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玲玲
摘要:循環經濟是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本文探討了循環經濟的概念內涵、基本特征及其與傳統經濟的比較,并提出了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及戰略對策選擇。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選擇;對策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年,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環境的惡化、資源匱乏的加劇等一系列相應的問題,已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后果。如果不盡快轉變目前資源消耗大、污染強度高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今后有可能導致資源,尤其是能源供應不足、環境不堪重負、經濟發展不可持續的嚴重后果。為了使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趨勢能夠持續,中央提出了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
1 循環經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的幾個特點:(1)循環經濟創新性地將傳統經濟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資源”進行系統的研究;(2)循環經濟將固有的生產方式進行了變革,將開鏈生產變為閉環生產;(3)循環經濟是知識經濟的第一階段,在技術制約下知識經濟實現有困難,而循環經濟比較現實,可以立即實行;(4)循環經濟是將“環境”由經濟外部的制約性因素提升為經濟內部的新的生產要素。
2 發展循環經濟的模式選擇及其對策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經濟形態,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目前,盡管在我國也開始了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建設,但從總體來講,我國的循環經濟建設更多地還停留在概念層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動我國循環經濟建設,使循環經濟融入國民經濟的發展之中,還需要政府、企業、科技界、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在理論思維、實現途徑、操作方式等問題上的借鑒與創新,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
2.1 探索新的循環經濟實踐模式
目前我國開展循環經濟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業層面上建立以清潔生產為核心的物質小循環,也就是根據生態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實現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區域的層面上形成的中循環,即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關系,建立工業生態園區。當有些廢棄物無法在企業內部完全消化掉的時候,就需要建立這種模式。使上游企業的廢料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材料,盡可能減少污染排放,爭取做到“零排放”。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是目前國際上工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區域層面上形成大循環。目前世界上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資源有限,所以特別注重資源的再利用,尤其強調建立循環型社會。日本的資源再生系統由3個子系統構成的:廢物回收系統、廢物拆解、利用系統以及無害化處理系統。所謂的“3+1”是指建立虛擬的生態工業網絡和工業廢舊資源綜合利用產業,以從根本上解決廢舊資源在全社會的循環利用問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進循環經濟中的作用,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使循環經濟具體模式中的各個主體形成互補互動、共生共利的關系。
2.2 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
我國要真正走上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利用高新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新經濟。推行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和對策如下:
第一、 實行綠色設計是推行循環經濟的起點
推行循環經濟要求在產品設計中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統一起來,充分注意到物質的循環利用,盡量采用標準設計,使一些裝備便捷地升級換代,而不必整體報廢。在產品使用生命周期結束以后,也易于拆卸和綜合利用;同時,在產品設計中,要盡量使之不產生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影響;不使用或盡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科學合理的設計是推行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是循環經濟的首要環節。
第二、推廣清潔生產是推行循環經濟的保障
推廣清潔生產、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開發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由之路。企業要積極主動防治工業污染,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使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逐步實現零排放,從而達到治理污染和改善環境的目的。清潔生產是防治工業污染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第三、建立綠色工業園區是推行循環經濟的方式
綠色工業園區(即生態工業園區)已經成為循環經濟一個重要的發展形態。綠色工業園區正在成為許多國家工業園區改造的方向,同時也正為成為我國第三代工業園區的主要發展形態。綠色工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綠色工業園區的目標是盡量減少廢物,將園區內一個工廠或企業生產的副產品用作另一個工廠的投入或原材料,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生態工業園區采用的環境管理是一種直接運用工業生態學的生態管理模式。
第四、實施綠色營銷是推行循環經濟的要求
所謂綠色營銷是指社會和企業在充分意識到消費者日益提高的環保意識和由此產生的對清潔型無公害產品需要的基礎上,發現、創造并選擇市場機會,通過一系列理性化的營銷手段來滿足消費者以及社會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第五、綠色消費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動力
倡導綠色消費是循環經濟的推動力。在消費引導方面需要政府起表率作用,通過政府的綠色采購和消費,影響其他事業單位、企業和公眾。在政府采購中優先采購綠色產品;在使用中注意節約及多次重復使用。
第六、建立綠色技術體系是推行循環經濟的支撐
綠色技術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環境工程技術,進行廢棄物再利用的資源化技術和生產過程的無廢、少廢及生產綠色產品的清潔生產技術等。建立綠色技術體系的關鍵是積極采用清潔生產技術,盡可能把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
第七、建立綠色管理是推行循環經濟的條件
循環經濟是一門集經濟、技術和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科學和嚴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環經濟的重要條件。調查證實,工業污染排放在30%-40%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強化管理,不需要花費很多資源,便可獲得削減物料和污染物的明顯效果。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套促進循環經濟建立的法規制度和辦事規則及操作過程,并且有相應的管理機制和能力。
第八、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推行循環經濟的必然
在經濟核算體系中,要改變過去重經濟指標,忽視環境效益的評價方法,開展綠色經濟核算,并納入國家統計體系和干部考核體系。目前,應重點開展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失及環境保持效益計量方法和技術的研究工作,并進行統計和核算試點。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現實需要,是一項符合國情、利國利民、前景廣闊的事業。只要各地、各部門和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以點帶面,群策群力,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就一定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