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
摘要: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但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的教學管理模式與之不相適應。提出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的著力點在于從高職院校內部明晰并調整學校、教務處、系部之間的責權關系,在外部聯動企業參與教學管理,從整體上構建立體式、網絡式教學管理體制,保證工學結合的順利實行。
關鍵詞:工學結合;教學管理;責權關系
基金項目: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廣州市屬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研究”(課題編號08A086)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何靜(1971-),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講師,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02-0010-02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學管理的內涵
工學結合突出的特點在于教學過程是在兩類不同的場所內完成,其一是傳授理論知識的課堂,其二是學生頂崗實習的工作現場,二者各有分工,卻又必須進行有效的協作。由于課堂與工作現場分別為學校和企業兩個不同的權利主體所支配,因此,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教學管理除了要解決高職院校內部的責權分配問題之外,還要聯動企業參與教學管理。
二、高職教學管理的現狀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一般是由學校、教務處、系部構成一個自上而下的權利體系,在這個權利體系中學校是教學管理工作的決策者,對整個教學工作進行宏觀調控和管理。教務處是決策的貫徹者,對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控管,各系部是決策的執行者。由于沒有明確學校、教務處、系部的責權關系,這種教學管理模式的管理效率低下,很難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筆者認為為了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必須對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進行改革,一方面從高職院校內部明晰并調整校、教務處、系部之間的責權關系,另一方面,在外部聯動企業參與教學管理。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內部的責權關系
按照工學結合對教學管理內涵的實際需求,高職院校內部必須實行“校系二級管理,重心在系”的教學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確學校、教務處、系部在工學結合教學管理過程中的職責,形成權責清晰、執行率高的管理機構。
(一)學校是教學管理的宏觀決策與調控監督者
學校主要應定位于做好總體規劃設計,立足于宏觀決策和監督,對全校的工學結合工作進行決策、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從學校層面上,提供工學結合必須的制度保障,確保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行。主要承擔以下責任:
1.教師隊伍管理。為滿足工學結合對教學團隊建設提出的新要求,高職院校要根據“校企互通、專兼結合、動態組合”和“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并重”的原則,引進行業企業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有一定行業影響力的技術骨干,同時建立專業教師輪流下企業鍛煉制度,鼓勵教師到企業參加頂崗實踐,直接承擔或參與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工作。通過修訂相關規章制度,明確把工學結合作為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項目改革、教學團隊評審的重要內容,調動教師參加工學結合的積極性。
2.教學基本建設管理。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高職院校必須充分利用好學校、企業各自的辦學資源,加強校外緊密型實訓基地建設,加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的試點力度,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為工學結合的順利實施提供實踐教學保障。
(二)教務處是工學結合教學管理的信息與服務中心
教務處是聯系學校與系部之間的紐帶,是學校教學管理的具體執行者和各種關系的協調者,是全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樞紐。其主要工作責權是:
1.制定規章制度。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加大教學管理的柔性程度,制定涵蓋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各個方面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每一項經常性工作都應有十分具體的操作規程,做出工作流程圖,同時還需在流程圖中說明操作中的要點和注意事項等。一切照章辦事,按規則運行,使教學管理工作做到規范、高效、公平、透明。[1]
2.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管理。提出制(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原則規定及內容要求,組織和協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并負責組織審定。
3.教學運行管理。根據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統籌校內外的教學資源,合理配置,并充分加以利用,保證教學的需要。采用彈性學制與學分制管理來協調教學過程與企業的矛盾;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全校教學進程表、課表和考試安排表等;做好教學環節的組織管理、學籍管理、教學檔案管理等工作;組織全校教學工作的運轉與調度;負責全校學生各類課程考核成績的統計工作和學籍管理的部分工作。初步建立適合工學結合需要的教學管理運行體系。
4.教材建設。極組織相關行業企業的專家和廣大教師,根據職業標準的要求,編寫一批符合高職教育要求、與職業崗位同步發展的校本教材。
5.教學質量監控。按照全程質量管理的理念,研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質量評價的因素,完善教學計劃、教學組織實施、畢業后跟蹤服務等各個環節的質量管理辦法,尤其要強化實驗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關鍵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逐步建成校外評價與校內評價、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質的評價與量的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從而形成對教學質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監控與評價。[2]
(三)系部是工學結合教學管理的具體實施單位
系部在教務處的指導和協調下,負責本部門的教學管理、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工作及其所屬教研室、實驗室、實習基地等部門的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責權是:
1.根據學院工學結合的相關管理制度,制訂本系部相應的教學管理制度。
2.根據各專業特點,選擇規模適合、信譽良好、在業界有一定影響的企業進行教學合作。
3.組織各專業成立由企業技術人員參與的專業建設小組。在征求畢業生反饋意見的基礎上,和企業共同討論,制定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并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參考職業技能標準,共同制訂各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并負責本系部兼職教師的管理及督促他們完成各項教學工作任務。
4.安排布置和檢查教學工作,總結交流教學經驗,研究解決教學中的重大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
四、企業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學管理中的責權
為了促進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模式的順利推行,必須打破由學校單向操縱的教學管理的封閉體系,由學校、學生、企業共同參與教學管理,構建“主輔雙線,三方互動”的教學管理模式,這是工學結合模式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主輔雙線,三方互動”教學管理模式強調校企合作,強調學校、學生、企業三方的參與,強調以學校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企業為支持。[3]
在工學結合實施過程中,校企雙方必須簽訂相應的合同,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和責任。合同中還應包含建立健全保障工學結合順利進行的管理制度和具體辦法。如涉及知識產權方面的問題,應明確知識產權的歸屬或分享。
企業在工學結合中的責權主要是根據自身的條件,提供相應的生產實訓場所和條件,承擔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教育和崗位專業技能的教學和訓練任務。其主要責權是:
1.挑選思想、業務技能素質好的工人師傅擔任學生的指導教師,承擔學生入廠后的生產、教育、培訓活動,協助學校帶隊教師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訓任務。
2.對實習學生進行廠紀廠規教育和安全生產教育;按照學校校外實習計劃的要求,結合企業生產實際組織現場教學和技能訓練,并組織學生完成生產任務;提供學生飲食、住宿的基本條件和勞動保護用品,適當解決實習學生的生活補貼;配合企業做好留廠就業實習學生的選拔工作。
3.負責校外實習基地的教學和管理工作。生產車間負責人和帶隊教師負責給學生安排生產任務和技能訓練課題等日常協調、管理工作;生產一線崗位的工人師傅和帶隊教師共同承擔對學生的技術指導和質量考核工作。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動,學校、教務處、系部之間的協調可謂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雙翼與兩輪”。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學管理的實質就是教學管理權限的重新分配問題。一是學校向企業“外移”責權,使企業參與教學管理。二是學校向系部“下移”責權,使校、教務處、系部明確各自職責所在。校系二級管理體制與企業之間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立體式、網絡式高職教學管理體制,保證工學結合的順利實行。
參考文獻:
[1]張建.基于工學結合的院系兩級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思考[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2][3]何靜.構建“主輔雙線,三方互動”高職教學管理模式[J],中國成人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