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波 張 濤
摘要:毋庸置疑,人民幣匯率形成新機制意味著匯率的頻繁波動將是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市場參與者每天所要面臨的現實。如果說商業銀行外匯風險在2005年7月1日以前是隱性的、可以忽略的話,那么,從此以后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將是顯性的、日?;?。因此,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計量的分析,提出運用久期理論進行外匯風險管理的方法,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久期;外匯風險;久期缺口
中圖分類號:F830.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4-0071-02
一、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計量
我國商業銀行的外匯風險計量一般采用以下方式:
1.由于我國外匯管理長期奉行單一、穩定的匯率政策,外匯管理嚴格,匯率缺乏彈性,我國商業銀行對外匯敞口的計量也比較簡單。但是隨著我國的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的匯率彈性加劇了外匯敞口的波動,由此給銀行帶來的不確定損益日益明顯。當匯率向著不利的方向變動時,外匯敞口就會給銀行帶來潛在的損失。因此,外匯敞口的計量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凈匯總敞口(the net aggregate position,簡稱NAP),即銀行各外幣多頭頭寸形成的長敞口與缺口頭寸形成的短敞口相減后的絕對值,是以日本金融監管當局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的銀行業所采用的計量銀行外幣總凈敞口的方法。當外匯敞口組合中的貨幣變動高度相關時,長頭寸外幣敞口與短頭寸外幣敞口之間的外匯風險可以相互抵消,在這種情況下NAP計量方法是比較適宜的計量方法。如果外匯敞口組合中的貨幣變動高度相關時,長頭寸外幣敞口與短頭寸外幣敞口之間的外匯風險就不能相互抵消,采用NAP方法計量就低估了銀行的外幣總凈敞口。
3.匯總短敞口(shorthand aggregate position,簡稱BAP),即在銀行各外幣多頭頭寸形成的長敞口與缺口頭寸形成的短敞口之間取值較大的一方。BAP計量法是由英國銀行監管當局(Bank of England)提出的,后來被其他國家所采用。BAP計量方法也是巴塞爾委員會在計算銀行外匯風險的資本要求時采用的計量外幣總凈敞口的方法。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2004年3月1日起施行)中的相關規定,我國商業銀行計量外幣總凈敞口采用的是BAP計量法。目前,對外匯資產、負債BAP管理是避免匯率風險的關鍵,由此,我們引出用久期理論進行商業銀行外匯風險管理。
二、久期理論的結論
一般說來,商業銀行外匯資產(或外匯負債)的持有期間即是通常所謂的外匯資產(或外匯負債)的“剩余到期期限”。
但是,“剩余到期期限”這一概念還不足以準確刻畫商業銀行所擁有的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的風險特性及其閉合程度。在“剩余到期期限”這一含義的基礎上,至少還應該考慮到外匯資產和外匯負債兩者之間在匯率水平以及匯率的發生頻率等方面的差異。同樣,不同的外匯資產間(或不同的外匯負債間)風險水平的對比,也要同時考慮到“剩余到期期限”和“匯率水平以及匯率的發生頻率等”幾個層次因素的綜合效應。由此,引入了所謂的“久期”(或持續期)概念,并以久期的長短來刻畫外匯資產或外匯負債的風險特性。
假設某商業銀行擁有一筆剩余期限為n期的外匯貸款。該筆外匯貸款在每一期末的利息數量分別為R1,R2,…,Rn。則“久期”(D)的計算公式可以寫為:D=[∑t·Rt]∑Rt。顯然,“久期”這一概念的涵義大約相當于外匯資產(或外匯負債)的加權平均剩余持有期限。
Macaulay(1938)提出了一個能夠充分地考慮到資金時間價值因素的“久期”(MD)概念:MD=[∑t(PV)tRt]∑(PV)tRt。其中,(PV)t為該外匯資產或外匯負債第t期現金流量的折現因子。
如果令P=∑(PV)tRt;然后將P關于市場匯率(r)的一次導數記為P′,則有:
-P′ P=MD(1+r)
公式(1)反映了單位市場匯率的變化對外匯資產(或外匯負債)價值的影響。一般把D=DM(1+r)稱為“修正的久期”。不難看出,修正的久期越長,既定市場匯率的變動對外匯資產或外匯負債市場價值的影響越大。
三、久期外匯缺口風險管理策略
作為企業,在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凈外匯資產的保值增值(即收益性)當然也是商業銀行經營所追求的一個基本目標。由于外匯資產、外匯負債和凈外匯資產之間的線性關系,凈外匯資產也同樣面臨著市場匯率變動的風險。
令(MD)A、(MD)1和(MD)p分別為總外匯資產、總外匯負債和凈外匯資產的“久期”。根據久期的可加性,有:(MD)A=W1(MD)1+(1-W1)(MD)p,其中,W1=LA。進而有:(MD)p=[(MD)A-W1(MD)1](1-W1)。
“久期缺口”[(MD)gap]的定義為:(MD)gap=(MD)A-W1(MD)1,因此有(MD)gap=(1-W1)(MD)p,進而有:(MD)p=[A P]×(MD)gap。
不難得出:ΔP P=-(MD)p×[Δr(1+r)]=-[A P]×(MD)gap×[Δr(1+r)],所以有:ΔP=-(MD)gap×[Δr(1+r)]×A。因此,當“久期缺口”為正時,商業銀行的股東權益會隨著市場匯率的提高而減少,隨著市場匯率的下降而增加。而在“久期缺口”為負數的時候,商業銀行的股東權益會隨著市場匯率的提高而增加,隨著市場匯率的下降而減少。只有在“久期缺口”等于零的時候,商業銀行的股東權益才會與市場匯率的變動無關(也即實現了完全的“風險免疫”)。
這說明,當“久期缺口”為正數的時候,隨著市場匯率的提高,外匯資產市場價值減少的幅度要大于外匯負債價值減少的幅度;隨著市場匯率的下降,外匯資產價值增大的幅度更大于外匯負債價值增大的幅度。當“久期缺口”為負數的時候,隨著市場匯率的提高,外匯資產市場價值減少的幅度要小于外匯負債價值減少的幅度;隨著市場匯率的下降,外匯資產價值增大的幅度要小于外匯負債價值增大的幅度。而當“久期缺口”為零的時候,外匯資產與外匯負債的價值會同升同降,且變動幅度相同。
據此,商業銀行可制定“久期缺口”外匯風險管理策略如下:
(1)如果(MD)gap近乎為零,由于市場匯率的波動對凈外匯資產價值的影響很小,所以不需要對市場匯率的波動過于關注,風險管理的重心應該是維持好(MD)gap近乎為零這種近乎“風險免疫”的狀態。
(2)如果(MD)gap大于零,由于市場匯率的波動對凈外匯資產價值的影響明顯,且呈負相關,所以需要關注市場匯率的風險,且其重點應該是關注市場匯率上升的可能性。
(3)如果(MD)gap小于零,由于市場匯率的波動對凈外匯資產價值的影響明顯,且呈正相關。所以也需要關注市場匯率風險,但其重點應該是關注市場匯率下降的可能性。
(4)由于商業銀行總外匯資產的價值越大,市場匯率的波動對凈外匯資產價值的影響越明顯,因此,大銀行對市場匯率的變動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上述策略都是假定“久期缺口”既定的前提下得出的。其實,商業銀行可以采取更為積極的策略,主動地調整“久期缺口”的大小,以實現企業凈外匯資產的市場價值至少非負的目標。
四、政策建議
1.商業銀行要加強對匯率變動的預測。匯率波動是產生外匯風險的主要因素,把握匯率波動方向,對波動幅度進行準確的預測。沒有準確的預測外匯風險管理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商業銀行對外匯業務的定價也離不開對匯率波動的預測。根據風險和收益相匹配原則,匯率波動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定價的高低;匯率波動的方向決定了商業銀行如何使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例如,是采用空頭策略還是多頭策略。目前,常用的預測匯率波動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基本因素分析預測法,它要求首先確定與匯率波動有關的經濟變量,然后建立具體的匯率預測模型,模型檢驗通過后代入相關的數據就可以據以預測;另一種方法是技術分析預測法,它是把歷史上若干期匯率實際值做成圖形、表格、形態、指標等為手段,用數學、統計學、價格學等理論對市場匯率走勢進行預測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兩種方法同時使用,相互驗證。
2.商業銀行要加快引入匯率風險計量模型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商業銀行要在認真評估本行外匯風險管理狀況的基礎上,積極制定并實施完善外匯風險管理體系、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的方案,按照國際先進銀行的標準盡快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外匯風險識別、計量、監測、控制體系。要清晰制定從高管層到操作層有關外匯風險管理的授權政策和從操作層到高管層的報告政策及路線;要建立分工明確的外匯風險(市場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權限結構和責任機制;要建立有效的風險報告體系和信息系統等。商業銀行董事會要完善外匯風險內部控制制度,就是要通過有關的規章、制度的制定,來規范商業銀行國際業務活動及其風險管理行為,控制外匯風險暴露程度,是可能發生和存在的外匯風險和風險損失掌握在銀行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3.商業銀行重視引進和培養精通外匯業務和外匯風險管理領域的人才。外匯風險產生的主要領域來自外匯交易之中。外匯交易特別是外匯衍生品交易最容易產生巨大風險,國外由于外匯操作失誤而導致銀行損失慘重甚至倒閉的案例屢見不鮮,如英國的巴林銀行、日本的大和銀行等。目前,國內銀行從事外匯業務和外匯風險管理的人員專業化水平程度不高,業績表現不夠理想。原因之一在于我國商業銀行的交易人員、市場風險管理人員的薪酬政策以及激勵約束機制與國外同類銀行相比,差距尤其明顯,辛辛苦苦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大量流失。因此,人才對于銀行經營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加快金融市場改革力度,盡快推出一批金融衍生工具,是商業銀行能夠選擇更多轉移匯率風險的途徑。商業銀行已經開展的外匯業務有即期結售匯業務,遠期結售匯業務,目前還沒有匯率期貨、期權以及貨幣互換等衍生業務。2005年8月推出的遠期外匯交易,雖然有利于銀行對沖匯率風險,但由于對沖手段單一,銀行辦理結售匯業務后承擔的匯率風險仍然很大。只有推出匯率期貨、期權等更為有效的規避風險的業務,銀行才能為企業部門提供方便的結售匯業務,為各種規模的外貿企業提供風險轉嫁的途徑,同時對沖自身的風險。
5.銀行監管當局要加強對商業銀行匯率風險的監管。監管機構應從制度上加強他們應對匯率波動風險的監測與評估能力,提高他們的內部風險控制水平。首先,監管當局應該及時了解銀行體系及企業中外匯外匯資產與外匯負債的幣種結構、期限結構,對其外匯外匯資產外匯負債表進行嚴密的監控,并且利用監管手段對一些指標進行控制,使得整體匯率風險維持在一定的范圍內。其次,監管當局應在監管過程中通過一定的監管手段督促銀行與企業建立并完善內部風險控制系統,對他們的外匯風險控制系統進行考評。這些監管手段將迫使銀行與企業提高自身對外匯風險分析能力(外匯外匯資產質量、流動性以及外匯資產外匯負債幣種、期限的搭配情況等等),以及他們通過市場手段應對匯率波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