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鴻姝
[摘要]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在全方位與世界接軌、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新時期。目前高校音樂公選課還存在著教育發展不均衡,美育效果不明顯,教學內容單一,教育方式陳舊落后,講授重于感悟,忽視音樂文化理念等問題。主要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及受歷史、現實和體制的制約,忽視了音樂公選課的重要意義。因此,應在提高認識,明確教育的建立體制,健全教育細則上等方面下工夫來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
[關鍵詞]新形勢;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2-0114-02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在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多元發展的新形勢下,對于非音樂專業的高校大學生而言,普及音樂公選課在機遇與挑戰中愈發彰顯出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高校音樂公選課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高校音樂公選課的開設,在我國已經有著幾十年的歷史,遵循著相對規范的課程標準,不可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然而,卻有為數不少的高校大學生,對音樂公選課“愛亦悠悠”、“怨亦悠悠”,原因何在?根據筆者的調查分析,當前高校音樂公選課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音樂公選課的教育發展不均衡。美育效果不明顯。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專業性大學,大都在學生音樂公選課的設置中高度重視凸顯音樂的表現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成為高校音樂公選課的基本任務。而高校音樂公選課的實際情形,恰恰是重演練而忽略基礎,重欣賞而忽略鑒賞。有的教師能夠把文藝團體組織得有聲有色,卻忽視了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音樂基礎構建和接受領悟的層進性;有的教師能夠把經典的音樂視聽盛宴呈現在學生面前,卻忽視了對音樂本身的鑒賞把握和個性理解。費爾巴哈說:“如果你對于音樂沒有欣賞力,沒有感情,那么你聽到的最美的音樂,也像是聽到耳邊吹過的風,或者腳下流過的水一樣。”不會產生美的體驗。因此,縱然公選課中音樂的流淌和傾瀉是汪洋恣肆的,依然在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方面收效甚微。
(二)高校音樂公選課的教學內容單一。教育方式陳舊落后。目前,高校音樂公選課的教學內容多數包括基本樂理、視唱練耳、聲樂器樂和音樂欣賞這幾個部分。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選擇音樂公選課的大學生,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可以歸結為以下幾種情形。一種是“摯愛型”,從心中自發地熱愛音樂,希望能夠在音樂的殿堂中滿足豐富的精神需求,一種是“補闕型”,認為自己對于音樂方面知之甚少,希望利用公選課裨補闕漏;一種是“提升型”,有著某種音樂特長,希望在課程中進一步提升自己。基于對以上學生學習心理的分析,當前高校音樂公選課教學內容與教育方式的整齊劃一,制約了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主動性的發揮,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體驗。
(三)高校音樂公選課的講授重于感悟,忽視音樂文化理念。音樂是社會的文化現象和人類的精神財富,她的光輝使人類文化更加璀璨。時而明朗歡快。使人愉悅、心情舒暢;時而雄偉高大,喚人覺醒、激發斗志;時而和諧溫柔,使人幻想、詩意盎然;時而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感傷哀痛。一般說來,高校音樂公選課的開設是應時而生的,教師應更多地扮演“引路人”這一角色,把看起來較為單純的音樂課程置身于廣袤的文化領域,重視喚醒學生源于本心的對音樂的感受與領悟。
二、當前高校音樂公選課存在問題的原因剖析
針對當前高校音樂公選課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原因如下。
(一)主觀原因是思想認識不到位,沒有把對高校音樂公選課的認識上升到普及的高度來對待
1高校教育決策者往往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這是根本。不可否認。大學生的就業包袱如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這是制約高校良性發展的核心問題。然而。作為高校教育決策者,卻不能因此而短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的發展。要把學生的發展放在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思考審視,既充分考慮到眼前又要謀劃長遠,唯此,才能避免在教育中的短視行為。高校音樂公選課的普及,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開創性事業。
2音樂公選課教師對課程設置的意義、目的和重要性認識不明確,把其視為一種同其他公選課處于同等地位的課程。由于選修音樂公選課的學生都是非音樂專業的學生,授課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基礎和興趣特長把握不準,在授課時要么把學生視為剛入門的小學生從基礎知識、視唱練耳一一講起、要么直接進入音樂欣賞階段以播放經典音樂為主……在某種程度上肢解了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的歷史性、連續性和多元性,忽視了音樂的普世價值。
3音樂公選課學生在選擇課程之初應該是懷著一種樸素的對音樂的眷戀之情的,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認真思考過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的重要意義呢?賀綠汀先生曾為《豐子愷音樂夜譚》一書作序。在序言中他寫到:“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偉大的時代,世界大變動的時代、新舊交替的時代。一個人有了一定的音樂修養,不但不會妨礙他的專業,而且由于經常接觸優美純潔的音樂,還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所以,除了專業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也應該加強,特別是要重視學校的課外音樂教育。”
(二)客觀原因是由歷史、現實和體制因素決定的
1歷史因素:當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在倡導素質教育理念的行進中始終帶著應試教育的枷鎖。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在中考、高考這一指揮棒的作用下,精英教育一直處于教育的主導地位。因此,在音樂等藝術天性和才能本應該得到大力發掘的青少年時期,中小學的音樂課位置尷尬,基本課時也經常被其他數、語、外等主科擠占,十二年的音樂課結束,學生基本上就是學唱了幾首歌曲。
2現實因素:由于高校音樂公選課僅僅是選修課、尚未普及,高校對其缺乏必要的資金和設備投入,軟件和硬件設施有待完備。而更多的大學生將其視為平時緊張專業學習之外的一種休息,一學期音樂公選課的講授僅僅是使他們欣賞了幾首世界名曲。
3體制因素:目前,我國在高校音樂公選課方面沒有明確的規定,沒有將其納入基本的必修課程范疇。縱觀國外,相當多的高校非常重視音樂的普及教育。美國在全國2000多所大學中的1300多所學校開設了音樂選修課。麻省理T學院規定,獲取學士學位必須修滿的360個學分中-音樂“普通必修課”要占72分。
三、新形勢下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的重要意義
在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經濟
全球化多元發展的新形勢下,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整個民族而言,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李嵐清在《音樂筆談》中寫到:“不管你學什么、做什么,音樂都有助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質和修養,培養高尚情操,激發靈感,增強創新思維能力”。誠然,音樂在個人的發展和民族的成長中起著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潤物細無聲”。
(一)以美引善,提升精神境界。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已經初步樹立了世界觀和人生觀,枯燥單純的說教對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意義。而音樂卻能夠于和風細雨中在心靈深處生根發芽,默默給予人們道德的力量,或激昂雄渾、或悲壯肅穆、或沁人心脾,真切、直接而深刻。如人們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自身潛在的信心,力量、斗志往往被作品所喚醒。音樂是一種由內而外自發形成的道德情感體驗,逐漸將道德的他律催化為個體的自律。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荀子也在《樂記》中指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
(二)以美益智,激發想象創造。音樂是典型的眼、耳、手、腦并用的藝術形式,對于開發左右腦兩個半球、促進人的感知覺發展、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等方面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世界上很多科學家都是酷愛音樂的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是小提琴手,他認為自己在科學上的很多成就都緣于音樂的啟發。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是鋼琴演奏家,我國力學專家錢學森也是音樂愛好者。作家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
(三)以美育人,提高人文素養。一個民族的人文素養,應當在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實踐中逐步得到提升。音樂以其原始而旺盛的生命力。在浩瀚的人類歷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當欣賞音樂會,有人身著吊帶裝進入演奏大廳、有人嘴里嚼著零食的時候,我們不禁為此汗顏;更在心中期盼著一種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學生在接受音樂的過程中,其情感不僅在量上得到拓展,同時在質上也會得到提高和升華,這對于音樂接受者的審美情感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從理論與實踐看,音樂不僅僅影響著個人的文化理念和價值體系的形成,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定時代、一定區域、一定民族的發展和演進。
四、新形勢下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的對策建議
李長春在2009年初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黨的十-七大特別是去年以來,國內國際形勢發生新的復雜變化。在如此深刻而巨大的變革形勢下,筆者認為,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勢在必行,并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著重在提高認識,明確教育目的上下工夫。教育決策者要率先沖破思維樊籠。既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勇于面對多元化的教育現實,遵從學生內心發展的客觀需要,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在這方面與世界接軌,我們不是做得太多而是做得太少。高校音樂公選課的教師要切實明確自身肩負的是民族的重任,而學生也要對音樂公選課的意義與價值重新認識。
(二)著重在建立體制。健全教育細則上下工夫。好的做法要形成機制固定下來才能有效確保質量。面對高校音樂公選課的普及,我們需要建立體制、健全細則、形成規范。要對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的原因、意義和課時安排、課程目的、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進行明確規定并在執行中嚴格遵照。
(三)著重在突破框架,創新教育載體上下工夫。充分轉變過去的教育模式,努力變革新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要在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中貫徹“大音樂教育觀”,以課程教育為核心,以音樂賞鑒為龍頭,以音樂史的發展為主線·做到有機整合、相互貫通。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作,凸顯課程大信息量,關注學生個體成長,以全開放多元化視角著手、從而提高教學效益。
在當前我國全方位與世界接軌、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普及高校音樂公選課任重道遠。作為當代高校教師,我們應時刻牢記自身的使命和職責,為推動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