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芳
摘要:綜合評價了國內外關于發展內涵、模式和類型研究的主要流派和觀點,分析了一個國家現代化道路和發展模式選擇可能遇到的影響因素,從而試圖說明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發展;內涵;模式;類型;啟示
中圖分類號:F12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7-0012-02
發展研究是當前世界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面對現代日益突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亟待我們拓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視野,指導當前現代化的實踐。認真而系統的疏理國內外理論界有關發展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及其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重大發展的理論價值所在。
一、發展的內涵與意蘊
在西方的發展理論中,首先關注的是發展的內涵和性質,其中三種觀點具有代表性[1]。孔德和斯賓塞為代表的社會演化論者認為,發展是社會的分化,人類注定要沿著單一軌道前進。韋伯、米爾斯·帕森斯為代表的一派認為,發展是傳統的墳墓。發展是重新奠定價值,與各種文明的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相對立。弗蘭克·多斯·桑托斯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發展是依賴的擺脫。顯然,西方學者關于發展的內涵與性質還存在著較大分歧。
所謂發展可為兩類,一類是同質發展,表現為維系原有社會文明狀態的各種因素被同質地復制和積累的過程。另一類則是異質發展,表現為新的文明因素的增長和積累,其結果必然造成社會的變遷。從世界現代化的角度看,異質發展是決定性的發展,應包含這樣幾個意蘊,一是以人為本位,最大限度地開發人力資源、智力資源為主的社會資源,為發展形成一種持久有效的推動力量,使經濟發展更富有合理性。二是整體有機性。發展是社會各個層面、環節的協調并進, 是整體有機的推進。三是內生性。發展的最基本的生長力量存在于民族的內部。四是開放性。開放能提供必要的壓力,從而最大限度地啟動一個民族的原動力。
概括而言,發展是社會有意識的逐漸向合理和成熟變化的過程,目的是實現既定的、估計可行的社會和經濟進步。中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需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能完全超越人對物的依賴。但是,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價值目標,決定了我們必然也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理念。科學發展觀堅持和體現了這一本質與核心,強調尊重人的主體價值、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實現人的主體利益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和前提。科學發展觀在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的經驗教訓、積極吸收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明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準則。
二、發展模式及其成因
從世界歷史看,異質發展也曾有過多種類型和發展模式,相同或相似社會性質的國家也有著不同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可分為理論模式和實踐模式兩大類,理論模式上主要有四種觀點。一是二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影響較大時間較長的“現代化模式”認為,現代化就是落后的傳統社會發展成工業化的西方社會模式。二是依附理論。認為要實現真正的發展,尤須打破發達國家對世界市場、資源的壟斷,改變依附關系。三是內源發展理論。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1977—1982年社會發展計劃中正式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內源發展”方案,它將社會發展資源和方式分為兩大類,經濟物質發展是外源,人自身的發展和文化、價值觀念的進步為內源,而社會發展必須強調人類才是“發展的促進者和目的”。第四種是整體發展模式。認為真正的發展必須是由國際社會的聯合行為,應當是全球性的社會發展。實踐模式有三種,一種是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依靠海外市場和私人資本主義方式實現社會發展的模式;二種是美國通過開發國內市場,啟動西部農牧業的發展來實現經濟騰飛的模式;還有一種是德日等依靠國家資本主義實現騰飛的模式。可見發展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即使是相同或相似社會性質的社會,也會因為復雜的因素導致發展模式的差異。
那么,是哪些因素影響了發展類型的形成呢?綜合學術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首先是民族傳統。社會發展的內生力量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民族傳統方可釋放出來。所以,不同的民族傳統就會導致很不相同的民族發展類型。其次是歷史基礎。一是指各國的現狀差異很大,二是指各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同,從而決定了不同的發展類型,即早發展和遲發展。再次是自然條件和國家規模的大小。這兩者乃是發展的自然基礎,很大程度上規定著發展的具體形態。自然資源的雄厚與否,規定著發展依賴外國資源的程度;國家規模的大小,又在不小程度上決定著國內市場的大小。據此可以把發展分為內向和外向兩種類型[2]。最后是復雜的具體因素。如:前現代時期條件的差異、變遷動力的差異、現代化道路的差異、現代化進步階段的差異、現代化過程中戲劇性事件的內容和特點的差異等等[3]。
對于中國發展模式的形成來說,無論是在民族傳統、歷史基礎、外部環境,還是發展的順序、發展的內涵、發展的目標上都與世界各國有著巨大的不同,必須探索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嶄新發展道路,這就是中國發展道路,即“北京模式”。正如胡總書記在“6·25”講話中指出的那樣: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中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三、發展的類型及中國的類屬
就世界范圍現代化的類型看,存在著早—內發和遲—外發兩種類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這兩種類型的發展,對理解發展的含義及其性質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早—內發類型首先早發展。這不僅意味著時間上的占先,而且表現為一種以軍事力量為基礎的對世界資源和市場的占有程度。其次內發展,表現為現代化自然成長的過程。遲—外發類型的所謂遲,不僅僅是時間上起步晚,更重要的是進入以資源和市場分配為基礎的世界經濟體系較晚,從而使得對發展所必需的條件的占有較少;所謂外,是指一個民族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刺激和挑戰而被迫應戰所造成的社會變遷。
中國現代化的類型顯然屬于遲—外發類型,面臨著極嚴重的遲—外發效應。一是中國被納入世界性的現代化過程,同時也就是國際經濟、政治、文化不平等秩序形成的過程。二是后發國家現代化的前提條件首先是建立強固的“現代化領導”[4]。中國在踏上現代化歷程時就形成了某種趕超型的目標和戰略,趕超的企望和落后的水平必然使遲發展現代化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而是一個人為的過程,現代化成敗的關鍵在于組織者的素質和能力。三是必須面對維持政府存在與動員社會力量之間的矛盾。遲發效應的一個經常性危機就是權威危機。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黨南京政府的失敗說明了這個問題。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經歷的政治風波、經濟改革困境等也或多或少地與此有關系。四是巨大的文化墮距。美國學者奧格本提出的文化墮距理論,揭示了文化發展和社會變遷的不平衡性,本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物質文化作用的方向[5]。因此,那種引進西方物質文明成果就必須全盤接受西方文化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中國現代化的文化創新是必然的,但并不等于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否定。
中國發展道路之所以能形成“中國特色”,關鍵在于恰當地處理好培育發展的內在生長力與利用后發優勢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之產生了一種良性互動效應。表現在:一是堅持對外開放,成功避免依附。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積極提升現代化水平和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搶占了有利的地位。二是堅持引進先進,推進自主創新。我們注重對引進的先進成果的內化及在此基礎上的自主創新,使外來先進成果轉化為適宜的存在方式,使之成為促進創新的內生動力。三是保持高速發展,促進環境協調。對于飽受環境惡化之苦的中國而言,我們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基本發展戰略。四是倡導局部突進,帶動整體轉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展的不平衡是一個需要長期面對的尖銳問題。我們通過沿海沿路開放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中原崛起戰略,逐步實現了局部優先發展帶動整體發展的現代化發展格局,努力推動社會走向全面發展。五是適度實現趕超,克服急躁冒進。在經濟全球化席卷世界的今天,一方面,我們利用后發優勢,以適當高速度趕超發展;另一方面,我們又克服了急躁心理,在現代化的目標選擇與推進戰略上,實現了立足國情,漸進發展。先后制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科學制定了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從而實現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