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20160-01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
高等職業教育“屬于第三級教育層次”,即高等教育的專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內涵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教育對象、培養目標、學習年限、授予學歷。
二、國外研究現狀
歐、美發達國家在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
(一)培養模式。
1.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簡稱CBE,其特點是:先由學校聘請行業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崗位群的需要,確定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明確培養目標。然后,再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按教學規律,將相同、相近的各項能力進行總結、歸納,構成教學模塊,制定教學大綱,依此施教,打破了以傳統的公共課、基礎課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崗位群所需職業能力的培養為核心。
2.以英國、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訓(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簡稱CBET。CBET的特點是依賴職業能力分析的結果,確立權威性國家能力標準。
(二)課程設計。目前,國外最典型的課程設計有德國模式和加拿大CBE課程設計模式。德國職業教育課程設計是以職業活動的行為過程為導向,其普通理論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的課時之比為3∶7,加強了現場實習與實務的課程和學分,大大提高了學生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企業生產、管理的廣泛適應性,便于其迅速就業和轉崗。
(三)教學方法。70年代以來,國外職教界開始探索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方法。CBE教學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訓評估系統”,強調學生的自我評估,重視學生反饋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再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而是指導者、咨詢者;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獲取。
(四)校企合作。在德國,政府出面干預,使產學合作制度化,使學校和企業相互支援、共同受益。一方面,企業要按給予學校的財力支援比例來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培養企業所需人才,來接受企業的資金援助。同時,政府設立“產業合作委員會”,對企業和學校雙方進行控制和監督,對與學校合作的企業給予一定
的財政補償。對不依靠大學培養人才的企業則增加一定的稅金,以此來促進企業與學校間的相互合作。
三、我國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在發展職業教育的問題上,思想觀念上始終存在著誤區,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困難和主要問題有:
1.投入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1998年開始的高校大幅度擴招,使得準備工作跟不上需要,辦學投入嚴重不足。幾乎所有招收高職生的院校都在師資、實驗實訓條件、實習基地、教學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存在問題。
2.沿用學科本位的育人模式。在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培養計劃中仍沿用學科本位課程體系和課程形式;在教學中,仍將傳授理論知識作為課程的核心,在課程設置上,強調課程本身的嚴密、完整、系統和權威性,忽視學習者未來崗位的需要,忽視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3.“雙師型”教師缺乏。目前,高職院校普遍缺少“雙師型”教師,高職特色難以體現。而高校一刀切的教師職務晉升條件,注重學歷和學術水平,輕視實踐能力,明顯不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4.與行業、企業互利共生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形成。當前,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比較弱,產業及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良性互動、互利共生的運行機制,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
四、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建議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主動適應地區經濟結構調整,遵循“發展需要驅動”規則,即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確定專業設置,根據社會崗位(群)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確定和調整教學內容;從強調我能做什么、能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轉變為強調需要我做什么、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創業能力、學習能力,使教育、培訓、就業等工作融為一體,并將職業教育確定為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需求,走特色發展之路。一是職業特色。體現為學生具有職業崗位群所需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尤其是職業核心能力。二是行業特色。體現為保持為行業服務的優勢;將行業的有關專業辦成品牌專業,從而使學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到有利位置,并對品牌專業進行相關實用技術研究、產品開發、成果孵化,使之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體現行業特色。三是專業特色。學校所開設專業,應以市場為導向,以社會需求為準則,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和特色人才培養優勢,積極探尋市場,發現市場,把供需鏈條緊緊連接在一起,在本省同層次院校相同專業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特,形成品牌、形成特色。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走內涵發展之路。
1.構建開放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體現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特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注重專業建設,以增強專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狠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可實行院企掛鉤、與市場結合的路子,內培外聘,多渠道、多方法,擴大“雙師型”教師、實踐性教師比例;設置專門培養高職教師的機構,或設置專門培養職教師資的師范院校,以解決目前“雙師型”教師匱乏的現狀。
4.堅持兩年制學制改革,走制度創新之路。積極探索高職教育二年制的制度,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徹底打破傳統的學科式教育模式,建立具有高職特色的培養模式。
5.完善辦學功能,走終身教育之路。高等職業人才對工作崗位的適應,隨著經濟、社會與科技的發展,其內涵及外延常處于變動之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以此滿足高等職業人才的素質提高與工作轉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宇,中國高技能人才開發[J].中國培訓,2005(3).
[2]張海峰,論高職專業開發的目標、原則與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03(07).
作者簡介:
傅莉萍(1962-),女,廣西賀州人,1996年北方交通大學系統工程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現在佛山職業技術學院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