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澤文 葉 敏
摘要: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偏弱。高職院校應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探索“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進程,使“雙師型”教師個體具有良好的雙重知識與能力,整體在“理論型”與“技能型”結構上保持合理的比例。從而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推動高職教育又快又好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
課題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2008年度“十一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08B310
作者簡介:孫澤文(1957-),男,湖北沙洋人,荊楚理工學院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與課程論;葉敏(1968-),女,荊楚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5-0023-03
我國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培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沿襲一般高等院校的模式,由此造成我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偏弱,而且特色也不夠鮮明。“雙師型”師資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為了加快“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進程,推動高職教育又快又好發展,必須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探索“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從而培養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特色鮮明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以推進我國高職院校又好又快發展。
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激勵機制
作為教師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我國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較強,他們是院校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心理學認為,個體在適合于本身需求的外部條件刺激下,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使人能夠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依據這一原理,培養“雙師型”教師除了靠制度規約外,還應該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使“雙師型”教師成為高職院校所有教師認同和追求的目標。
高職院校應盡可能將單位整體利益與“雙師型”教師的個人利益掛鉤,對獲得“雙師”資格的教師在學術休假、外出考察、出國進修、科研項目申報、課時酬金、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傾斜。讓被評為學科、專業帶頭人的“雙師型”教師參與院校管理,并享有充分的教學改革權,讓他們清晰地意識到院校的興衰與自己的前途和利益攸關,并在各種評價及待遇中確認自己相應的位置。把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有機結合[1],從而使動力和壓力并存,營造一種競爭態勢,激勵更多教師向“雙師型”教師沖刺。
國家和省級教育主管部門應制定相應的職稱評定標準,要建立高職教師隊伍可持續建設和發展的政策保障體系,完善高職院校教師職務評聘制度,制定適合高職特點、有利于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高職院校教師職務評聘條例》。還應出臺有別于評選普通高校的“雙師型”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的政策規定。
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環境機制
近年來,由于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擴大,教學班級增加,多數教師由于承擔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把時間與精力主要放在完成日常工作上,難以參與專業實踐活動。未能形成一個有利于“雙師型”教師成長的環境機制。我們應該知曉,一粒種子只有在適當的濕度和空氣、陽光條件下才會健康地發芽、生長。“雙師型”教師培養也一樣,他們的成長需要適宜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
高職院校在內部環境創建方面,應組織教師學習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明確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與高職教育改革的目標。引導教師的專業發展,了解國內外相關學科的先進技術理論和學術前沿動態。支持教師深入社會,熟悉企業和市場實際運作流程,形成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經驗。鼓勵教師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倡不同學科、不同學術思想相互爭鳴與交流,形成學術上自由平等討論的風氣。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著力改善“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外部環境。在未來的《職業教育法》中,規定企業技術人員和高職院校教師實行定期交流或交叉任職,讓教師主動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和開發工作。加大資金投入,資助高職院校建設好校內實習實訓基地,還應委托國家重點工科大學建設一批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省、市也應建設自己的實訓基地,以滿足本地區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實習需求[2];根據高職教育特點,制訂適
合高職院校教師工作特點的職務評審辦法。為“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評價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高職教師的任職資格只有學歷的標準,沒有實踐經歷和經驗的要求,形成對教師的評價重文憑、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價值取向。這種評價機制有礙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工作,如不及時加以調整,勢必影響“雙師型”教師的成長。因此,在“雙師型”教師的各項評價中,我們應探索有別于普通高校的教師評價機制。
高職院校要把“雙師型”教師標準納入教師評價指標體系里來。對實訓實習課指導老師、專業技術課教師和專業理論課教師要定期考核其技能水平和工作業績,并將考核工作與工資收益和職務晉升等掛鉤。評價應堅持客觀公開的原則,將培養過程和評價指標結合起來,實行優上劣下的動態跟蹤管理制度。從而逐步形成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的骨干層和出入有序的流動層相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3]。
一般而言,教師在某專業上達到較高理論水平并不意味著他具有相應的技術能力。而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要求不全在于專業理論的深度和廣度,而主要在于技術應用和實踐教學能力的豐富與完善。國家應修訂高職教師職稱評定標準,把教師的實際工作經驗和效果作為職稱晉升的重要條件。不能再單純以“發表了多少論文”、“出了多少專著”作為考核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標準。尤其在職稱評定上,高職院校可以先實行內部政策,給予“雙師型”教師大力支持和明顯的傾斜。
四、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交流機制
“雙師型”教師培養過程比較復雜,高職院校應從我國國情出發,結合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努力探索“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交流機制,形成一個開放式的培養模式。
(一)企業交流
高職院校應從企業中聘請專業理論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操作技能嫻熟,并具備教師基本條件的技術人員,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和兼職教師,協助開展專業開發與建設工作。企業積極接納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進行崗位實踐,參與企業的產品設計和工藝管理等專業技術工作;高職院校選派具有一定科研實力的博士和教授,幫助企業設定科研攻關和應用研究方向,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技術問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能夠提高整體效益的新產品、新工藝、新的管理和營銷模式。
校企之間這種利益共享的人才交流機制,可以形成企業和院校之間人才流通渠道,可以營造一個雙方“增進理解、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意愿空間[4]。各自人員將理論和個人的研究與實踐充分結合,促進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相互擴散與集成,使新的思想、新的工作方式相互交流。把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的成功經驗引入課堂和實訓環節,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緊密結合,使“雙師型”教師整體水平處于專業發展前沿。
(二)校際交流
“雙師型”教師培養成本較高,院校之間應很好的協調與合作,使優質的“雙師型”教師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深度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態勢。“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校際交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一批學術水平較高、敬業精神強、有培養前途的中青年教師送到有關高校、科研部門參加在職或短期脫產進修,鼓勵攻讀博士、碩士學位。
2.高職院校之間應開展訪問、考察和經驗交流活動。學院內部教師之間的交流,可采取同行交流、專兼職教師交流、“取經”式經驗交流等形式,讓教師們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5];同類院校之間的學習和交流,可采取組織教師研討、聽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或參觀學習等形式。
3.支持本校“雙師型”教師通過公開應聘、競聘等途徑,向其他高職院校流動,同時探索聘用兄弟院校“雙師型”教師到本校擔任教學工作的機制,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與互補,促成教師構成的多元與多質化。
4.鼓勵“雙師型”教師參加校際學術交流,參加專業學會、行業協會和信息交流會,讓這些會議成為院校之間“雙師型”教師交流的平臺。
(三)國際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人才交流日趨頻繁,培養一支具有國際水準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僅靠國內的教育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高職院校必須與世界各國進行“雙師型”教師培養的交流合作,邀請職業教育較發達的國家與地區的知名學者和專家來校講學,傳遞本專業國際上最前沿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大力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聘請外籍“雙師型”教師到校擔任教學工作,發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讓我們的教師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氛圍中,學習他們先進的專業技術和實踐教學模式,養成坦誠開放、適應性強和主動進取的的處世風格[6],提高外向型素質。
歐美國家職業教育十分發達,有許多成熟的經驗可資學習與借鑒。高職院校要與國外著名職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簽訂“雙師型”教師培養協議,制訂相關培訓計劃,設立專項“培訓基金”,資助優秀教師參加境外高層次學術交流。針對不同專業,選擇不同的國家和學校進行對接,選派初具“雙師”素質的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到對接國家和地區進修、訪問和培訓,學習國外先進的職教理念、專業技術和操作技能,透過技能了解其基本的技術原理[7],洞悉國際化人才標準,了解本專業國際發展的態勢。高職院校實施國際交流機制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我國雙師型教師培養進程,提升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就當前而言,我國培養職教師資的師范學院,無論在數量還是實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僅靠他們難以培養出高職教育急需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任務就歷史地落到高職院校自己身上。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國高職院校應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業與社會機構的共同參與下,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培養機制,采取先進的培養模式,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8]。使“雙師型”教師個體具有良好的雙重知識與能力,整體在“理論型”與“技能型”結構上保持合理的比例。努力培養一支人員精干、素質優良、相對穩定,既懂專業理論又會實踐操作,能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盛立新.“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探討[J].中國培訓,2006(5).
[2]王道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3]張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策略[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O6(6).
[4]王道權.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5]劉素婷,王久梅.論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7(13).
[6]龔思怡.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與運行機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9:155.
[7]孫澤文.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知識結構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1).
[8]徐云祥.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引進培養機制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10).
責任編輯徐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