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大勇 張洪強
摘要:分析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及教改原則,具體指出了圍繞“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進行教學改革的內容及方法。經過整體設計教學情境和單元設計任務內容,提高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效果。
關鍵詞:數控機床維修;基于工作過程;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作者簡介:路大勇(1965-),男,河北省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制圖與CAD/CAM;張洪強(1980-),男,河北景縣人,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床數控化改造與維修技術。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4-0053-02
教高[2006]16號文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結合新的《數控機床維修》課程標準的制定,我們繼續深化本課程的教學改革,在總結以往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貫徹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和產學合作措施,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適應“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教育方針。
一、以“基于工作過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原則
傳統的教學模式相對于“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體現在:(1)課程體系開發并未完全以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課程內容主要來源于教材及參考書上的知識;(2)教學內容不夠綜合,各環節相對獨立;(3)課程評價方法陳舊,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是通過整體化職業分析,開發出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務,按照職業能力的形成規律進行序列化,形成學習領域,按照工作過程進行基于教學論的組合和序列化,構成教學內容體系,以工作過程行動導向為教學實施原則。
按著教高[2006]16號文《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對《數控機床維修》課程進行的教學改革的原則為:(1)職業崗位和工作過程分析是課程設計的基礎;(2)學習項目以典型故障排除和日常維護為載體;(3)課程內容選擇以職業能力形成為依據;(4)以實踐作為教學的主線,通過實踐帶動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職業素養的養成;(5)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要保證統一。
二、以“基于工作過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內容
1.制定新的課程標準。數控機床是集多學科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品,它的廣泛使用使制造業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加工精度,社會迫切需要懂數控機床維修的高技能人才。鑒于此,新的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宗旨,它包括職業業務范圍內的單項技能與知識、綜合技能與知識;獨立學習及獲取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與人交往、溝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態度和能力。新的課程標準以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培養為目標,把來源于生產實際的學習內容分成若干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又包含若干任務單元。旨在培養能安裝、調試、維護機床和排除常見故障的銀領人才。
2.重新調整課程結構。打破傳統的按照知識相關性建立起來的并行課程結構,以工作任務為基礎,整體設計教學內容體系,按照行動體系的框架形成由若干情境(一個情境包含若干任務單元)串行的結構。以實際故障維修任務為載體,進行單元任務設計,把實踐知識、理論知識、職業態度和情感等內容相互統一起來,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在任務設計中,給有發展潛力的學生留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3.制定綜合的教學內容。以從生產實際中廣泛搜集的機床故障實例為載體,以排除實際故障為主線,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綜合,職業技能與職業態度、情感相綜合,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每個項目、任務或模塊都是一項具體的行動化學習任務,按著制定工作計劃、搜集技術資料、完成工作任務、成果展示交流的教學流程,努力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4.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基于工作過程的工學結合課程,重視項目導向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關注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行動來培養和提高職業能力。如將數控車床的刀架不能旋轉這一故障作為一項任務,事先告訴學生故障產生的過程,并讓他們進行資料收集、故障原因分析,制定維修方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動手維修,活動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咨詢者的作用,活動結束后教師進行點評。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根據任務性質的不同,還可采用案例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現場教學等教學方法。
5.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于班級容量較大或實際占用時間較長的任務,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事先把預講的內容做成動畫的形式,如在排除主軸軸承的故障時,需要進行主軸的拆卸,在拆卸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步驟,這時就可以利用事先作好的動畫進行演示,然后再進行實際主軸的拆裝,既形象又節省時間,從而達到預期的能力培養目標。
6.任務單元統一規劃。在任務單元上進行統一規劃,相互補充,使多個任務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把單元分成基本模塊和創新模塊兩部分。其中基本模塊用于訓練排除常見故障的技能,創新模塊用于培養創新能力。
基本單元模塊:通過機床結構的認識單元、絲杠間隙調整單元、刀架的工作原理單元、常見系統報警排除單元等的訓練,形成基本的實踐操作能力。
創新單元模塊:結合我院現有設備,分步驟進行。制定任務計劃:主要對TDNC150數控車床進行改進;進行創新設計:如添加脈沖輪,變開環控制為半閉環控制等;組織實施工作過程:將設計后的方案進行模擬、修改,并進行硬件連接。展示交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對比找出不足;整理技術資料:把改進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指導老師綜合點評:根據指導過程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重點知識進行講述、演示。
7.突出實訓環節。實訓環節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為此,我們重新審視了培養計劃及實施的效果,充實改進了實訓環節的周數、內容及實施的具體方法,將實訓環節與多發性實際故障排除有機結合起來。實踐教學基地是保證實踐教學改革的基礎,學院投入300多萬元建立了數控機床維修實訓區、數控銑床實訓區、數控車床實訓區,我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真正作到維修為生產加工服務。當數控銑床、車床實訓區的設備出現故障時,積極調用數控機床維修實訓區的學生進行故障分析與排除,學生把自己當作是外來的專業維修人員,從對機床使用者的詢問、觀察故障現象、分析故障原因到排除故障,充分體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綜合,職業技能與職業態度、情感的綜合。
8.制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開放性評價體系。教改后的評價主體不僅落實了教師評價和學校評價環節,還落實了學生自評、互評和社會評價環節,建立了學生自評、互評和社會評價的規范程序及方法標準。從注重對理論教學的監控評價轉向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監控評價,突出實踐考核的地位。我們實施了過程考評(任務考評)與期末考評(課程考評)相結合的方法,強調過程考評的重要性。以百分制計算,過程考評占70分,包括素質考評、工單考評和實操考評,過程考評共進行18次,期末計算過程考評平均分;期末考評占30分,考評內容主要針對數控機床的組成結構、控制原理、常見故障原因分析、故障排除方法、常用工具使用、新技術應用等。
三、教學改革收獲
1.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特征。教改后的《數控機床維修》基本做到了“三個一致”,即: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一致。因此,基于工作過程的《數控機床維修》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特征。
2.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改后的《數控機床維修》把教學內容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每一個工作過程的核心要素都包括勞動者、工作對象、工具、工作方法和產品。這些要素相互作用,強調人在工作中的活動,包括信息、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等。讓學生親歷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使學生能夠借此獲得“工作過程知識”,因此有利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3.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改后的《數控機床維修》不僅具有持續開發實踐性人力資源的功能,還具有促進人的實踐智能發展和實踐個性發展的功能,從而有助于實現高職教育的基本功能——培養人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春祿,耿玉香.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與提高[J].中國高教研究,2005年第4期.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EB/OL].滄州職業技術學院網,2007-12.
[3]孟祥林.論高職教育的改革創新之路[J].教育與職業,2006年第30期.
[4]姜大源.如何開發工作過程導向—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設計方法[M/CD].姜大源教授在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的報告,2008-11.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