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道德建設的側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以及如何用鄧小平同志的道德觀武裝學生,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思德調節,從而為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道德教育調節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77-01
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報告中都提到了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我國國民的道德素質怎樣呢?我們高校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又是怎樣呢?如何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特別以鄧小平的道德觀對大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道德教育,充分發揮道德的調節作用。這就是本文調查、分析和側重探討解決的問題。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是怎樣的呢?調查表明:思想道德狀況是良好的、向上的,這是主流。
我們清醒地看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對整個國民素質提高起先鋒作用。然而,歷史使命也好,時代責任也好,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表現,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也就是說,有些大學生的道德水準,還有待于提高。
首先我們從調查中發現,有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知之不多;對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知之甚少,對道德的觀念、道德體系還是十分膚淺。主要表現:一些大學生在道德、價值、信仰上對傳統美德不屑一顧,以為是過時的“說教”;對愛國主義這一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感情淡薄;每周一升國旗儀式、是“走形式”;學外語、為出國,并非是為祖國服務;一提競爭,就有氣,說老一輩沒競爭,很安逸,叫我們這一輩競爭沒道理,那是沒有就業機會的代名詞。在日常中,一些大學生的表現遠不如中學生,更不如小學生:拆看同學信件、從樓上往下潑臟水、扔雜物;出口不遜、行為粗俗、玩世不恭、自視清高等等。
上述一些不良的道德表現,雖然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支流,但是不可忽視,必須認真對待。我們就調查的情況、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道德建設。一提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只講思想不講道德,實講思想,虛講道德。什么是道德,一個人怎樣成為有道德的人,一句話,就是有為他人服務、為社會獻身的精神。這些年來,強調思想、強調理想是對的,相對忽視道德建設是不妥的。
綜上調查和分析,我們認為,在當代大學生中,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從自身發展成才到擔負歷史重任,都應努力、自覺地接受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以為人民服務為道德建設的核心,把握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成為真正的“四有”人才,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多做貢獻。
在高校中怎樣有成效地加強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武裝大學生;用崇高道德人格,激勵大學生;用道德的力量,鼓舞大學生。
首先,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中,首先強調以鄧小平的道德觀武裝學生,以專題形式,簡要概述鄧小平道德觀的主要內容:崇尚共產主義道德對青年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在經濟發展中,提出“溫飽”、“小康”,這是突出講道德,不能割裂經濟建設;強調“四有”中分層次要求素質教育的標準;鄧小平閃耀著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的光輝。這五點雖然不能完全概括鄧小平的道德觀,但是,從五個方面的內容入手,加強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武裝大學生頭腦,至少是具體一些,系統一些,實際上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其次,道德教育離不開社會實踐,離不開榜樣的力量。在社會實踐中,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事當前、一利面前,是想著他人、想著國家和集體、想著社會,還是只想個人,只為個人的問題。道德實踐面前,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與人為善,服務他人、奉獻社會,這樣的行為,就是有道德的行為;這樣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古今中外,有道德的人,盡管他們所處時代不同,走過的具體道路不同,各自的個性不同,體現的時代精神不同,然而他們實踐的為多數、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是一致的,展現出的是千古傳誦的道德高尚的人。用崇高道德人格,激勵學生;緊密聯系實際,注重在社會實踐中,用榜樣帶動學生,使道德教育扎實、深入。
道德品質,是一定社會、一定階段的道德原則,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一個人一生在道德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特征和傾向。高校中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多年的社會、家庭、學校合力教育和多學科教育的結果。其中,運用道德本身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提出的:在人類生活中還存在市場調節、政府調節以外的第三種調節——道德調節。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中,我們越來越感到有些課堂教學、法律紀律約束,代替和涵蓋不了道德的調節作用。
1.強調整體意識,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如何使大學生們自覺把握集體主義原則,并自覺在行動中體現出集體主義的精神,以往我們多注重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關系,忽視了個人與集體是道德觀念的問題。個人,作為社會主義的道德主體,只要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堅持個人與集體都不斷完善,個人的正當利益一定得到保障,個人的個性、才智、能力一定能極大的發揮,甚至個人價值也能得到體現。
我們組織學生搞文娛活動、體育活動,搞講演比賽、小品比賽、外語歌曲演唱比賽等等,鼓勵和獎勵學生為集體爭光,為集體創造新成績。這類活動越來越好搞,學生們都踴躍參加,而且自覺又主動。經過一番調查發現,大學生們認為,生活在班集體之中,就應為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通過幾年的學校生活實踐,我們認識是道德的調節作用,是我們自覺的行動,很多同學在各項的活動中為集體奪取了榮譽,也鍛煉了自己,增長了才干。
2.提倡獻愛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推己及人、關心他人”,“仁者愛人”,從積極方面考慮還是很有道理的。同學之間,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姊妹,應當做到“人恒愛之”和睦相處,互相幫助、愛護。在向特困學生獻愛心活動中,廣大學生都不同程度地表達了自己的那一份愛心。幾次救災活動,送文化知識下鄉活動堅持了多年,展示了大學生們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同學們之間,多一份愛心,多一份理解,講尊重、講互助、講寬恕,以助人為樂,使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使人際關系融洽和諧,大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3.從一言一行抓起,重視良好道德培養。總之,我們著重從道德建設的側面,調查分析了大學生的道德現狀,以鄧小平的道德觀武裝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調節。鄧小平同志生前題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這是老一輩革命家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新世紀的曙光,當然,也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德育教師的歷史責任。
作者簡介:
孟慶研(1971-),男,講師,法學碩士,現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陽學區)團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