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少珍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在自主教育氣氛中,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斷激發主體意識,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的一種學習模式,其提出的依據是:首先,行為自主性是人的生理發展的必然特征。其次,學習的自主性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三,自主學習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然選擇。《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和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英語教師需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視為英語教學的靈魂,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其終身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下面筆者將就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發表一點淺見。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其學習興趣
學習動力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人們進步的關鍵。一個人的學習動機是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積極努力地去實現學習目標的根本動力,也是學生逐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作為教師,可以從如下幾方面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1. 進行英語學習目的的教育,啟發學習的自覺性。英語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當今英語是在人類生活各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而隨著社會的信息化和經濟的全球化,其重要性日益突顯。所以英語便成為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這樣便使學生意識到個人目前的學習與個人的發展、祖國的富強密切相關,從而會形成長遠的、間接性的學習動機,產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的熱情。
2. 幫助學生學會享受成功。無論何時,都要爭取讓學生獲得成功,領嘗收獲的喜悅,這樣可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成功的動機。因此,教師應盡量創造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例如,讓優、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學活動,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
3. 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激發動機。如趣味故事、朗誦、英文歌、英文電影、演講、表演、辯論賽、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墻報和展覽等。
二、提高學生自我定向能力
所謂自我定向,就是學習者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程序,選擇學習內容及學習的重點難點,它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只有目標明確,學生才能夠下功夫,樂此不疲地學習。一個完整有效的計劃通常包括四個方面:做什么(what)?什么時候做(when)?怎么做(how)?為什么這么做(why)?計劃可按時間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長期計劃可以以學期或月份為單位,短期計劃可以以星期或天為單位。從制定計劃的出發點來分,可以分為自學計劃和課程計劃。前者是學習者的業余時間學習,后者是用于學習者的課程學習。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導,教師參與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學習計劃也非常重要。教師可采取下述方法協助學生做好學習計劃: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不同個體特征,諸如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學習動機等;通過問卷分析,按學生相似特征分組,與學生一起共同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把握好努力的方向,不盲目地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而是注意任務完成的過程。
三、傳授并鼓勵學生摸索、調整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指學生為了有效地學習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它是提高學習效率,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學習策略是靈活多樣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只有講究學習策略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率。具體的英語學習的策略包括:
1. 了解教師教學和學習任務目的,制訂具體的英語學習計劃;
2. 積極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 主動向教師或同學請教;
4. 對所學習內容能主動聯系和實踐;
5. 在詞語與相應事物之間建立聯想;
6. 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
7. 嘗試閱讀英語課外讀物;
8. 主動尋找機會積極運用所學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
9. 注意觀察生活或媒體中使用的簡單英語。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也很有必要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英語語言學習的問題,分享有效的學習策略,充分理解英語語言學習的意義,及時獎勵積極提出問題的學生,使學生通過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分享學習材料和智慧,建立起面對面的建設性的互相交流。
這里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作為教師,調整課堂時間分配,給予學生充分地自主學習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對于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有著很大的影響。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已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都能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課堂上,學生剛剛進入自主學習的角色,教師便匆匆收場,缺少潛心閱讀的機會,缺乏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感受、體驗和理解運用自然膚淺,那么對于教師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都只會浮于表面,不能落到實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充分地思考、感悟、體驗、探究,有效地使用、調整學習策略,這樣既提高了自主學習的效率,也講究了自主學習的效果。
四、引導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
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導向作用。自我評價必須實事求是,只有恰如其分地自我評價,才會使自己保持學習的勇氣與信心。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學生的自我評價不僅僅是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更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這樣才會使學生對自身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進行一個綜合而全面的評價,并尋找改進方法。為了讓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和行為,他們需要有好的榜樣,這樣,教師必須和學生一起具體制定各項評價標準,如討論優秀書面表達、優秀口語表達等的構成要素。要做到這一點,僅僅進行文字陳述是不夠的,更重要的為學生提供具有語言表現特點與要素的實際范例,并讓他們能夠“見到”或“聽到”這些范例。這樣,學生就能夠知道“優秀”作品是什么樣子的,進而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
綜上所述,引導學生“善學”、“會學”,提高其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并認真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教學經驗,努力實現其角色的轉變,方可幫助學生激發其固有的學習動機,激活其潛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