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蕾 柳士恭
摘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農村社區教育開始由自發走向自覺。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鄉村建設學派”的探索就是我國萌芽狀態的農村社區教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漱溟在進行鄉農教育實驗時創建的鄉農學校,是一種有正式組織的、比較成型的農村社區教育形式,其教育內容、組織形式、教育管理,師資培養等方面的探索,無論是經驗還是教訓,都給我們些許啟示。
關鍵詞:鄉農學校;農村社區教育;啟示
作者簡介:羅蕾(1981-),女,山東濰坊人,曲阜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基本理論。柳士恭(1967-),男,山東昌邑人,山東昌邑市卜莊鎮教育管理辦公室,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學。
中圖分類號:G7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7-0029-03
1931年梁漱溟到山東鄒平開辦了鄉村建設研究院,研究鄉村建設問題。根據當時中國鄉村的實際狀況,他認為只有把鄉村組織起來開展自救,才能解決中國鄉村存在的種種問題。為此,他師法古人將北宋時著名學者呂大林兄弟為了“化民成俗”而制定的“呂氏鄉約”加以改造,創立了一種寓鄉里組織于學校之中的農村基本社會組織——鄉農學校。鄉農學校并非是國民教育意義上的“學校”, 而是一個地方自治組織。雖名為學校,實際上遠遠超過了學校的功能,它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為一體的綜合組織,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鄉農學校一般由四部分人構成:校董會(日常行政管理),校長(監督、訓導),教員(外來者),學生(全體鄉民);在組織形式上分為村學和鄉學兩級;在教育內容上特別強調對農民的“精神陶煉”。這些主張和實踐,不僅對當時的鄉村建設運動起到了推動作用,而且對今天我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農村社區教育能有力的促進新農村建設,所謂農村社區教育“是對鄉、鎮農村地域內共同生活的人群組合所進行的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廣泛的社會教育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個區域性的整體性教育活動,又是一種能夠組織協調社區內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統籌協調區域內各類教育,為社區教育發展服務的機制”。①實施農村社區教育并不是將國外的農村社區教育或城市社區教育的模式簡單移植到農村,而是要根據農村特點,探索適合農村特殊規定性的社區教育。歷史是連續的,教育具有繼承性。在教育進步的同時總有“跨時空,超階級”的教育“要素”的存在,開展農村社區教育不能忽視歷史,而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和啟示。回首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我國的農村社區教育是扎根于農村現實,經過不斷探索而“內生”的。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晏陽初、梁漱溟等“鄉村建設學派”進行的改造農村的實驗,就是我國萌芽狀態的農村社區教育。尤其是梁漱溟在進行鄉農教育試驗時,創建了中心組織——鄉農學校,對發展當前的農村社區教育有重要啟示。
一、借鑒與創新:鄉農學校的成功經驗對農村社區教育的啟示
(一)教育內容的現實性與高遠性的統一
鄉農學校的教育內容是從“大教育”觀透視的。“從識字、唱歌等最平淡處入手,課程分兩類,一類是各校共有的課程,包括識字唱歌等到普通課程和精神講話,尤重后者。所謂‘精神講話,指在教員指導下啟發民眾的思想,做切實的‘精神陶冶功夫,宣傳‘新知識新道理,即禁纏足、禁鴉片、戒早婚等新風俗和農業改良、組織合作社等新方法。另一類是各校根據自身生活環境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如產棉地區,可組織農民學習植棉技術,建立運銷合作社等。”②鄉農學校的教育內容既貼近現實生活,又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在注重教育的功利性的同時,也沒有忽視教育的終極價值的追求——陶冶功能。
農村社區教育是從整體上改善農村面貌的,內容多,牽涉面廣。首先,教育內容要面向社區村民的實際生產和生活,從“大教育”的視角組織內容,倫理、風俗、職業培訓、技術傳授、休閑娛樂等應面面俱到,不可偏頗。其次,教育內容要有地區差異,針對各地區的農業種植情況開展不同的技術教育,不可“千區一面”,沒有針對性。再次,鄉農學校的“精神講話”相當有特色,也值得借鑒。當前農村地區相對落后,而且農民價值觀有些混亂,多數村民在組織上比較散,很少參加集體活動。雖然不必每天都“精神講話”,但定期組織村民“聽聽課”,講講社會新風尚,農作物的種植知識等,對提高農民的組織性,擴大信息來源,改善精神狀態是極有必要的。
(二)組織上層次性和區分性的有機結合
“鄉農學校分村學和鄉學兩級。從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入村學,識字的成年農民入鄉學;從行政功能上分,村學是鄉學的基礎組織,鄉學是村學的上層建筑。在鄉農學校中成立兒童部、成人部、婦女部、高級部。兒童部以實施學校式的普通教育為主;成人部、婦女部則主要是社會式的教育,多在農閑時進行;高級部是為了培養鄉村建設的骨干人才。”③而且,男性課程主要有,公民學(時事、精神陶冶等)知識,基礎知識、武術等;為照顧女性成年人的特點,還增設有育嬰與家政課程。鄉農學校的組織上的層級性和教育內容的“因群施教”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合理的。農村地區一般交通落后,村級學校能方便村民就近學習。加上村級和鄉級所掌握的資源與財力是不同的,所以辦學水平應該與之相適應,體現出差異性。
當前開展農村社區教育也應該分級進行,每級體現出不同的教育重點和辦學水平。鄉級可以進行低級的、簡單的成人教育,縣級由于有更好的經濟實力和更大的服務范圍,有實力聘請專業技術人才的指導,可以上掛大專院校、科研部門等,聯合進行農村人才培養、科技實驗和教育咨詢等工作。此外,兒童、成年男人、婦女等都有不同的學習需求,進行農村社區教育不能實行“大一統”的教育,應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有區分性的教育,如婦女學習家政、育兒等知識可以使之更好的適應自己的角色。
(三)管理上“官”與“民”的民主協調
鄉農學校是行政系統與教育機構合一的組織,具有教育和政府管理雙重職能。“鄉農學校由學長、學董、教員、學眾組成。鄉學設學董會,由鄉村中推選有資格德望者三五人至十人組成”。④梁漱溟主張“由校董會公聘當地知識較開明、品行較端正者做校長,縣政府下聘書”。⑤由此可以看出,鄉農學校的管理主要采取民主選舉并得到縣政府認可的形式,政府充分尊重鄉農學校管理的自主性與民主性,所選舉的管理者主要是當地有名望的先進分子,他們熟悉當地的民風民俗,了解當地情況。
借鑒以上合理之處,農村社區教育的管理要根據農村實際,建立社區教育委員會作為農村社區教育的管理協調機構,政府起主導作用,把社區教育的各項內容明確為各部門的職責和義務,將其作為部門業績的一個方面,政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要參與社區教育的管理。此外,要積極依靠基層黨員,當地的致富能手等,廣泛吸收村民中的先進分子參與管理,提高民眾的參與意識,也可以公開競選職位,做到管理的民主、和諧。
(四)師資隊伍建設職前培養與職后進修的一體化
鄉農學校的“教員是在鄉村建設研究院受過專門訓練的鄉村建設者,是鄉農學校的教師和鄉村建設的指導者。”⑥梁漱溟認為,鄉農學校推動鄉村建設的方向,特別是教員的科學知識的更新和提高,必須得到外面社會運動系統的供給和輸送。“有了這個系統,對于各種學術的研究,各種知識的技術,都能用得上,這個系統仿佛是個總的腦筋,鄉農學校的教員,是一個神經末梢。有此總的腦筋,才能應付種種問題,解決種種問題。”⑦進行農村教育,必須有一支專職、專業的師資隊伍,鄉村建設研究院既是鄉村建設的研究單位又為鄉農學校培養專業師資。梁漱溟尤其注意教師知識的更新和再教育問題,將之納入整個社會人才培養的體系之中。
當前,受過專門訓練的農村社區教育專業人員極少,也沒有專門的培養機構,更談不上教師的進修問題。加強農村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可以以縣為單位,抽調一批熱愛農村教育事業的教師、專業技術人員、離退休人員以及志愿者等組成社區教育師資隊伍,并進行專門的培訓,必要時讓一部分人取得教師資格證書,享受教師待遇,以激發其從事農村社區教育的積極性。整個社會要加大對農村社區教育的支持,尤其大學和研究機構,要加大對農村社區教育的支援,定期組織下鄉活動,甚至可以結對子,實行一對一的幫助。尤其是相關院校的在校大學生可以利用暑假去支援農村社區教育,既緩解了農村社區教育的師資短缺問題又鍛煉自己的能力。
(五)鄉村教育與教育實驗的共時性
鄉農學校教育是一個由理論——實踐——理論的過程,在教育實驗的過程中發展鄉村教育,改造鄉村,同時又在這種實踐中提煉與發展鄉農學校理論。眾所周知,梁漱溟是在山東省主席韓復渠的支持下,到山東鄒平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的,其目的就是一面研究鄉村建設問題,一面指導鄉村建設的實施。而且鄉農學校的具體實施也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更好的服務于鄉村建設。
當前農村社區教育已經由自發走向自覺,社區教育理論應該與實踐緊密結合,從經驗型轉變為科研型,不斷創新,走邊實踐邊總結經驗、邊推廣的路子。教育理論者要定期研討農村社區教育制度,對農村社區教育各個發展階段做出科學的總體決策;各大學和相關研究機構要廣泛組織群眾,開展社區調研和科研工作,及時發現問題;社區教育的管理人員和教師要積極探索和總結教學規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在實踐中提煉與發展農村社區教育理論。
二、回顧與反思:鄉農學校失敗的教訓對農村社區教育的啟示
鄉農學校雖然在農村人才的培養,傳授和推廣農業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最終結果與預期目的還是存在較大差距。這其中的原因除了當時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的不利因素外,其本身的某些做法也不盡合理。總結其不合理之處,也對我們開展農村社區教育有些許啟示。
(一)在主導力量上,有機整合外在推動力與內在教育需求
鄉農學校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得到農民的大力支持。梁漱溟說“理想的鄉村運動,是鄉下人動,我們幫他吶喊。退一步說,也應當是他們想動,我們領著他動。現在完全不是這樣,是我們動,它們不動。……鄉村運動天然要以農民作基礎力量,而向前開展;如果我們動而鄉村不動,那有什么前途呢?”⑧當前,進行農村社區教育一定要吸取教訓,發動好群眾,做好理論宣傳,讓所有村民都認識到終生學習的必要性,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培養自覺學習的愿望。孔子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觀點,也就是說,只有參與學習的主體具有了發自內心的學習的愿望,我們提供相應的條件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農村社區教育的成功最根本的還是喚醒村民內心學習的需要與熱情,得到廣大村民的贊同和支持。
(二)在教育管理上,恰當定位行政力量與教育作用
鄉農學校將整個行政系統與各級教育機構合一,以教育的力量代替行政的力量,鄉村建設的政治、經濟措施通過鄉農學校,借助教育的力量實現,因此泛化和擴大了教育的功能。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經驗告訴我們,毫無疑問,社區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在農民的教育需求還沒有走向自覺的時候,政府在加大宣傳的同時積極運用行政手段來鼓勵農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與教育是必要的。行政手段的這種硬性規定能彌補教育所不具有的功能,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失去了行政的硬性規定,教育功能的乏力和有限性是十分明顯的。因此,推進農村社區教育一定要在政府的領導之下,恰當定位行政力量與教育作用,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
(三)在內容安排上,充分考慮階段性與適應性
鄉農學校的“精神陶冶”以儒家倫理道德和人生態度為主要內容,脫離了當時村民的實際思想狀況。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農村十分落后,以文盲居多,他們主要關心的是與切身利益有關的實際問題,精神需求沒有這么高的境界。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沒有引起他們的興趣。一般而言,農村社區教育的內容要與社會變遷和農民的實際需要相適應,在經濟發展的初期以職業技術培訓為主,而在經濟發達階段,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文明建設、法制知識、科學素養、文化娛樂等方面內容才受到更大的關注。
此外,農村面貌的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會一剎那就能成功,加之大部分農村相對比較貧窮,任何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鄉農學校的失敗受到了這些因素的制約。今天的農村社區教育也同樣面臨著資金與人才缺乏等問題,對此,我們仍然要有清醒的認識。
注釋:
①李少元.農村教育論(新世紀版)[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294.
②③④⑥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455-456.
⑤⑦轉引自吳洪.梁漱溟的鄉農教育實驗[J].宜賓學院學報,2007(7).
⑧鄭杭生,李迎生.中國早期社會學中的鄉村建設學派[J].社會科學戰線,2000(3).
參考文獻:
[1]張興杰,雷麗珍.珠江三角洲地區農村社區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J].成人教育,2006(11).
[2]戚興朋,凌云.新形勢下農村社區教育模式的建構[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
[3]白永春.農村社區教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劑[J].中國農村教育,2006(6).
責任編輯:劉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