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紅偉
【摘 要】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新課導入是教學的重要和必要環節,是衡量教師教學藝術水平高低的標志之一。合適地導入新課,能給聽課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藝術上的享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帶到教師的思路上來,而且可以使學生明確要求,集中精力,引發思維,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從而達到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文章探討了在中學化學教學中課的導入問題。
【關鍵詞】基本要求 形式 注意問題
一、研究導入方法的目的
導入的目的是在知識上承上啟下,在情感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學生精力集中,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高漲的情緒,足夠的知識儲備進入新課的學習。這就要求我們全面系統地了解學生現有的認識結構,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在上課時以適當的方法激活這種結構,使之處于“饑渴”狀態,使學生對即將開始的化學學習有一個整體印象,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導入的基本要求
1.導入要有整體性。在化學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新舊知識點與點的銜接,更要注重知識點與面的切合。教師在導入新課時,不僅要做到抓聯系促銜接,更要以點帶面以局部輻射整體,使學生在頭腦中對本節課的內容形成大概網絡,在學習過程中自然也就將知識橫向聯系并向縱深發展,有利于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領會知識。
2.導入要有啟發性。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因為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以教師在上課伊始,就運用啟發性教學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識的熱烈探求。
3.導入要有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當一個人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他(或她)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巴班斯基認為:“一堂課之所以必須有趣味性,并非為了引起笑聲或耗費精力,趣味性應該使課堂上掌握所學材料的認識活動積極化。”充滿情趣的導入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導入要有新穎性。贊可夫認為:“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一般說來,導課所用的材料與教材內容表面上的類比點越少,越能吸引人。
5.導入設計要簡潔清晰。語言大師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作為課的導語要精心設計,簡潔明快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所學的知識內容。有位老師這樣設計了這節課的導入: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幾件小禮物,請同學們看這是什么?然后一一展示干電池、鉛蓄電池、鈕扣電池、手機的光電電池等幾種電池。這些電池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同學們想過沒有,電池為什么能夠提供電能呢?這其中的化學原理是什么?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有關這一方面的問題。這種導入的方式看起來很普通,但是教師語言的簡潔與精煉及所表現出的獨特風格很快就把學生帶入課堂。導入,雖然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非常重要,但不能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力求做到思路清晰,語言簡潔,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
三、導入的形式
1.復習舊知識導入。巴甫洛夫說:“任何一個新問題的解決都是利用主體經驗中已有的舊工具實現的。”也就是說各種新知識都是由舊知識發展而來的。導入的含意就是通過一種方式或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要進行的學習活動之中去,導入的作用就在于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來進行新知識的學習。
2.化學故事導入。在教學中,結合知識的傳授,根據化學史料和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講述一些故事,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格林太太的假牙”的故事,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從一開始就吸引住了學生,使課堂氣氛很快進入活躍期。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無法對問題進行解釋,學生會問:問題會出在哪里?這個時候,老師引進原電池的概念,使學生又產生了疑問,為什么與原電池有聯系呢?究竟原電池是什么呢?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3.化學實驗導入。學生實驗導入可以分為分組實驗導入和演示實驗導入。前者較適合于比較簡單的實驗。學生通過親自實驗來發現問題以激發自己的思維。這種方式的導入不但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特點,而且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4.課題點擊導入。課題是所學習知識內容的窗戶,從課題常常可以窺視全文的奧秘,如果教師從課題入手,不但有助于學生了解所學內容的大致概況,也能夠為學生學習新課鋪墊心理基礎。
5.多媒體放映導入。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教學中。多媒體集聲音、圖像、動畫等特點于一體,特別適合于學生好奇的特點。現在用flash設計的動畫非常吸引人。可以根據課的特點來決定把什么內容做成動畫,以利于本節課的導入。
四、導入應注意的問題
1.創設導入問題的情境。所謂設置問題情境,就是從學生熟悉或者感興趣的社會、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矛盾讓學生分析解決,以引發學生的認知需要。特別要注意的是:創設問題的情景,要力求生動、新穎、有趣味性。例如,故事“格林太太的假牙”,無論是以故事講述的形式,還是多媒體動畫放映,都是將要解決的問題——原電池的原理置于具體情景中。西紅柿原電池實驗,將學習的內容與日常熟悉的物質相結合,這樣會增加新知識學習的趣味性。
2.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經驗性;與工農業發展和社會生活聯系比較密切。作為化學課的導入,是一個關系到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除了遵循課導入的共同規則之外,還應該有自己的導入特點,這就要具體考慮化學學科的具體特點。例如,在《原電池的原理及其應用》的導入中,可以實驗的形式,如分組實驗,由老師或者學生演示實驗,觀看投影實驗。鑒于它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可以把導入的問題——課的重點,置于相關的情景中,如利用水果電池的演示,化學故事的講述,衛星發射的動畫演示等。
3.適合教師自己的個性。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當然不只局限于上述幾種。無論用哪一種都要適合自己的個性,這就需要具體考慮教師本身的優勢條件,能力水平,性格特點等。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幾件小禮物,各種電池……為什么能夠提供電能呢?這其中的化學原理是什么?盡管這樣導入沒有什么特色,但是教師語言的精煉及所表現出的獨特的風格——繪聲繪色,親切,自然,標準的音調很快就把學生帶入課堂。這正是因為教師優秀的語言素質,使這種簡單而又普通的導入形式,帶來了非凡的效果。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即情感心理狀態,這是由于情感對于人的認識和行為具有巨大的調節和推動作用。在學習活動中,這種積極的情緒如果能得以保持,就會形成“情感動力”,從而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高爾基在談創作經驗時說過:“最難的是開始,就是第一句話。如同在音樂上一樣,全曲的音調,都是它給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尋找它。”
(作者單位:河南登封市直第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