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暉
摘要: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沒有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支撐,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將是難以實現的。從河南省農業資源和環境狀況來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勢在必為,這是破解農業資源、生態環境與人口矛盾的理性選擇。
關鍵詞:循環經濟;新農村建設;農業循環模式;耦合機制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103-03
河南省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大省之一,但當前的農業生產狀況由于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資源浪費嚴重、環境質量較差、產業鏈條較短、經濟效益較低,嚴重制約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如何尋找一條新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循環經濟的提出為解決該課題提出了新的思路。在新時期,河南省的新農村建設目標沒有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支撐,將是難以實現的。
一、現代農業循環經濟及其特征
農業作為直接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的基礎性產業,是人類對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影響和依賴最大的第一產業,其可持續發展對整個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乃至決定性作用。農業循環經濟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農業發展中,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依靠科學技術、政策手段和市場機制,調控農業生產和消費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盡可能地降低污染排放和資源利用損耗,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1.物質的循環利用性
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資源→農產品→廢棄物”的線性模式,而循環型農業經濟則是“資源→農產品→(消費)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模式。把廢棄物重新納入農業經濟生產循環之中,通過資源再生、物質循環,以實現資源利用高效率和最終廢物“零排放”。
2.資源的再生利用性
傳統經濟模式以“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為主要特征,具體表現為資源的一次性非再生利用和廢物的直接排放。而循環經濟是以生態學理念為指導,注重物質與能量的循環流動和對外部環境負面影響最小化,因此,資源的循環再生利用與廢物零排放便成為循環經濟的主要追求目標,并成為其主要特征之一。
3.經濟的協同發展性
農業循環經濟中的生產不再是單一的生產過程,而是一個系統的生產鏈條。循環經濟利用系統論原理,通過廢物資源化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與農業中的相關生產環節或農業外的相關產業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網絡,延長農業生態產業鏈,組成一個完整的農業循環經濟大系統(見圖所示)。
4.農業的生產關聯性
農業循環經濟是要充分打造“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模式,這就需要把利用不同原始資源的第一生產環節與消耗第一生產環節廢物的第二生產環節,以及以此類推的第三、第四生產環節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結成產業生態鏈條,這樣才能保障物質流的最大循環。
二、河南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關系問題
1.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這是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必須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主體似乎是農民和企業,但經常存在政府職能“錯位”的現象。一些政府部門還陷于對經濟活動中的公共權利進行限制和審批,習慣于數量管理、項目管理而不是規則管理,習慣于直接的微觀控制而不是間接的宏觀協調。例如,在推進河南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低價征用土地,忽視農民利益;為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向企業施加壓力,忽視企業權益;為扶持企業,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給予優惠,違背市場規則;減稅幅度過大,所減稅種偏多。在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過程中,農民的意愿必須得到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政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不能發生職能的“錯位、越位、虛位”,還必須做到“職能回位”,發揮“引導職能、協調職能、調控職能和檢查監督服務職能”,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構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三個效益”的關系
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順利構建和健康運行都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作為經濟學基礎的“經濟人”假設,同樣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構建循環經濟系統的基本假設。主要包括三個基本命題:第一,“經濟人”是自利的,即追求自身利益是他們經濟行為的根本動機;第二,“經濟人”在行為上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證,“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動會增進社會公共利益。作為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主角的農民和企業,其根本動力是成本—收益框架下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而不是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農業循環經濟系統建成,無疑會帶來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正是政府部門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目標所在,但絕不是大多數農民和企業所首要追求的。所以,政府要在構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中順勢而為,充分挖掘以農民為主體的勞動者的巨大潛力。
3.外部效應與成本收益的關系
外部性是指企業或個人向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效益,構建農業循環經濟系統同樣存在外部性的問題,從成本收益角度看主要表現為:一是經濟收益的流失。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農業本身具有很明顯的“收益外部化”。在工業化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農業平均每年要把一部分新創造價值的無償貢獻給工業;二是對其他行業成本外部化的接受。和工業、交通運輸業等其他非農產業相比,農業更容易成為成本外部化的受體,工業“三廢”對農業環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體蔓延;三是生態環境及景觀功能的無償提供?,F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的構建將促進農業資源持續高效利用,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的發展,對提高農產品質量、完善農產品安全體系也可發揮積極作用;四是對生態環境的成本外部化。主要體現在農業使用物污染和農業廢棄物污染兩個方面,農業耕作時的介質如農藥、農用塑料等,都會造成環境污染。這些損失被轉嫁給了其他經濟主體;不恰當地處理農業廢棄物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如一些地區存在著焚燒秸稈的現象,相當于把保護環境的責任轉嫁給了社會。
三、河南省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在現實中,我們需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地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循環經濟,以促進河南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河南省各地區地形、氣候、資源等的差異,可以形成多種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循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立體農業循環模式
該模式利用農業生產體系內部物種之間的互惠互利、相克相生,使廢物量排放最小,減少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合理而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多種資源,使之成為物質循環利用、多級生產、穩定高效的農林復合循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經濟、生態、社會的三大效益?;灸J桨Ⅲw種植模式(林—農—藥—菌種植等)、立體養殖模式(禽—魚—蚌養殖等)和立體種養結合模式(?;~塘、稻田養魚、林牧間作等)等。
2.有機農業發展模式
該模式以開發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業、有機農產品貿易與服務業、有機消費領域所構成的生態產業鏈為目標。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不采用基因工程和不施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合成物質,而利用生態農業技術建立和恢復農業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旨在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畜和人的和諧系統。通常采用的耕作措施有種植覆蓋作物、輪作、秸稈還田、生物防治病蟲害與用有機飼料喂養家畜等。
3.產業鏈循環模式
該模式以產業為鏈條,將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連為一體,使上游產業的產品或廢棄物轉變成下游產業的投入資源。在同一個產業系統中,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和農業有機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從而使資源和能源消耗少、轉換快,廢棄物利用高,減輕環境污染。如甜菜種植業——制糖加工業——酒精制造業;果樹種植業——果汁加工業——畜禽養殖業等。其基本模式有種植業(養殖業) ——加工業——植業(養殖業);種植業(養殖業)——初級加工業—延伸加工業。
4.廢棄物與資源循環模式
該模式利用農業廢棄物與農業資源之間的循環發展經濟,其特點是投資少、風險小、效益高,農產品無污染、無公害,節水、節肥,既降本增效,又能改善環境、保護生態。如“三位一體”模式,即沼氣池——豬舍(或牛舍等禽舍)——魚塘(或果園、日光溫室等);“四位一體”模式,即沼氣池——豬舍(或牛舍、禽舍等)——廁所——日光溫室(或果園、魚塘、食用菌等)。
5.農業生態綜合治理模式
該模式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化技術與傳統方法通過合理的投入和時空進行結合,使農業生態系統保持良好的物質、能量循環,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模式。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對中低產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對高產地區進行生態功能強化,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及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的統一。綜合治理模式有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復與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小流域綜合整治、土地復墾等。
四、河南省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框架
1.調整農業結構和優化農業經濟布局
根據各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和農業結構的特點,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調整河南省農業的區域布局,建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開展農業的專業化生產與區域布局,要建立發展循環農業經濟所要求的適度經營規模和產業聚集地,為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與農業廢棄物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產業化開發提供原材料基地。
(1)種植業。一是建立有機農業開發模式。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建立生產基地,加強執法檢查力度,提高農產品安全質量;二是積極開展測土配施肥技術的試點工作,待條件成熟后,積極向全省推廣;三是大力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程,主要采取直接還田、過腹還田、秸稈氣化等形式,提高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水平。
(2)林業。一是抓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通過造林工作,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生態災害;二是加快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建設步伐;三是改變林業生產的粗放經營方式,加快淘汰小造紙、小型木材加工等項目。
(3)畜禽養殖業。一是建立規?;B殖農場建設;二是加大對養殖排泄物的集中管理程度,使排放物及時得到加工,順應時令進行農田綠肥實施,確保被農田吸收利用;三是加大對畜禽的防疫和衛生工作。定期給養殖戶進行科技培訓,給予養殖戶養殖衛生方面的知識傳播,確保畜禽養殖安全進行。
(4)水產業。一是建立自凈式水產養殖模式。主要針對設施漁業,通過配方飼料、精量投餌、合理品種結構等措施,確保水體清潔衛生,循環使用;二是建立規?;m宜密度養殖模式。盡量采用配方飼料、精量投餌、合理品種結構等措施外,根據品種特點將養殖密度控制在適宜的范圍;三是要加大對水產品的病害防疫工作,定期對養殖水域進行抽樣檢測,確保養殖水源符合養殖物的質量標準。
(5)農副產品加工業。建立加工廢棄物集中利用模式。在農產品加工廢棄物較為集中的區域,建設規模較大、技術水平較高的企業,專門從事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就地利用模式。對于易腐敗或附加值較低的農產品固體廢棄物、液體廢棄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環模式。
2.面向新農村建設的循環經濟制度創新
這是有利于人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制度創新。這種制度創新不是追求純經濟效益最大化,而是兼顧社會效益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創新。不僅不能加劇對資源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環,而且必須能實現資源再生產與持續利用,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維持與保護。制度創新所創造的效益應是涵蓋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尋求的是社會福利的持續化,它所產生的推動力也將促進政府、企業、個人之間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上的合作。當前,政府部門應大力推進制度創新,建立、健全有利于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增加農業的財政投入,推動農村金融市場化改革,建立循環型農業推進組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環境管理,為循環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與國家層次的循環經濟立法相呼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與扶持措施。
因此,要研究和建立起完善配套的政策體系,一方面促進各子系統內的“循環”暢通,另一方面要避免各子系統“接口”之間的“堵塞”現象。要在產業結構、價格、稅費、投資、補貼、信貸、消費、政府采購等一攬子問題上,制定有效、配套的政策,促進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制定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規劃的重點在于農業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產業鏈延伸過程中的清潔生產以及農村社區“清潔化”建設等方面,需要提出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途徑、目標和模式及相關的工程措施、支持重點領域與保障體系。
3.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耦合機制
在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系統內,產業和產業之間、行業和行業之間都要形成相互耦合的循環系統,循環經濟才能真正“循環”起來。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有利于資源回收再利用和減少污染排放的稅費改革;結合投融資體制改革,調整投資政策向推進循環經濟傾斜,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參照國際標準規范,建立科學的循環經濟環境標準體系,加快研究制定以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和資源循環利用率等為基本框架的循環經濟與節約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加強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適時推進農村地區舊村改造工程。
4.建立和完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尤其發展“工廠化農業”和農業“制造化”,要把先進、適用的技術進行集成,形成完善的資源節約、能源梯次利用、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體系。結合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通過多種途徑籌集資金,加大對發展集約循環型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支持力度。重點組織有重大推廣價值的新能源利用技術、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循環經濟發展中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廢棄物重新利用處理與工業污染防治的成套技術,特別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同時,積極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外推行農業循環經濟的經驗和引進先進的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