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麗娟
語文教育家于漪老師曾說過:“培養學生成為二十一世紀素質優良的中國人,是各個學科共同擔負的責任,但語文學科起著獨特的、別的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我非常贊同這句話,因為這是由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性質決定的。人文性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當今社會中,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質的教育更不可少,應放于首要位置。
就目前現狀和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初中語文課本上有許多洋溢愛國主義熱情的名篇,古今中外都有許多典范,我們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比如講《公輸》一文時,讓學生體會墨子的一腔愛國熱忱,學習他為祖國甘愿吃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就這樣在學習文言知識,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們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僅體現在戰場上的浴血奮戰,愛祖國的語言、愛祖國的文化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的今天,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漢語,掌握好母語的重要性。在這方面,我們可利用課文《最后一課》作為生動的范例,可就文中“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展開開討論,都德之所以這么說,是源于他強烈的愛國心和民族感情。教師可聯系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日軍侵華讓中國人學日語的片斷對人物進行分析,進而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其對漢語親近,從感情上傾向漢語,尊重漢語,主動學習母語,并針對目前人們冷落漢語熱迷英語的現象,聯系課外閱讀《漢語,我想對你哭》,呼喚自己的學生熱愛漢語,無論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母語。
二、培養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憂患意識
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自然警號長鳴,人類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目前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優秀的范文。除了課文,教師還要做有心人,大量收集課外資料,作為課內的延伸、補充。特別是近幾年的各省市中考閱讀題含有這方面的信息的文章不少,如記敘文《藏羚羊訴說》、《白蒼鷺》、《母愛》,說明文《不可忽視的土壤污染》、《2005年告別一百萬個物種》在做這些閱讀時,我們不要單純地作為能力訓練的一個條件,更要把它作為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聯系實際,近兩年我們河北省干旱,去年有不少村子里的水井已干,學生在家庭和學校都能感受到水資源發生危機。在學生耳聞目睹的殘酷事實上,適時地進行節水教育顯得必要和重要,我們不妨拿出青海省中考記敘文閱讀《母愛》作為教育的典范,這能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還有一本書,值得一讀,哲夫所著《黃河追蹤》的第五章《慈祥母親與無數小兒》中的第6節,《定西缺水》。不久前我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念了,有的同學聽了掉下了眼淚,這時再對同學進行節水教育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真應把《黃河追蹤》分發到學生手中,每人一冊,從中受到教育,說不定以后會有一大批環保志愿者。
三、培養學生的頑強、合作、無私奉獻精神
教師們普遍反映:現在的學生難管,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沒有了過去的勇敢頑強、無私守紀,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良習氣。原因是獨生子女增多,家長溺愛孩子,嬌慣孩子,有的父母打電話替孩子請假,助長學生的好逸惡勞、畏懼困難的習氣。我們在呼吁家庭、社會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良好環境的同時,還要從學校找方法進行教育,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資料,不失時機地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
實際上我們語文教材有好多優秀的課文,我們要抓住機會,滲透人文思想教育,如學習《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言文,激勵學生學習宋濂的勤奮刻苦,與困難作斗爭精神,珍惜現在優越條件,在順境中盡快成才。在培養學生頑強的生命意識,有了疾病要勇于和疾病作斗爭方面,可利用課本如《白蝴蝶之戀》、《熱愛生命》,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課外閱讀《石縫間的生命》、《軍神》等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之有勇氣戰勝困難,與病魔作斗爭。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可利用課文《愚公移山》,愚公之所以敢移山并采取行動就是依靠大家的力量,沒有他與兒孫及京城氏“遺男”的合作,他的行為不會成功。現實中的楊振寧、李政道合作才共獲諾獎,“神六”、“神七”飛天因為發揚團隊精神才使“神六”、“神七”在太空牧群星,為我國航天史譜寫了光輝一頁。
要學生學會無私奉獻,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落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自不必說;《出師表》中諸葛亮的“報先帝而忠陛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已有之。課外閱讀中材料更多,如《潔白的木槿花》中的廖醫生,《回報》中的愛德華醫生,《一碗餛飩》中的老婆婆,都能做為我們的楷模,教我們關愛他人,無私奉獻。
只要我們用心,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動人的材料可供我們選擇,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要獨具慧眼,善于發現教材和課外閱讀的“美”的觸發點,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那么學生會理解接受,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塑造出學生高尚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