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婭
摘要:文化教學作為人文主義教育的核心在當代大學英語教學中日趨受到重視。模因最初被應用于解釋文化現象,是文化的一種研究方法。文化從認知角度看是指社會現實,是個人或集體感覺性的、體驗式的自我建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滲透著模因認知觀。
關鍵詞:文化;模因;認知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8—0142—02
一、 引言
文化是人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創造出來的,是社會的遺產;文化既包括信念、價值觀念、習俗、知識等,也包括實物和器具;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為人們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胡文仲,2005)文化教育在狹義上講是語言文化背景的通識教育,從廣義上則是人們對世界觀經驗性的、理解性的自我建構。英語教學作為傳導語言兼具文化的特殊行為,肩負著語言文化知識普及、培養教學對象遵循認知規律傳承文化、對文化自我建構等歷史使命。大學英語教學實施文化教育不僅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知識多元化的客觀需要,而且也符合學生英語學習的認知規律。語用學新領域模因理論的產生及發展為文化的認知教育構架了橋梁。
二、 模因與模因認知觀
模因是通過模仿得以復制傳播的信息。模因一詞最早見于Dawkins于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他認為模因是能夠自我繁殖的文化傳播單位;從廣義上說,模因可以被稱作模仿(1976:192)。模因具有模仿性、復制性和傳播性。模仿性是模因傳播的媒介,一種信息要想成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進行模仿。模因的復制性是模因的本質特征,模因能夠被模仿得以傳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自我復制性。Francis Heylighen指出模因要想被成功地復制必須經歷四個階段:(1) 模因的同化,即通過同化使個人成為模因的宿主;(2) 模因在人腦中要有保持力;(3)模因要借助個人的語言表達、行為表達及其它來傳播;(4)模因的傳輸。傳播性是模因形成的根本途徑。信息要成為模因必須經過廣泛傳播,傳播的范圍越廣、傳播的時間越長,模因性就越強,其生命力就越旺盛。
模因認知觀是從認知角度看模因的各階段發展。人們發現模因的形成、保持、變異和復合都可以在認知領域找到理據,而文化作為模因能夠自我繁殖的傳播單位,其在英語教學中的受重視程度、保持、變化和與漢語文化的整合滲透著模因認知觀。
三、 大學英語文化教育與模因認知觀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不僅包括英語課文中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相關的漢語文化背景知識,還包含正確運用英語體驗和感受周圍世界的自我建構。因此,文化與認知存在固有的關聯;同時,語用學家提出了模因理論是文化傳播單位,闡述了模因不僅用于解釋文化現象,還可以應用于教學。
1. 文化重視與模因形成的注意觀。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并不是附加于英語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語言技能的第五技能,作為英語學習的背景,它限制著英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向學習者理解世界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模因是從文化現象中抽象出來的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文化就是模因,可以通過模仿實現共時的全球傳播和歷時的代代相傳。大學英語課程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包含著模因形成的注意觀。注意觀是當代認知語言學研究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注意觀認為:人們用語言所表達的實際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們注意的那些部分。如“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只描寫了整個車禍中引起我們注意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如小車突然轉向、沖出了馬路等卻未表達出來(F. Ungerer & H. Schmid: 1996)。模因具有選擇性,其根本原因在于某些信息更易于引起人們的注意,更容易被大腦的神經組織激活。在認知注意觀的影響下,人們更愿意對某些信息傾注更多更長久的注意。大腦在接受到這種注意后,會迅速地對這些信息做出積極反映,對這些信息加緊記憶并傳播給其他人形成模因。另一些信息由于沒有被注意而得不到傳播不能形成模因。文化現象層出不窮,選擇什么主題作為文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兩個標準,一個是緊緊圍繞教材提供的文化背景知識,另一個是明確學生對文化現象的興奮點和興趣點,即了解學生的注意,將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文化內容作為教學重點。文化教學基于文化受到重視,正如模因形成是由于某些信息會首先進入人們認知的注意范圍內,因此,文化教學的開端滲透著模因認知觀。
2. 文化模因的保持與基本范疇理論。基本范疇的研究始于羅杰·布朗(Roger Brown)。他認為:一件東西在范疇等級中可以有不同的名稱,而某一范疇等級的名稱具有優先地位(superior status),事物首先在此等級上被劃分(趙艷芳: 2001)。這種等級范疇就是基本范疇。基本范疇不僅是人與自然、社會相互作用最直接、相關性最大的關聯點,也是人腦與語言相互作用的最大關聯點。文化信息形成模因的最初狀態屬于基本范疇,因為大部分文化模因在未發生變異和重組之前是使用頻率最高、表達形式最簡潔、最易被人們在短時間記住的。文化模因的保持符合認知語言學中基本范疇理論的內涵,基本范疇的優先地位決定了文化模因發生變異和復合之前要有足夠長的保持時間,即保持力,目的是使該文化模因能夠頻繁使用,鞏固其自身的模因特性。大學英語中的文化教育具體表現為某種文化現象產生的語言模因的傳播。互聯網的普及帶動了網絡文化的發展。語言信息“網蟲”逐漸形成了模因。根據基本范疇理論,該模因要保持一段時間后才能發生變異和復合以繼續維持其生命周期,如從“網蟲”可變異成以“房蟲”、“票蟲”、“棚蟲”等等。根據認知基本范疇理論,即使該模因發生了變異,其原始的語言形式“網蟲”不會被人們遺忘。基本范疇理論指出:文化知識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保持度取決于該文化知識的基本范疇性,即考察該文化知識是否是其它文化知識的基礎,是否最突出,運用頻率是否最高。英語課上教師對圣誕節、感恩節等節日反復講解和重視正是基本范疇理論的客觀寫照。
3. 文化重組與模因變異的經驗觀。大學生為教育對象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是文化知識傳播、鞏固、重組和整合的過程。文化現象經過教師的引導、師生的互動為學生了解,通過反復練習得以鞏固,而重組則是學生將習得的文化知識內化的過程,其中滲透著學生的自我經驗和感悟,體現了文化作為模因現象的變異特征。經驗觀主張: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描寫兼具客觀描寫和主觀描寫。客觀描寫是對事物本身的組織構成進行描述,而主觀描寫是指基于自己本身的經驗和體驗對某事物的意義提供更豐富、更自然的描寫,如人們看到紅玫瑰花不僅能進行上述客觀描寫,還能夠提到紅玫瑰花使人感到熱情、溫暖,有的人還可能聯想到燭光晚餐和愛情誓言。
文化模因具有可模仿性,從認知角度看,人們對現實世界基于經驗的客觀描述是人們模仿文化信息的認知基礎。人們以客觀的經驗為基礎可以對文化信息進行正確的模仿,保持文化模因的本來面目。一個文化模因形成以后,首先進入人們的認知域,人們依靠認知能力對該文化模因進行解讀和分析,對其進行意義描寫。文化模因在其復制和傳播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變異。認知經驗觀這樣解釋文化模因的變異現象:人們能夠憑借自己的經驗對一文化模因現象進行客觀描寫加以傳播;經歷一段時間的保持,客觀描寫被再一次激活并被附加更自然的描寫,進入主觀描寫階段;文化模因在主觀描寫階段發生了變化,變成內容相同表達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文化模因和內容不同但表達形式相同的表現型文化模因。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應積極鼓勵學生的文化重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和創新能力。
4. 文化模因復合體與整合觀。大學英語文化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建立英漢文化的學習共同體,即實現英語文化模因與漢語文化的整合,造就文化模因復合體。認知語言學在陳述語言的整合觀時強調:語言單位為象征單位,象征單位是音位單位和語義單位直接相連的結合體。兩個或多個象征單位依靠整合而不是組合來合成更大的語法構造(grammatical construction)。在這一過程中,復雜的語法構造不完全等于數個象征結構的簡單相加,前者的意義也不等于數個后者意義之和,各成分之間會發生調整以達到相互融合(王寅: 2006)。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模因復合體是英漢文化模因相互整合而成的,整合的目的也是延長每一個文化模因的壽命,深化和豐富每一個文化模因的內容。整合過程表明:文化模因復合體的意義值與單個模因簡單組合的意義值不相等,而且前者往往大于后者,比后者更豐富。其中最顯著的部分是復合體擁有比單個模因更強大的生命力和傳播能力。將認知的整合觀應用到文化模因復合體的分析充分說明文化在形式和意義上的多產性。
四、 結語
模因是通過模仿得以復制傳播的信息。文化作為可以被模仿、復制和傳播的信息具有模因性。模因的形成、保持、變異和復合在認知語言學中找到理據,體現了學生認知的規律,有利于開展大學英語文化教育。大學英語教育對文化的重視包含了模因形成的注意觀,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范疇理論體現了文化作為模因現象要在學生認知中得以保持,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和感悟對文化知識的重組含蓋了模因變異的經驗觀,整合觀充分展現了構造英漢文化模因復合體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1996.
[4]陳琳霞、何自然. 語言模因現象探索[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108-114.
[5]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6]王寅. 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6.
The Study 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Meme in College English Culture Education
Ma Liya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
Abstract: Culture education, as the core of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receiving more attention in the moder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Meme, which was originally used to explain cultural phenomena, is a way of studying culture that is cognitively considered as social reality and self-construction of a person or a certain group based on thei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meme is throughout the college English culture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e;Meme;Cognition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