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型文化是相對于顯型文化而言,課程作為文化主體的存在,也可分為隱型課程和顯型課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隱型課程的功能越來越突出,其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越來越明顯,隱型課程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重視。職業教育隱型課程與學校文化、教師與學生文化、大眾文化等有密切的關系。
關鍵詞:職業教育;隱型課程;顯型課程;課程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文化研究”(項目編號:XZKY0713)科研立項課題的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陳新文(1970-),男,湖北襄陽人,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和職業教育理論。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5-0051-03
“研究課程,不論及隱性課程,就如同研究文化不論及隱型文化一樣,是片面的,不完善的。”[1]職業教育課程研究當然也要論及隱型課程。隱型課程是針對顯型課程而提出的,一般來說,顯型課程在傳授知識時具有系統性和規范性的特征,有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方法、考核辦法等一整套教學環
節。而隱型課程則蘊含在學校的各種情境中,具有完全不同于顯型課程的特點。
一、隱型課程涵義分析
分析隱型課程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研究者一般是從三個角度展開研究的:一是人類文化學的視角。“自從克魯伯將文化的內容區分為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以來,不少文化人類學家用顯型與隱型文化來劃分文化類型。”[1]顯型課程和隱型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分別承擔著顯型文化與隱型文化的角色,是顯型文化與隱型文化在課程領域的反映。二是知識社會學的視角。1958年,英國思想家波蘭尼(M.Polanyi)在其《個人知識》一書中提出了“隱性知識”的概念,波蘭尼認為,通常所說的知識是直接用書面文化或借助一定的媒介如地圖、數學公式等加以系統表述的。這類知識被稱為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而那些不能被表述的知識則被稱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在學校教育中,“隱性知識”往往以“隱型課程”的方式呈現,所以,“隱性知識”也就自然成了研究隱型課程的一個理論視角。三是課程與教學論的視角。在現代課程觀中,顯型課程主要是指國家課程,是正規的、正式的課程,是有明確目標、有形載體、評價指標的課程,而這些課程在實踐中又表現出了自身的局限性,研究中人們發現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另一種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所發揮的作用與正式課程一樣但卻是正式課程不能替代的。為此,有學者便提出了“非正規課程”或“非正式課程”的概念,試圖對它們作出區分。
由于研究的視角不同,人們對隱型課程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很大差異。目前國內外關于隱型課程的理解,國外的有:實踐——結果論和學習狀態說。它們分別以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教授范蘭絲和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教授馬丁為代表。國內的有:臺灣學者陳伯璋的知識觀念說;劉佛年的校園文化說;吳也顯的教育影響說;班華的教育影響因素說;靳玉樂的教育經驗說[2];鄭金洲的呈現方式說 [1]。
盡管人們對隱型課程的界定和表述不同,但從上述觀點來看,人們對隱型課程的理解也還有一些共性可循,我們認為其共性主要體現在這樣幾點:第一,傾向于認為隱型課程是學校環境或經驗所產生的一種影響。第二,隱型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一種無意識的、無計劃的,但有時也可能是有意識的。第三,隱型課程主要是對學生的非認知方面,如態度、情感、意志、價值觀、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等素質進行影響。第四,隱型課程的內容主要是非學術性知識但也有學術性知識,故而它具有隱蔽性。有時也稱為“隱蔽課程”或“潛在課程”等。第五,隱型課程的功能具有間接性和長期性。
二、職業教育隱型課程的文化解讀
職業教育因其具有較強的職業針對性,所以在職業教育顯型課程中非常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和相關知識的獲得,這使得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具有了較強的實用性和技術性,職業教育也因此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在對職業教育的目的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職業教育的實然目的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唯科學主義和唯職業教育的傾向。表現為職業教育片面強調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的作用,甚至被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所控制,成為了它們的工具和奴隸,并最終使得職業教育成為了“人力”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學生被當成了教育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學生所缺乏的不僅僅是人文精神,還有職業教育所需要的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這些或可通過相關課程在課堂生活中進行培養,但更應該關注承載隱型文化的隱型課程在這方面所有的正面功能。“隱型文化的形式更類似于建筑師心里的構想,它關注的是建筑師所希望達到的總體通盤的綜合效果。”[3]職業教育隱型課程的文化解讀會因此而顯得必要。
(一)職業教育隱型課程中的學校文化
就隱型課程存在的范圍來講,它應該是學校文化和班級教學背景下的產物。澳大利亞學者休伊森(M.Hewitson)曾提出存在著社會、學校和班級三個層面的隱型課程。這種觀點雖有擴大課程涵義的嫌疑,但也為我們進一步探討職業教育隱型課程形成的文化要素提供了一種思維的路徑。
職業教育隱型課程是隱含在職業學校文化和經驗之中的,主要指職業學校發展中被學校團體(包括師生員工)所理解和認同的標準、價值、信仰、象征、典禮、儀式、禮節、傳統和傳說等對學生成長、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要素。這些要素分別表現為職業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四個方面。職業學校文化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和職業分化基礎上的組織文化,職業學校的歷史、價值和信仰、文化規范、傳統儀式等社會文化最終形成職業學校文化的一部分。職業學校文化還是一種以科學知識為主要線索的相對穩定和獨立的文化,職業學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都會受到科學技術知識及其所包含的價值觀的影響。無論是科學知識,還是科學精神,都具有相對獨立性,并且由于科學意象和科學精神在時代精神文化氛圍中的擴散所最終引導學校確立起來的以科學為價值尺度的文化規范又具有相對穩定性。同時,職業學校文化是一種“為了生計”的實用主義價值觀為主導的,兼具積極和消極功能的文化。所以,職業教育隱型課程本身也存在阻礙教育目標達成的因素,表現為隱型課程的負向功能。
(二)職業教育隱型課程中的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
教師文化是職業學校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是職業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石,它在職業學校文化建設中具有引導、示范、整合和預警等功能。具體來講,教師文化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師的職業意識、角色認同、教育理念、價值取向及情緒的反應、思維方式、態度傾向等。這種文化通常屬于“軟文化”,是無形的、抽象的,具有內隱性和滲透性。
學生文化是職業學校中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是學生的主體精神。從內容上看,它包括德育文化、學習文化、綜合實踐活動文化、文娛體育和審美文化、生活與心理衛生文化等。學生文化既有學生對課程文化的贊同,也包括學生對社會和家庭文化的部分認可,還融合了學生同輩群體自己的特殊文化。學生文化和教師文化一樣同屬于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不容忽視的教學資源,自然也是隱型課程中的重要資源。
三、大眾文化與職業教育隱型課程的功能
大眾文化出現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歐美,當時在文化藝術的生產、傳播方式上,出現了新的變化與發展,突出體現為以城市工業為基礎,主要流布于都市的消費文化,它靠大眾傳媒傳播,具有淺顯性、標準性、流行性、機械復制性、市場制約性的商品生產的基本特征。對于這種文化,從揭示其缺乏審美特質的角度,德國人稱其為“忌屎”(Kitsch)。格林伯格對此解釋為:“忌屎是機械的或通過配方制作的。忌屎是一種替代性的經驗和偽造的感覺。忌屎隨時尚而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忌屎是我們這個時代生活中所有偽造物的縮影。除了消費者的錢,忌屎假裝對它的消費者一無所求,甚至不圖他們的時間。”[4]德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最初的否定稱謂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制作,是娛樂,是有模式的,是供給人消費的文化快餐。它是建立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之上的,隨著工業和技術的發展,在西方社會城市文化特別發達,尤其是大眾文化。美國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在《兩個世紀之間:美國在電子時代的作用》一書中說:現代美國貢獻給世界的,是科學技術進步和大眾文化。人們一般說的大眾文化表現在什么地方呢?如通俗小說、武俠小說、警匪片、娛樂片、“饅頭血案”、街心公園、購物廣場、廣告、美食廳、裝飾、商品展銷會、時裝展、美發美容、洗浴中心、健身房,各種各樣的選秀比賽,如此等等[5]。
歷史上的文化曾是少數人的產物,在文化中根本不體現大眾的思想自由。馬克思曾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大眾文化的泛濫,使文化從原來板著一幅嚴肅的面孔,過渡到了輕松、調侃、戲謔的狀態,這一切都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直接產物,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后果便是造就了當今的大眾文化。從西方到東方,從城市到農村,當今世界正在被后現代大眾文化的浪潮包圍。后現代大眾文化已經成為當代文化主流。
在我國,大眾文化的出現或者人們開始談論大眾文化大概是1981年,因為這個概念是來自西方社會,所以在中國語境下理解大眾文化或許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作為否定性的“大眾文化”是有差異的。就其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表現來講,大眾文化具有前端性、通俗性、流行性、商品性、狂熱性、矯飾性、拼湊性和暫時性等特點。大眾文化雖然允許文化多元論,但它畢竟是傳統文化的反叛,它將蕩滌著我們祖先的一切文化,威脅著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的價值觀、道德觀。就其宣揚性與暴力,挖掘人們的本能消費,摧毀傳統道德規范而言,是一種病態的文化。大眾文化的特點決定了它對青年學生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影響,甚至對教師文化的形成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職業教育隱型課程的研究不能不關注大眾文化問題,大眾文化已經隱含或潛存于學校文化之中了,并正在產生實在的影響。
大眾文化對職業教育隱型課程的影響是一個漸進的,無聲的過程,是以一種隱性文化的方式作用于課程。但大眾文化也會有顯性的影響,比如人們消費大眾文化時的行為舉動;其在學校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具體娛樂活動等,這些外顯的行為的變化是大眾文化所帶來的直接影響。當這些行為流行后便成為一種學校文化現象,這時其影響的范圍將涉及到師生的思想、觀念、態度、情感、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行為傾向等內隱的心理文化。大眾文化在這時已經成為了職業教育隱型課程的重要文化因素,或許人們不愿承認,或許人們對大眾文化表示了否定或肯定,但其在隱型課程中的存在是不容懷疑的。
隱型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功能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在學生非認知領域發展方面的貢獻更是顯型課程無法比擬的。但從文化的視角來分析隱型課程時,特別雖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在我國大眾文化泛濫的社會階段,我們不能無視受大眾文化影響的學校隱型課程的負向功能。大量有關大眾文化研究的成果已經指向了這一現象: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和消費性正在削弱學校教育傳統價值的根基,大眾文化的當下性和感官刺激性則正在導致學校教育喪失其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涵養與提升功能。大眾文化的犬儒性也不利于學校教育培養具有責任意識的現代公民人格。其實,大眾文化主要是通過學校隱型課程的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從而表現為隱型課程的負向作用。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文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12、308-309、312.
[2]鄧道宣,羅明禮.國內外隱性課程研究述論[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12):98-101.
[3][美]克拉克洪.文化與個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6.
[4]趙勇.透視大眾文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3-4.
[5]王向峰.大眾文化的原本與易境之改塑[J].遼寧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5):42-48.
[6]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責任編輯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