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摘要]從聲樂教學改革出發,闡述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對高校教師教學方法新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聲樂教學法教學模式高等師范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1220182-01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專業的開辦已有數十年,作為專業課程的聲樂課是占有較大比重的課程之一,其教學目標是通過全面,系統和規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聲樂基礎演唱以及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歌唱技能。高校音樂專業不像專業的音樂學院一樣培養獨唱及歌劇演員人才,而是更多的培養教學人才,但是在以往的教學當中,部分教師認為高等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將來畢業后主要是從事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工作,所以往往認為學生不一定要唱得多好,但是一定要會將科學的方法教給他們的學生,或者熟記聲樂方面的理論,照本宣科,這就使現在高師聲樂的教學出現了不足,很多學生在畢業之后走上工作崗位都只能空談些聲樂的理論,根本不具備基本的演唱能力。而目前國內很多專業的音樂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正在逐漸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針,使他們的畢業生不但具有一定的聲樂演唱能力,而且也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得舞臺,站得講臺)。這就使得高等師范院校聲樂畢業生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就業市場。傳統的高師聲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今天的環境,應當盡快地進行教學改革,才能適應現在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本人就高等師范院校聲樂教學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探索,在此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教學方法,是我們說的最多的詞語了,那么什么是教學方法呢。它是指完成教學任務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不僅包括教師的教的教學方法,還包括了學生的學的學習方法。好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因此,做為聲樂教師的我們就應該不斷地探索符合當今社會需要的新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教學目標的最終實現。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
目前,大部分聲樂教師普遍認為師范專業的聲樂教學應以師范教育為主,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多進行師范基本功的培養和鍛煉,如基本的演唱能力、教育教學法等,同時兼顧表演方面的教學和訓練,這種看法在現在的社會發展來看是非常淺的。
1.首先了解聲音是怎樣的。從解剖學角度分析正確的聲音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這樣一大半的時間全部用在分析聲音的生理角度上,在如今看來,已經是非常不可取的;聲音的走向固然重要,但是大部分時間全部花在這里是沒有必要的。
2.教學中的作品教材方面也比較單一。學生演唱的作品多為中國的聲樂作品,即便是部分院校要求學生在考試時必須要演唱一些外國作品,也多是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用中文演唱外國作品,這就沒有起到演唱外國作品的真正目的。演唱外國作品是要使學生對外國作品的語言有一定的了解,能夠準確地在演唱時區分不同國家不同作者作品的不同風格;而且長期下去會給學生造成錯覺,演唱的東西和別人的就是有差別,這樣會大大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而且在演唱外國作品的時候用中文,大大降低了外國作品的藝術性以及語言的西洋化,使得外國作品唱的不倫不類。
3.教師的素質決定教育水平,也決定受教育者的素質。目前很多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師也都是畢業于師范院校,所以演唱水平并不是很高,工作后又受到以往舊的教育模式影響,只把理論教給學生,就往往忽視了自身業務水平和素質的提高。這樣如此循環往復下去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外國歌曲就是這樣唱的。
聲樂是一門相對來講比較抽象的學科,沒有什么固定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也就變的尤為重要。每個學生的聲音條件都不相同,所以聲樂這一學科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進行示范性演唱,這樣可以使學生聽到最直觀的聲音例子,模仿老師是一名聲樂學生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之一,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聲樂教師,不但要上好課,還應該具備良好的演唱技巧,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校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能更加直觀地教會學生該如何鑒別聲音。
教師應該多聽些名家所演唱的作品,在聽的過程中,首先要抱著欣賞的態度,聽出它好聽在哪?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傳遞了一種怎么樣情感?運用了哪些聲音技巧?與同時期的音樂相比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哪些是可以運用到自己教學當中的?這些都是需要教師所具備最基本的判斷能力和基本素質。當然鋼琴伴奏也是高校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沒有流暢悅耳的鋼琴伴奏學生就會卡殼,不能達到演唱的目的。
二、創新的教學模式
我們學院在聲樂教學上就進行了一步很大的跨越,聲樂教學一直采用一對一教學,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經實踐證明是非常科學而又有效率的方法之一,但是近年來,隨著高校音樂專業的大量開辦,音樂類專業學生迅猛增長,就形成了教師學生比例失衡。在聲樂教學當中,往往有這種情形:學校大量擴招,學生平均水平相對較差,起點相對低。這樣就給老師出了很大的難題,因此我們學院采用了聲樂小組課的形式,期末考試前20%的學生為1:1教學,其余學生4人一組專業小組課,每年按照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微調,這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減輕的教師的負擔,小組課教學的形式多種多樣,使得相對差的學生在一起演唱過程中,增加信心。按學生的實際條件設定目標。
同時,結合專業需要,每周給學生安排表演課,由專業的表演教師進行輔導,使學生學習到演唱表演融合的綜合素質。此外,學校還開設鋼琴伴奏課,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能唱就能彈,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好基礎,大力提倡同學之間互相伴奏,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每個年級聲樂成績前20%的學生每個月進行一次專業匯報。匯報前,由專業的表演課老師和鋼琴伴奏老師進行指導,給學生增加自信心和舞臺表現力。通過這樣增加學生上臺實踐的機會,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增加了大家學習聲樂演唱的興趣。
每個人的音色、音域和聲部的類別屬于先天條件,是無法改變的,而樂感、歌唱情緒和習慣是可以后天培養的,雖有先天因素,但可通過學習努力而獲得改變。所以聲樂教師應因材施教,準確地觀察不同學生的特點,揚長避短,使學生在聲樂學習當中,盡可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聲樂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不斷地進行探索和總結,以培養出滿足社會和行業需求的聲樂人才。筆者在這里講述是自己平時教學中積累的一些方法和建議,還懇請各位同行朋友們多提寶貴意見,以便在聲樂教學方面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p42.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沈時松,聲樂教材[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03.
[4]顧雪珍,歌唱藝術知識[M].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