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良
摘要:管理是高校學生工作的生命線,也是廣大學生管理工作者最大的本職工作。高校學生管理重申倫理的重要性,有助于轉變傳統管理理念、構筑和諧校園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倫理化管理;學生管理;高校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6-0224-03
管理是高校學生工作的生命線,是第一要務,也是廣大學生管理工作者最大的本職工作。堅持把倫理化管理視為高校學生管理理念的核心內容,是當今備受推崇的和諧教育觀,也是實現學校民主人文管理的關鍵。在管理理論的視野中,高校學生管理重申倫理的重要性,將有助于轉變傳統管理理念,有助于構筑和諧校園,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轉變傳統管理理念的內在要求
在傳統管理中,實行的是“以管為本”,高校學生管理主要是靠制度管理,屬理性管理,管理手段機械生硬。這種管理主張“我說你聽,我打你通”,強調對學生的監督和控制,重視如何采取一些強制性的、約束性的措施,不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忽視學生的個性與能力的發展,對學生的評價依條例、條款。這種管理方式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知行脫節,缺少生活自理、自主能力、創造能力;學生發展不全面,個性、人格不健全,心理問題多;學生發展發生分化,除考研成功或找到滿意單位的以外,很多學生帶著失敗的心理進入社會。顯然,這種管理模式是不利于學生發展,不利于高校辦學目的的實現。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面臨更多挑戰,從而要求人們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還應具備全面的素質和能力。高校學生管理要通過對學生的教育管理,使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創造和學會生存,使他們能愉快地學習、健康地成長,自覺抵制各種不良傾向,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的學生管理須符合教育管理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這就要求轉變舊的管理模式,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一切工作、一切活動都要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體現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和為了人的指導思想,滿足人的需求,發揮人的才能,實現人的價值,提升人的生命質量。對高校學生實施倫理化管理,實際就是促進管理理念從“以管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倫理化管理善待一切人,把人本身看做最高價值的思想體系,認為人是世界的主體。人類的一切管理活動,無論是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還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為了人自身的發展,都是為了人與人類的利益。它強調人本身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強調人本身的潛能的實現。人類發展史表明,人本身的自我實現越充分、人的潛能挖掘得越多,社會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便越豐富,社會便越繁榮進步。在高校學生管理中貫徹倫理化管理,就是視“人”本身為最高價值,善待所有學生、仁愛所有學生,把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奉為倫理管理的基本目標,把學生視為管理的最高目的。高校是為社會發展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地方,大學生已經具有成為國家棟梁的基本潛質和條件,在教育和培養的過程中,就是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他們提供成才和發展機會,激勵他們奮勇前行,走向個人成功的彼岸,最終為國家建設輸送有用人才。
二、構筑和諧大學校園的強大基石
和諧社會是千百年來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貴和思想,還是當代西方的新發展觀,無不反映著人類對這一理想社會的美好追求。黨的十七大更是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新時期黨的一項重大任務明確提出。國家需要和諧,校園更需要和諧,校園是培養國家建設人才的搖籃。對高校學生實施倫理化管理,以誠待人,以情感人,給予每一位大學生充分的人格尊重,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管理者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校之間關系和諧,形成一個百事順達、百花斗艷的和諧校園局面。
(一)倫理化管理,有利于高校建立一種親密和諧的生生關系
高校學生渴望友誼,尋求尊重,尋求理解,但由于來自于多個地域,性格、愛好、習慣多種多樣,并且容易沖動,稍遇不順心的事,就會大動肝火,和同學發生沖突,造成生生之間關系緊張。如果學生之間能夠建立起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彼此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使得雙方的緊張對立變為一種愉快的協作,互相認可、理解,共同營造民主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親密是高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一條看不見的線。管理學大師勞倫斯·米勒認為,親密感的需求是種非常基本的人性需求,有了親密感,才能提高彼此的信任和忠誠。親密感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相互尊重、彼此獨立以及相互關切上。倫理化管理強調尊重、溝通、協作,實施起來極富人情味,容易獲得學生的認可和支持,形成一種人文生態,實現在自然中對學生教化的作用,從而減少學生之間的摩擦,同學關系融洽和諧。
(二)倫理化管理,有利于高校構建一種民主健康的師生關系
當代大學生的身份是雙重的,他們不僅具有受教育者的身份,而且還是與高校管理者具有平等地位的權利主體。高校管理者與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朋友式的師生關系。但在今天的高校管理中,高校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平等意識、自尊意識以及自我發展意識都不斷增強;另一方面,高校那種居高臨下的強迫和說教的管理模式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倫理化管理迫使管理者從“高高在上”的觀念中走出來,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擴大人格魅力的影響力,消除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隔閡,親和二者的關系,使管理決策得到積極響應,取得良好的管理績效。
(三)倫理化管理,有利于增強高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倫理化管理,體現了高校管理層對學生的信任和肯定,實質上就是營造學生與學校零距離的情感格局,營造“誠實誠信、寬松和諧”的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中,不但在形式上使學生成為學校的主人,而且在精神上、歸屬上也使學生具有了主人翁的責任意識,就會很自然地萌生一種“投桃報李”的情結,想學校之所想、急學校之所急、解學校之所難,與學校管理層一道共謀學校的發展大計,支持學校管理層在辦學中的決策和運作。這樣,學校既獲得了學生的投入與支持,又增強了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自身發展的最高追求,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價值所在。高等教育的終極目標顯然也是人的全面發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直接做人的工作,它擔負著學生成人成才的培養重任。學生管理工作要真正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實現自己的崇高目標,就必須堅持倫理化管理,在理解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依靠學生、相信學生基礎上,以胡錦濤同志提出的“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為指導方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從而使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立足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
(一)對高校學生實施倫理化管理,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責任心
學習責任心是一個學生對所屬群體的學習、行為規范以及他所承擔的學習任務的一種自覺態度。它是一切學習和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今天學習有責任心,明天工作才會有責任心。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心,將終身受益。對學生實施倫理化管理,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評價機制,營造一個既寬松和諧又有效激勵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能夠增強他們的學習責任心,消除少部分同學“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解決他們在學習中無所用心、不求上進的問題。通過規范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學生的責任心、主動心和上進心,使他們更加明確奮斗目標,更加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地學習、工作和生活。
(二)對高校學生實施倫理化管理,可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素質構成的重要內容,高校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加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的力度。目前許多高校頻頻發生的大學生違法犯罪、精神失常、輕生等案例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同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學存在著嚴重的心理疾患。這些給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遵循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倫理化管理。倫理化管理以學生的社會屬性為本,把學生當“人”來塑造,注重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同步發展,注重鍛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各方面的潛能。在管理過程中,能夠真正地尊重、理解、關心、支持、賞識每一個學生,并且經常深入學生,了解、研究學生的心理需要,關心學生身心健康,使學生感到管理不是“管、卡、壓”,而是讓學生感覺到精神的愉悅,心靈的寬慰。
(三)對高校學生實施倫理化管理,可以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的培養是歷史和時代賦予高校的重大使命。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進步的不竭動力。”改革開放需要創新型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呼喚創新型人才。創新能力無論是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還是實現大學生自身價值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高校學生管理必須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用科學的管理行為創造寬松的成長環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開啟學生的心智。大多數人在充滿信任、責任和抱負的環境中能夠取得最出色、最富創造性的成果,而這種環境只有在誠實、信賴、公平和尊重等價值觀念的基礎上才能建成。倫理化管理強調的正是這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倫理化管理是高校所有創新活動的根源、動力。它對學校的各種創新活動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激勵,以及倫理方面的基礎和依據,激發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提供自由的發展空間。它要求高校學生管理者對待學生的標新立異、別出心裁有足夠的耐性和理解,甚至加以扶持,決不是當頭棒喝。同時,積極解放學生的思想,幫助他們解放思想,除去傳統思維的禁錮,釋放自由能量。這樣,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百花園才會真正百花齊放。
綜上所述,倫理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倫理化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根本和堅強的基石,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不斷深化發展的力量源泉。在倡導“以人為本”的今天,只有從真正意義上把倫理化管理思想落到學生日常管理的實處,充分、科學地認識人性和把握人性,才能更好地完善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