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忠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56-01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各地圍繞新課改開展的教學研究活動十分活躍,而各種類型的公開課則是教學研究活動的主要形式,筆者也經常參與開課聽課,不少公開課確實為研究新課改提供很好的載體,但也有些公開課存在做秀現象,起不到“解剖麻雀”的作用。
一、公開課的做秀的主要表現
(一)表演色彩太濃。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環節上:備課請導演,上課老師精心準備教案后,總要請資深老師或專家名師對教案的各個環節仔細推敲,提出指導性意見,再請同伴協助,發揮學科組的集體智慧反復修改;上課是表演,課堂上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環節和流程實施表演,老師臉上始終掛著僵硬的笑容,不論學生回答準確與否總是給以不自然的夸獎,并煽動學生報以違心的掌聲,看上去課堂氣氛熱熱鬧鬧,十分活躍,但讓聽課者總覺得是在看一場表演。
(二)挑選優秀班級或優秀學生。開課通常安排在基礎較好的班級,甚至選出各班優秀學生臨時拼湊成一個班。優秀學生成績好,發言積極,準確率高,容易“教”出好效果。因為基礎較差的班級,學生舉手不積極,又常答錯,有的還亂講話甚至打瞌睡,搞不好會讓教師下不了臺,公開課豈不成了公開出丑?這種和特殊學生“做”出來的課還有什么普遍性和實用性可言呢?
(三)挑選便于發揮的教學內容。各個學科教材中都有些內容或章節便于課堂教學的發揮,便于師生互動,便于合作探究,便于體現對學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老師能夠駕輕就熟,上出來的課易于吸引聽課者的眼球,易于出彩,容易得到聽課者的好評;也有些內容或章節則不太好教,不便于課堂教學的發揮。開課老師往往選擇前者,而回避后者。開公開課本應該對教材中所謂難教的內容或章節以及貫徹新課改理念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展開切磋研討,如果大家都避難就易,個個多不愿意“先吃螃蟹”,那么教學中的一些疑難和困惑什么時候才能解決呢?這樣的公開課還有多大研究價值呢?
(四)濫用或亂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少開課老師過分追求形式,力圖以聲光電等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新穎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和博得聽課者的青睞。有的老師提問后,學生答不上來,不是從思維方法上去誘導,而是將幻燈一打,用形象的畫面將有關內容(答案)暗示給學生,于是學生“恍然大悟”,將書翻到相應地方照本宣科。有的老師一堂課弄出十幾張、幾十張幻燈片,有的老師將PPT弄得花里胡哨,似乎這就是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殊不知無論是現代化教學手段還是傳統的教學手段都要為教學內容服務,為學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服務。我們并不否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但現代化教學手段不能作為公開課課堂的裝飾,成為做秀的道具。
二、公開課做秀的危害及根源
(一)直接影響觀摩目的的實現。雖說上公開課的教師往往是出于提高觀摩的效果、“家丑不可外揚”等良好動機而刻意美化自己的教學,但這樣的好意不僅不能幫助公開課完成教學任務,反而會影響諸種觀摩目的的實現。旨在進行課堂教學研究的公開課如果上成了表演課,其研究成果必然失真,很難得出科學、可信的結論;旨在進行教學指導的示范課、匯報課如果上成了表演課,其示范與匯報必然失實,指導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旨在進行課堂教學評估的公開課如果上成表演課,其評價結果就不可能公正客觀。可見,惟有真實才是公開課的生命,表演課忘記了這個根本,就無法實現觀摩教學的諸多目標。
(二)直接影響良好教風的形成。“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個說法已流傳久遠,而年輕教師優良師德與全面素質的形成離不開群體風氣的影響。每一個年輕教師都是從聽優秀教師公開課起步,在一次次聽課、開課中成長,最后走向成熟與成功。如果教師總是聽那些表演性十足的課,學到的總是那些不誠實、不中用的教學技能,那么,一種浮夸、虛榮之風就會在原本相對純潔、神圣的五尺講臺蔓延,這對青年教師的成長和良好教風的形成都很是不利的。
(三)直接影響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教師職業道德最主要的一條是“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孩子們從小接受老師的諄諄教誨,要誠實,不撒謊,但在公開課中又大量領略老師作假的技巧:指定某學生回答某問題、課前反復“排演”、把差生干脆藏起來等等,這些行為會給幼小的心靈烙上什么樣的印記,會對孩子將來的成長帶來什么樣的負面影響,真是難以預料。
出現如此局面,其根源就是不少人急功近利思想作祟,有的老師企望通過上好一節或幾節公開課一下子就能成為什么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名師專家,甚至一舉紅遍天下,達到一節公開課,享用一輩子的目的。也有的學校企圖用做秀的公開課來掩蓋“家丑”,顯示學校師資隊伍實力雄厚,教學技藝精湛,以達到提高學校的美譽度,吸引生源的目的。
三、如何讓公開課回歸課堂教學的“自然”——返樸歸真
(一)展示公開課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要求公開課的真實性,學校老師都必須有一顆真心,所謂真心,即陶行知先生主倡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要將“真”字植根于心底,這樣,才可以免去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除掉投機和取巧的想法,也才能夠從根本上消滅只為了面子有光或不砸牌子而大肆作假的動機。課堂作為師生互動學習的一部分,其內容本應是豐富多彩的,一堂理想的、有價值的公開課應敢于“暴露”教學設計的“意料之外”,體現課堂教學的真實、自然的本質,再現師生互動學習的“原汁原味”教學情景。
(二)正視公開課中教學媒體的輔助性。教應有法,但教無定法。現代媒體技術手段的正確運用固然有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方法和手段總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教師要正視多媒體的輔助性。不分課程具體內容、性質,學情,盲目套用“多媒體”的做法,也是中“看”不中“用”的。事實上有時一支粉筆、幾張幻燈片、淺顯的點撥也能方便解決問題。況且上公開課目的是為了指導平時的每一堂“家常課”,公開課前準備五花八門的教具,請人代制多媒體課件等,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物力,這在平時教學中根本辦不到。這種“多媒體”全部武裝的公開課示范性何在?
(三)允許公開課教學中學生的叛逆性。公開課的教學設計只是課前設想,不是教學過程的“腳本”。課堂教學不是演戲,學生也不是演員,他們是具有個性的、能動的、活生生的人,因此課堂上難免出現學生的不“領情”、“不上路”,教與學之間有時會遇到矛盾,此時教師正確的做法是,不埋怨、責怪學生,也不應硬把學生往教師設計好的“伏擊圈”里牽,而應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因勢利導調整教學“行程”。通過教師“導”的藝術化解“教”與“學”的矛盾,使教學活動圍繞教學目標正常開展。
(四)寬容公開課失敗的可能性。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動態過程、一種學與導的嘗試。有時因學情、教法、課程內容等各方面因素,教師可能實現不了課前設定的教學目標。這并不奇怪。因此公開課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只要是“真實”的課,就值得教者和聽者去研究,我們都可能從中發現教學規律,總結經驗教訓,由此也能改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