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江菊
摘要:案例教學法在刑法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刑事案例的選取應從針對性、典型性、新穎性、適宜性、啟發(fā)性五個特征進行把握;在運用刑事案例教學時,應將課堂傳授與多樣實踐相結合,以課堂傳授為主。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刑法教學;案例選擇;運用
中圖分類號:D91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9-0223-03
刑法學案例教學,是指在刑法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典型的刑事案例為載體,引導學生探尋其中蘊含的法律關系,在互動討論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使其掌握相關刑法學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以本為本,從概念到概念的單向注入式教學方式,是一種促進學生成為教學主體的雙向互動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刑法教學中,選取恰當的案例,合理運用于刑法學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刑法教學中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實現法學教育目標的重要保障
法學教育的目標決定了法學教育的培養(yǎng)模式,那么法學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呢?對于這個問題,歷史上曾有過兩種爭論,即法學教育應當成為培養(yǎng)未來的律師、法官、檢察官等法律職業(yè)者的職業(yè)教育學院,還是應成為培養(yǎng)國民素質的通識性教育或培養(yǎng)法學家和學者而教授法學理論和系統(tǒng)知識的研究學院。實際上,法律作為人類社會的調整規(guī)則,其與社會緊密相連,法律教育不但要將法律當作規(guī)范體系進行傳授,更要研究法律背后的社會結構與社會發(fā)展,并通過社會科學學習來完善法律的變革職能,實現社會正義[1] 。因此,法學教育既是法律通識的教育,又是法律職業(yè)的教育。
教學目標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對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存在“重知識傳授、輕技能培養(yǎng);重理論講解、輕實踐培訓;重法條注釋、輕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師講授、輕學生能動性;重考試、輕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素質提高”[2]的缺陷,不利于雙重教學目標的實現,對其進行完善要求在進行通識理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應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案例教學法以典型案例為載體,為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提供了平臺,使其在分析案例、探尋答案的過程中增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可以說,“案例教學法由此滿足了現代法律教育對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要求。它既從實際判例中來,具有實踐性,同時,又因為建立在統(tǒng)一的客觀原則之上并可以提供一致的結論而具有科學性。”[3]因此,在當前強調法律職業(yè)教育的情況下,加強案例教學的運用,對提高學生職業(yè)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法律職業(yè)思維能力,實現法學教育的雙重目標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鞏固刑法理論知識的重要手段
根據刑法學教學中案例運用方式不同,可以將刑法案例教學分為兩種類型,即 “由例推理”型和“由理析例”型。但無論是“由例推理”,或是“由理析例”型的案例教學法,都是將法學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體現了刑法學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在刑法案例教學的過程中,以典型案例為載體,學生通過對案例相關材料的查找與整理、閱讀與分析、討論與辯駁,不僅了解和掌握了相關的刑法基礎知識,而且在結合實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對刑法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生動、深刻,并能由此出發(f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實現對刑法理論知識及相關法學知識的體系化把握。
(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措施
素質教育是法學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也是現代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在傳統(tǒng)刑法學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材是教學的內容,教學就是教師以教材為框定單向注入式講授刑法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fā)和職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從而造成學生理論與實踐的分離、知識水平與素質能力的脫節(jié)。刑法學案例教學法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其重要特征即在于以典型案例為載體,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性,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平等互動,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雙重提高。可以看出,刑法案例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學生平等地位的尊重及學生參與地位的提高既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而且其本身即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培養(yǎng)法律職業(yè)技能的重要途徑
基于歷史和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我國長期存在著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分離的情況。這不僅影響了我國司法職業(yè)隊伍素質的提高,也直接制約了法學教育目標的真正實現。因此,自2002年國家實行統(tǒng)一司法考試,這既是嚴格司法職業(yè)入門資格的重要舉措,也為法學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即法律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應成為法律教育的重要內容。刑法學案例教學正是通過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使學生真實進入律師、法官、檢察官等司法職業(yè)人員的角色實踐,從而使其法律思維技能、法律分析技能及法律操作技能等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
二、刑法教學中的案例選擇
案例是刑法案例教學的中介和載體,因此,刑事案例的選擇是案例教學法作用發(fā)揮的基礎和前提。基于信息媒體的現代化和司法判決的公開化,刑事案例的來源也愈加豐富和多樣,選取案例既可以通過權威司法機關通過公報等發(fā)布的典型判例,也可以是新聞媒體通過報紙、網絡等給予關注的時事案例。但筆者認為,對于刑事案例的選擇應按照以下標準進行選擇:
(一)針對性
針對性要求教學選取的刑事案例應符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與教學的重點及難點問題直接相關,做到有的放矢。即通過刑法案例的呈現,能使學生在討論學習之后加深對課程重點或難點的理解,并能運用所學的刑法理論知識分析解決案例中所涉及的具體法律問題,從而收到鍛煉和提高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的雙重效果。基于此,在選取刑事案例時應避免選取的刑事案例所涉知識點過于分散,這樣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的分散,不利于其清晰明了地掌握課堂的重點及難點。
(二)典型性
典型性要求選取的刑事案例應具有代表性,能突出反映相關法律關系的內容和形式。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及法律原理等。如對于貪污賄賂罪的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劉青山、張子善案,及以后的成克杰、胡長清受賄案即是貪污罪、受賄罪的典型。典型案例一般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反響和新聞效應,但應當注意的是,案例的典型性在于案情與法律規(guī)則內涵的相關性,而不在于案件所產生的新聞效應。因此,不能僅僅憑新聞效應來選取刑事案例。如對于故意殺人罪,現實中報道的各類殺人案件即需經過嚴格篩選才能作為教學案例,特別是新聞媒體為了追求新聞效應而對犯罪手段過分渲染的殺人案件更應慎選,否則會適得其反。
(三)新穎性
新穎性要求選取的刑事案例應具有時代性,要能反映刑事法前沿的研究內容,反映社會變遷中的刑事法的發(fā)展與完善。這樣才能緊貼社會實際,通過對刑法案例的分析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如對于刑法分則侵犯財產罪的教學,2008年發(fā)生的許霆案即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在許霆一案中,所涉及的問題包含了“惡意取款”行為的定性、盜竊罪“秘密”竊取手段的理解、信用卡詐騙罪中“機器”能否被騙及自動取款機的性質等極具時代性的問題,并且從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司法實現等問題。同時,通過采取辯論等多樣的教學模式,借助許霆一案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法律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當然案例選取的新穎性并非是說較早時期的刑法案例都不能再作為刑法教學案例使用,一些較為典型的傳統(tǒng)案例對于學生理解相應的刑法知識具有積極的作用,仍可以作為刑法案例教學的典型例解。如對于劫持航空器罪的講解,發(fā)生于1989年的張振海即是較為典型的案例,對學生理解劫持航空器罪的特征及其刑事責任的實現具有積極的價值。
(四)適宜性
適宜性要求選取的刑事案例在內容和形式上應適宜教學,能有效編入刑法教學的內容。具體而言,一方面,在內容上,刑事案例應案情簡潔、難度適中。案情過于復雜、難度過高的刑事案例超出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會使學生無法入手分析,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而案情過于簡單、難度過低的刑事案例,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樣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形式上,刑事案例應避免過于冗長,即對一些法律文書采取“拿來主義”,將當事人身份情況等與案件處理無關的細節(jié)也原樣抄錄,使得刑事案例介紹繁雜,文字冗長,既浪費了課堂時間,也不利于學生抓住案件核心,重點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因此,對于選取的刑事案例,教師應事先對案情進行過濾,提取其中的核心案情,并對其文字表達進行梳理歸納,以便有效開展課堂案例教學。
(五)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要求選取的刑事案例應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深入拓展和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這便要求刑事案例應帶有適度的疑難性,蘊含一定的問題,為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如在故意殺人罪的學習中,對于獲得被害人承諾的幫助自殺(即安樂死)的問題,我國1986年的蒲連升案是發(fā)生在我國的首例安樂死案件,以此為例,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幫助自殺的定性問題,而且可以促使學生深入思考安樂死合法化問題,并可通過舉行論辯賽使學生廣泛查找安樂死相關立法和實踐資料,對該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索和論證,通過辯駁加深對安樂死問題的認識。在最后可通過寫作小論文的形式,促使學生對辯論中迸發(fā)的思想火花進一步深化認識、深入論證,提高學生的論證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刑法教學中的案例運用
好的教學案例僅是案例教學的載體,案例要發(fā)揮好的效果更需要對案例的良好設計和科學運用。對于案例的運用,一般包括呈現案例、分析和討論案例、總結和評述三個階段。但是,作為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發(fā)展,刑法案例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中仍處于摸索階段,對于刑事案例科學合理的運用,筆者認為,在刑法案例教學的組織過程中還應注意:
其一,在主體上,應把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相結合,以學習主體為中心。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教學的唯一主體,學生被單純視為教學的客體;教師是知識的“播送器”,而學生則僅是知識的“接收臺”。在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了。而在刑事案例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被發(fā)現,成為與教師相對應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案例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應發(fā)揮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應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導作用,且在兩個主體的互動中,應以學習主體為中心。教師在組織安排案例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其參與到知識傳授的過程中來,并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二,在方式上,應將課堂傳授與多樣實踐相結合,以課堂傳授為主。案例教學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予以實施,以通常的課堂為載體,教師可以通過分發(fā)材料、播放音像將案例呈現給學生,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對話式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也可以是組織學生對案例所涉問題進行討論以加深認識,還可以是組織學生就案例開展課堂辯論賽等。同時,教師還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案例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組織學生旁聽法庭審判、參與法制節(jié)目、開展模擬審判等。多樣化的案例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提高法律知識水平的同時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具有生動形象的優(yōu)勢。但其組織一般比較復雜,所耗時間較長,且案例素材受一定時期發(fā)生案件的限制,不能完全根據教學進展進行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yǎng)。相較而言,課堂案例教學雖然受限于地域空間及教學手段的限制,但教師完全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和教學重點、難點的需要,運用相應的教學案例,便于學生獲得體系化的刑法知識。因此,刑事案例教學仍應以傳統(tǒng)的課堂為教學的主要陣地。
其三,在數量上,對刑事案例應適度運用,避免喧賓奪主。刑事案例作為鞏固、深化學生知識的重要手段,在刑法教學中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過多過頻地引用刑法案例必然使得對于案例的分析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挖掘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識和法學理論,從而影響案例教學的實際效果。因此,在刑法教學中應緊密結合教學的內容,適當運用刑事案例以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且適量運用刑法案例輔助教學,也為組織學生提問、討論、分析、辯駁留有了余地,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