳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對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多元;教學改革;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J6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4-0085-03
視唱練耳是音樂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近一個世紀以來,我國借鑒西方音樂體系,在藝術高校建立了視唱練耳學科,并將其作為一門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必修課,它從產生之日起就為音樂的傳播提供著更方便、統一的條件以建立起更通俗易懂的音樂媒介。我國的CCTV青年歌手大賽也將“視唱練耳”納入到考核環節,并且是唯一有此環節的國家級音樂大賽,足見對視唱練耳的重視。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數字化多媒體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視唱練耳領域,與現代化接軌的高等音樂教育要與時俱進,視唱練耳教學更應該遵循這個原則,正對先行的傳統視唱練耳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進入21世紀,全球文化層面的交流和互動頻繁,層出不窮的現代音樂、世界民族音樂等多元的音樂現象更以鋪天蓋地的態勢沖撞著音樂文化生活。在如此豐富多彩的音樂現象面前,中國藝術高校的視唱練耳教學必然會出現許多亟需解決的新問題:視唱練耳的學科定位及其表現形式、學科梯隊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更新等,都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
一、視唱練耳改革的重要性
視唱練耳作為一門音樂教育的啟蒙課程,同時作為專業層次學習的必備訓練手段及技術理論課程,歷來受到從事音樂專業教育的人們的重視。正如中央音樂學院趙易山教授所說,“視唱練耳的確是提高國民音樂素質的重要課程”。通過視唱練耳的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和音樂感受力,發展學生的音樂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夠積累音樂的感性體驗,逐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認知程度,從而更好地為音樂實踐服務。
我國的視唱練耳教學受到國際上幾個教學體系的深刻影響,如俄羅斯、法國、德國、匈牙利等,學科的教學主陣地是專業音樂教育中的基礎訓練,但其教學法的研究與發展卻遠遠落后于其他門類的學科。現代化的音樂環境不斷完善,為高校音樂基礎課教學的改革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對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是對所有學習音樂的學生及音樂工作者的基本音樂能力訓練,以鋼琴為主要教學設備,采取個別課或集體課的授課形式。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教學成效不明顯。在以鋼琴作為輔助工具的學習環境中,課堂音響來源多為鋼琴音色,傳統的單一鋼琴音色及單純的聽覺技術訓練已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這就造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教學進度遲緩,學生學習被動,使教學效果、考試成績、學生實際需掌握的音樂實踐能力等方面都無法保證。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視唱練耳教學運用多媒體手段將數字化方式引入到教學中,通過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多元發展,使視唱練耳教學收到顯著的效果。
二、視唱練耳教學模式的多元化
隨著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念的逐漸深入,視唱練耳教學理念的不斷完善使得視唱練耳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展變化。計算機在視唱練耳教學的運用中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已經被許多教學家所推崇。如趙易山教授的論文《數字化視唱練耳教學研究》就詳細闡述了多媒體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體現出來的優越性,認為這種舉措解決了教學模式老化、教學效率偏低等諸多問題。多媒體、數字化的介入教學、多元教學模式的廣泛應用使得教學與多媒體有機結合,與創新教學形式有機結合。新的教學方式也使得教師從過去課堂上帶領學生練習的重復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精力來研究教學內容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傳統的視唱練耳教學,課后學生只能憑借自己的耳朵來判斷自己的練習是否有效,且無法科學地對練習進行評判和監督,而運用電腦音樂系統輔助學生課后練習,具有較大的優勢。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在視唱練耳聽覺訓練教學中已經采用了澳大利亞的Auralia視唱練耳教學軟件,這樣學生就可以靈活地針對音程與和弦、音階、節奏、旋律與音高等部分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利用耳機便可以聽辨上千種不同的聽覺旋律,此外還可以做構唱等練習。學生還可以利用電腦軟件來選擇練習其他相關內容,使自己的不足之處得到充分彌補,從客觀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減輕了教學的壓力。此外,這樣的自助式學習還可以刺激學生向更廣泛的音樂領域進行探究,在多媒體音樂軟件中接觸到更多在課程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使得學生擁有更大的自由空間。目前許多院校都開設了電腦音樂課程,并將 MIDI技術引入視唱練耳教學課堂,而出版發行的各種視唱練耳電腦音樂教育軟件也逐年增多,這些舉措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一種新的體驗與嘗試,不僅是因為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把單調、枯燥的聽音訓練變成生動鮮活的視圖形式,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對中國傳統音樂而言,用鋼琴定音高是無法正確顯示傳統音樂的風格的,如果用電腦音樂制作出鈴鼓、沙錘、木魚等民族樂器的多聲部立體節奏、音色,比起用拍手、捻指、跺腳等傳統訓練方法要更真實,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學中除了文學說明、譜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實際演奏樂器、演出道具、演奏畫面等音樂欣賞資料作補充,提供給學生更多傳統音樂方面的知識,更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吸收,讓傳統音樂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三、視唱練耳教學內容的多元化
現代視唱練耳學科以全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及模式為依托,在教學內容建設上呈現出多元的趨向。在教材的選擇上要立足本土音樂(尤其是少數民族的音樂),內容上加大傳統音樂的比例,如增加古代琴曲、民族器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等內容。結合本民族的審美情趣,營造本土音樂整體認知的環境,加強與民族傳統音樂實踐相結合的技能訓練及樂感培養。
(一)中國傳統音樂內容的補充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對民族調式音感的提倡并不是以排斥已有的西洋音樂思維為目的,而是希望以平等開放的態度使中西不同的文化互為補充和輔助,通過對傳統音樂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對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語言結構、音調特征有更準確、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在對學生進行西洋大小調視唱練耳體系訓練的同時,進行民族傳統視唱練耳的教學是必然趨勢。音樂不僅是一個民族情感的表達方式,更重要的是把它當成一種文化現象,通過傳統文化的視角進行審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宗教信仰、哲學觀點、民族性格、文學內涵等,解決當代學生知識面過窄的問題。
民族音樂思維的培養與形成是文化母語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薄弱環節,目前我們所采用的視唱教材已經逐漸開始注重對民族元素的納入,如上海音樂學院的《單聲部視唱教程》,這本書在編寫體例上每一章節開始都是按照傳統音樂的宮、商、 角、徵、羽的調式順序來選編排民歌和民族樂曲的。另,孫從音、范建明主編的《基本樂科教程——練耳卷》將“民族樂隊各樂器音色聽辨”和大量民族調式的聽辨分析作為了主要的教學內容。此外,還有熊克炎編著的《視唱練耳教程》中也采納了大量中國調式聽寫的教學內容。
(二)音樂理論知識的滲透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基礎學科,在研究領域中,除對本學科進行系統研究之外,還應加強跨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橫向交融,拓展知識平臺,形成獨立的、完善的、創新的研究理念。長久以來,我國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的視唱練耳教學目標給出的定位是:“視唱練耳應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聽辨、記憶和識譜視唱能力,初步理解音樂各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掌握音樂表現的常規,積累音樂語言;加強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和發展音樂審美能力等”。但是實際情況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中,視唱練耳課還沒有能夠像我們所期待那樣發揮著它的基礎作用。視唱練耳課程所涵蓋的教學內容寬泛,不僅是簡單聽音、辨音和識譜幾個部分,而是通過結合音樂基本技能的訓練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視唱練耳學科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建立一定的縱向交織與橫向聯系的空間,從而使多學科與音樂基本技能學習之間能夠更好地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交融。
首先,教師應該充分注重教學中對樂理知識的滲透。樂理知識和視唱練耳中的節奏和節拍、記譜方法、音程與和弦、速度與力度、調式與調性等內容的關系十分密切。其次,是對作曲理論知識的足夠重視。作曲技術理論一般由和聲、復調、曲式和配器4部分構成。在以往傳統和聲教程中,學生對和聲知識的接觸僅限于教師為演唱的旋律聲部伴奏時編配的音響,而對于旋律之外的和弦接觸較少。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配合具體、典型的音樂作品和多種實踐活動,使視唱練耳課與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相互滲透與交融,并針對教學內容的系統性進行知識的全面整合,由淺入深、由點到面,使其相互聯系、滲透、貫通、交融,發揮出視唱練耳課的價值和地位。
此外, 在視唱練耳課的教學中,我們還應當適當增加其他相關音樂理論知識,如音樂美學、音樂史、民族音樂學以及計算機應用等諸多方面對視唱練耳教學進行輔助和補充。
四、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多元思維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課程的綜合性是近年來教育形勢發展的新要求,也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視唱練耳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對于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視唱練耳教學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一專多能”從事基礎音樂教育或少數高等音樂教育的教師是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宗旨。而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青睞,這就要求學生掌握較為全面地、帶有普及性的專業技能和音樂理論知識。視唱練耳作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貫穿于音樂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相互滲透中,是音樂理論與專業技能在實踐中的再現。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視唱練耳教學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先進科技手段為視唱練耳教學服務。
責任編輯:李姝
參考文獻:
[1] 游永生. 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06,(2).
[2]張海燕. 視唱練耳課教學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及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J].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5(3).
[3]熊葉玲. 學生主體意識:視唱練耳教學觀變革的核心內涵[J]. 音樂探索, 2004,(2).
[4]黃鷺璐. 成人高校視唱練耳教學形式新探[J].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 2005,(4).
[5]王穎. 變革教學方法 提高高師視唱練耳教學質量的新嘗試[J]. 文教資料, 2007,(17).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olfeggio under the Pluralism Circumanstance
Lu Ruiqi
Abstract:
As the teaching conception is updating step by step, the comprehension of curriculum not only becomes the new requirement and trend in normal schools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olfeggio teaching for music education major.
Key words:
pluralism;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content; the thinking pattern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