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小平制度建設目標明確,以憲法和黨章為根本保證,實事求是,堅持為經濟建設服務,把改革與穩定結合起來。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制度建設戰略目標、策略、框架、發展方向、實踐思路、根本底線、檢驗標準及保障等戰略思路,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Abstract:Deng Xiaoping system construction goal is clear, guaranteed take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party constitution as the basis, realistic, insisted that serve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nifies stably the reform. Has formed comparison strategic mentalities and so on system's system construction strategic target, strategy, frame,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actice mentality, basic agent, inspection standards and safeguard, impelled the party and national work's development.
關鍵詞:鄧小平 制度建設 戰略思路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system construction strategy mentality
作者簡介:周樂春,1970年出身于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馬列所研究生。主要研究黨的制度建設,提出“建設制度與制度建設是制度發展的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的觀念,以及“民主集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柔霸天下”等觀點。
【中圖分類號】C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001-02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黨和國家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制度建設也煥發了新的生機。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黨的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艱苦的努力,推動了國家各個方面工作的恢復與發展。與此同時,鄧小平制度建設戰略思想也逐步形成并且完善。
第一、堅持目標明確,又采取循序漸進的戰略策略,務求實效,確保制度建設順利恢復與發展
1980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發表《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的講話指出:黨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現代化建設,為此,就“必須一心一意地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并且強調“這始終是擺在我們目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①。增進黨的團結,增強黨的能力,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團結全國人民一心一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黨的制度建設的根本戰略目標。
循序漸進,穩步發展,務求實效,是鄧小平領導制度建設的最大特點。以廢除領導干部職位終身制為例,黨的十二大新當選的中央委員以及候補委員占了總數的近61%,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年齡在60歲以下。而十三大中央委員中,平均年齡比上一屆小近4歲,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了近74%。1982年—1984年,全國共提拔中青年干部200多萬人。1983年,中共中央提出建立第三梯隊,作為領導班子接班人的后備干部隊伍,到1985年,全國省、地、縣第三梯隊都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為黨的制度隊伍新舊交替的制度化、規范化準備了較好的條件②。
第二、堅持以憲法為根本,以黨章為指導,賦予制度建設的法律地位,使制度建設規范化,明確了制度建設的戰略框架
鄧小平指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總章程,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③。黨章就是最根本的黨內法律,沒有黨章,國法就很難保障④。黨章就是黨的“憲法”,是指導全黨工作、包括黨的制度建設的根本保障。
1978年2月全國人大第五屆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部憲法,恢復了1954年憲法中的一些正確的原則和制度。此后,黨的法制建設開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各方面的法制建設開始恢復、健全與發展。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原黨章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加以彌補,規范黨內生活、維護黨的秩序,如:強調堅持集體領導,反對個人專制,發揚黨內民主,保證黨員的權利不受侵犯等。1982年12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屆第五次會議通過并且頒布了新中國歷史上第四部憲法。比較全面地清除了原來憲法中的一系列“左”的思想和表述,尤其比較突出的是擴大了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取消干部職位終身制,規定了國家領導人連續任職不得超過10年等。
黨的十三大通過的新黨章,標志著黨和國家基本上實現了比較全面的撥亂反正,進入了領導全國人民集中精力全面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設的新時期。十三大明確地表示:今后黨的建設不再依靠大規模的政治運動,而是要通過改革和制度建設來進行,這就為制度建設的規范化指明了方向。1987年1月13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發出《關于共產黨員必須嚴格遵守黨章》的通知。要求共產黨員必須自覺地遵守黨章,嚴格執行黨的紀律,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章的至高地位得到了明確,黨的建設開始進入了以黨章為指引的制度化、規范化的歷史新時期。
第三、黨的制度建設為國家的全面建設,尤其是經濟建設服務,明確了制度建設的戰略方向與戰略保障
鄧小平反復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⑤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要抓住機會,使國家的經濟發展“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⑥。發展經濟與制度建設同樣是相輔相成的,只有通過經濟建設的發展,才能夠比較好地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才能夠促進制度建設,“從根本上說,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于主動地位” ⑦。同時,黨的制度建設的健康、科學與持續發展進步,能夠為經濟建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領導和制度環境與條件,推動黨的全面建設,促進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四、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創新,求真務實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和改革進取的創新精神的辯證統一,是鄧小平制度建設重要的戰略指導思想和實踐思路。
鄧小平強調: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只有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才能順利發展⑧。同樣,黨的制度建設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國家和黨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此基礎上,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結合黨和國家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穩妥地把黨的制度建設、黨的全面建設和國家各方面事業的發展推向前進。
1992年,鄧小平在視察南方時講話時強調指出:“右”的東西在影響我們, “左”的東西在也影響我們,“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這樣就不會犯大錯誤,出現問題也容易糾正和改正”⑨。要避免一切的“左”的或者是“右”的錯誤思想和傾向,就必須首先正確地認識黨和國家的實際情況,全面正確地認識和了解黨情和國情,了解廣大黨員干部的愿望和群眾的心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只有符合實際情況的創新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才能夠有針對性地開展實際工作。黨的制度建設也同樣如此,必須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積極實踐,才能夠真正取得實實在在的積極的成果,真正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第五、強調維護政治穩定這個大前提,把改革與穩定、發展結合起來,明確了制度建設的戰略手段
鄧小平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⑩。同樣,黨的制度建設也必須保持相對的穩定,才能夠保證把制度建設的成果落實到黨和國家建設與實踐的各個方面中去,使其得到實際的積極的推廣與應用,才能夠發揮制度建設的作用。
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制度建設是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方面,鄧小平指出:“如果不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得到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才有無限的希望”11。通過改革推動制度建設的發展,完善黨的各個方面的制度,又通過制度的完善及其落實推動與促進黨和國家各個方面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同時,在制度建設方面也應該對外開放,積極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的東西,鄧小平強調“我們說資本主義不好,但它在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膽的”,并且坦率地承認“從這方面來看,我們選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12。因此,學習發達國家在管理方面的經驗,也應該包括學習和借鑒在具體制度建設方面的先進內容。通過學習與競爭,逐步提高黨的制度建設的能力,最終增強黨的綜合能力,推動黨的事業全面發展。
第六、堅持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制度建設的根本底線和最終保障
鄧小平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使我們黨的生活民主化,使我們國家的政治生活民主化”13。但是,他又反復強調指出“我們要發展社會主義的民主”, “搞資本主義那一套更不行”。如果脫離了中國黨和國家的實際情況,僅僅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民主, “結果是既實現不了民主,經濟也得不到發展,只會出現國家混亂、人心渙散的局面”14。同時,“民主和法制,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加強,過去我們都不足。要加強民主就要加強法制,沒有廣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沒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鄧小平強調:民主與法制都要堅持下去,“這好像兩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15。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鄧小平強調:我們要“有計劃、有選擇地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和其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但是我們決不學習和引進資本主義制度”;改革開放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相互促進的,“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6。努力推進黨和國家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毫不動搖地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黨的制度建設的最根本的底線,也是制度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和目標順利前進,不斷取得成績的最根本的保障。
第七、三個“有利于”是檢驗制度建設的根本標準
鄧小平指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應該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樣,三個“有利于”也應該是檢驗黨的制度建設的根本標準,要通過黨的制度建設,推動和促進黨的各個方面工作的順利進行,以此來推動和促進國家和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通過不斷發展生產力來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提高與增強,不斷地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同時,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既給黨的制度建設帶來新的更多的要求,又會為黨的制度建設創造更為良好的發展基礎條件與歷史機遇,提供更為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發展平臺,從而推動黨的制度建設進入一個科學的良性的持續健康發展進步的軌道。
第八、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嚴懲腐敗,既是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制度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
鄧小平對于反腐敗工作的認識的深化是逐步發展的,在1989 年之前,鄧小平將黨員干部的錢權交易等違法行為一般都概括為黨風方面的問題,是“特權”、“特殊化”17,或者是貪污犯罪18。到了1989年,通過對于動亂的反思,鄧小平提出并且強調懲治腐敗的重要性。但是,鄧小平一貫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特殊化和腐敗。早在1982年,他就提醒全黨要正確地認識形勢,“自從實現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兩個方面的政策以來,不過一兩年時間,就有相當多的干部被腐蝕了”。他強調必須充分估計到腐敗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危害,如果我們黨不充分注意,不堅決剎住這股風,那么,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生會不會“改變面貌”的問題,必須“從快從重從嚴”,對于那些情節特別嚴重的,必須“給以最嚴厲的法律制裁” 19。1989年6月,鄧小平再次強調:如果不堅決懲治腐敗,我們的戰略目標就“確實有失敗的危險”,他要求“至少要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處理不能遲”20。
總之,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敢于創新的實踐精神,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堅持不懈地積極探索并且完善黨的制度建設的戰略思路,促進了黨的制度建設,推動了黨和國家各方面事業的進步與繁榮。
注解:
①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4—283頁。
② 陳麗風:《中國共產黨領導體制的歷史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312—313頁。
③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32頁。
④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7頁。
⑤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7頁。
⑥、 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5頁。
⑦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7頁。
⑧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3頁。
⑩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84頁。
1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33頁。
12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25頁。
13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59頁。
14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89頁。
15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8—188頁。
15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9頁。
1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9頁。
17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32頁。
18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2頁。
19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2—403頁。
20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