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對國際上兩種養老基金投資監管模式進行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實際,對關于如何選擇合理的監管模式,以保證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健康投資運營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Abstract:In this paper, two types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in the mode of regulation of pension funds to analyze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 on how to choose a reasonable regulatory approach to ensure that the social old-age health insurance fund investment operation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關鍵詞:社會養老保險基金 投資 監管模式
Key words: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fund; investment; regulatory approach
作者簡介:龍桂珍(1981-),女,湖北隨州,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社會保障、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F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09)-06-0114-02
一、國際上兩種主要投資監管模式
(一)兩種監管模式的概念及特點
1.“謹慎人”監管模式
“謹慎人”監管模式是指不對基金資產的具體配置(如投資品種、投資比例)做任何量化的規定,但要求投資管理人的任何一個投資行為都必須像一個“謹慎的商人”對待自己的財產那樣考慮到各種風險因素,為養老保險基金構造一個最有利于分散和規避風險的組合。
當投資發生失誤時,投資管理人必須拿出證據證明自己當初的投資決策是“謹慎的”,否則受托人會因為自己的不謹慎決策行為而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一方面,“謹慎人”模式是很“寬松”的,投資管理人對養老保險基金享有充分的資產配置權:另一方面,它又是非?!皣栏瘛钡?,在發生投資爭議時,投資管理人必須能夠舉證證明自己當時的決策是謹慎的。
2.限量監管模式
限量監管模式是指預先確定好各種投資品種在養老保險基金總資產中的比例,然后按照既定的比例進行投資。具體包括按照資產類別不同規定投資數量的限制、自我投資比例限制、境外投資數量限制,所有權集中性等。進行的最普遍的一個管制就是限制它的自我投資比例。
限量監管模式對機構投資者的行為可能產生很多消極影響。比如:第一,限量監管模式過分強調單個資產的風險和流動性,而沒有考慮到這樣一個事實:在投資組合水平上,風險和價格不同可以通過分散化降低,而流動性風險依賴于投資者的全部資產的流動性狀況,而非所持有的單個資產;第二,由于“資產—負債管理方法”的應用要求在股票和債券的選擇范圍上有較大幅度的變化,即可選擇的資產品種越多,資產于負債匹配就越有效率。而限量監管限制了選擇的范圍;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的應用可以規避金融原生市場的風險,如果投資組合監管限制衍生金融國家的使用,不考慮其他限制,這將迫使機構投資者要么持有低收益資產,要么使自己面臨其他風險;第四,面對多變的經濟環境和證券、貨幣和實物資產市場,限量監管措施是缺乏彈性的。
(二)兩種投資監管模式的國際比較及發展趨勢
當今時代,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領域日益滲透到銀行和證券行業;而養老保險基金的有效運轉也離不開穩健有序的金融市場體系。國際上,澳大利亞、丹麥、日本、加拿大、韓國、挪威、冰島、英國、新加坡、瑞典等實現銀行業與保險業的混業監管,除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外都已實現銀行、證券、保險業的混業監管,而其中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英國和瑞典已在不同程度上實行對養老保險基金運營的混業監管。
具體在監管模式上,美國作為典型的采取謹慎人規則模式的國家,其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組合一般沒有數量規定,但對自我投資卻明確要求不得超過基金的10%,澳大利亞自1985年起即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放松管制,但10%的自我投資的上限卻一直保留。加拿大在采取謹慎人規則的同時,對分散化施加具體的數量限制,如加拿大將不動產投資限制為養老保險基金組合資產的5%,將基金對國外資產的投資限制為30%。而一些采取數量限制方式的國家也會運用謹慎人規則或者采用某種類似的行為程序導向規則,如智利、巴西等。
國際經驗表明,幾乎所有進行養老體制改革的拉美國家及匈牙利、波蘭、哈薩克斯坦等轉型國家的養老基金監管都采用嚴格限量監管模式。當然,如前所述,拉美國家所實行的也并非是純粹的數量控制原則,拉美國家的養老基金投資也需遵守某些審慎人的規定,盡管二者呈現出某種融合的發展趨勢,但差異則將長期存在。
雖然養老保險基金監管中的謹慎人規則和數量限制原則屬于兩種不同的監管思路,但兩者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從本質上說,謹慎人原則和數量控制原則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養老基金穩健投資的目標,實現投資分散化以及基金收入和支出在時間、幣種上的匹配,其區別僅僅在于達到這些目標的途徑不同。實際上謹慎人原則和數量控制原則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都在使用,實行謹慎人原則的國家也對自我投資進行了嚴格的數量限制,這說明在謹慎人原則不足以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時,實行謹慎人原則的國家也要求助于數量控制的方法;而拉美國家所實行的也并非是純粹的數量控制原則,在此原則之外,拉美國家的養老保險基金還要遵守一系列謹慎人的規定,而這一點常常為許多理論家所忽略。
二、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投資監管模式
以上國際經驗表明,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監管模式的選擇受一國宏觀經濟發展水平、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政府干預及監督制度的完善程度、法律體系的建設及歷史、政治、文化等人文背景等等因素的影響。由于養老保險投資基金管理的高度復雜性,社會公眾的高度敏感性,對經濟金融穩定的高度敏感性,一些轉型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者在近年的探索中逐步認識到,養老保險基金管理的有效性既需要重視機制與技術層面,更需要在制度構建,模式選擇,管理能力等方面給予高度重視。中國有自己的國情,特別是中國社會養老基金目前面臨著一些獨特的風險及問題,因此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監管策略必須以國情為基礎。
(一)現階段宜采取限量監管模式
我國目前總體情況是:雖然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總體水平還比較低;幾十年計劃經濟形成的“大政府”局面即使在短期內會有所改變,但政府的核心作用卻是不可或缺的;資本市場雖然發展迅猛,但還不夠成熟。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在制度建設方面的確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還不能為養老保險基金運作提供全面、有效、穩定、發達的規范化市場制度,包括法律制度、會計和審計制度、監督和管理制度、清算和償付制度,以及為證券交易服務的微觀結構等。事實上,就連養老基金存銀行仍不能完全杜絕投資風險。商業銀行可能處于追求利潤的目的,會故意少算利息,或與社會保障部門相互勾結,侵占養老基金的利息收益。1998至2004年,審計機關曾經查出浙江省的一個縣級市(臨安市)的養老、醫療兩項保險基金少計銀行利息達200多萬元。
另外,國際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及其監管也給了我們如此的啟示,選擇謹慎人監管模式主要取決于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專業人才的積累、法律體系的發展、行政部門的完善等。目前中國在這些方面尚無法滿足實施謹慎人監管的要求,其主要問題出在了上述方面的“質”而非“量”上。因此現階段,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監管在總體上適宜采取嚴格的限量監管模式。
(二)當前限量監管模式所應避免的誤區
但過猶不及,如果限量監管模式過于嚴格,將很難達到預期監管目標。強調基金投資安全本身并沒有錯,關鍵是如何理解安全的內涵。從理論上講,任何投資的安全性標準均可以在三個層次理解:一是數字安全標準,其主要強調保證投資的本金不受損害;第二個層次是購買力安全標準,其主要強調抵御通脹風險;第三個層次是相對生活水準安全標準,旨在維持資產所有人期末相對生活水準。2001年12月,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聯合頒布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其對安全性的要求似乎更多體現為“不虧本”,更看重保證賬面金額的安全。在具體操作時,社?;鸬馁Y產大部分都配置到了銀行存款和國債等投資品種上,由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的特點,這種只考慮歷史賬面數字的安全性標準既無法抵御通脹的侵蝕,更無法滿足退休者“老有所養” 保持相對生活水平的基本養老要求。不利于基金分散風險,任何投資都會有風險,分散化投資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風險管理手段,對于社?;鸬耐顿Y風險,也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投資予以分散,而真正的分散化投資要求投資于對市場驅動因素反映不同的各種資產類別上。這就要求社?;鸬慕M合資產中能夠盡可能廣泛地包括彼此之間相關性較低的資產類別。
并且,這也不利于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獲取較高的投資收益,分散化投資不僅是養老金長期投資最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還可以顯著提高養老金的長期復合收益率。《暫行辦法》對社?;鹜顿Y品種的限制,實際上限制了全國社?;鹪谄浣M合資產中配置適量的其他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品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鸬耐顿Y運作空間,不利于全國社?;鸬谋V翟鲋怠?
因此,雖然中國政府在目前階段應采取限量監管模式對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進行有力的監管,但卻不宜將基金的投資限制得過緊,而應隨著市場的發展,適時做出調整,使基金投資逐步向較為靈活的監管機制過渡,最終將采取較為靈活的監管模式。
參考文獻:
[1]李珍.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管理體制選擇—以國際比較為基礎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曾維濤.張國清 《養老基金投資的謹慎人規則及其在我國社?;鹜顿Y管理中的適用》[J].當代財經, 2005,(8):44-51.
[3]劉昌平《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治理結構與監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 2007, (10):49-52.
[4] 林熙.林義《國際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的新趨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 2008, (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