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燕
摘要:說話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主要方式,說話能力反映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說話訓練應該從小開始,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說話能力和習慣。文章綜合壯語地區學生的語言特點,探討對小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生;說話訓練;壯語
說話是人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主要方式。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運用語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說話能力和說話習慣,不僅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廣西村鎮大部份講的都是壯語,這就更應該要求學生從低年級起就用普通話進行說話訓練。下面我就以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一、結合課堂教學進行說話訓練
小學低年級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少,詞匯貧乏,雖然記憶中已初步有了詞、句的概念,但卻不夠明確,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缺乏中心和條理,詞語搭配不當,掌握的詞、句也較簡單。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提高學生說話能力。
1.在識字教學中進行說話訓練
如在教“午”字時,讓同學們做猜字游戲。老師把謎語給同學甲,讓甲給乙猜:“某某同學,我有個字謎,請你猜一猜,好嗎?”等回答“好”后,甲說:“遠看像頭牛,近看沒有頭,請你猜一猜,這是什么字?”乙猜不出時就說:“我猜不出,誰能幫助我?”大家紛紛舉手,乙就去向丙請教:“某某同學請你告訴我,這是什么字?”丙回答:“是午字?!币尹c頭說:“我明白了,謝謝你?!保讍栆遥粢夷懿鲁鰜?,則另有說法)。如此訓練,既記憶了生字,又練習了對話語氣,學習了禮貌用語。
2.在“口語交際”教學中進行說話訓練
教材的“口語交際”為學生的說話訓練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一模塊來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如我在教一年級《語文園地一》的口語交際“春天在哪里”時,課前布置學生放學回家到房前屋后,到田野去找一找,看一看花草樹木怎樣了,種下的玉米、甘蔗又怎樣了。結果學生想說的話太多了,有的說:“我家門前的桃樹開花了?!庇械恼f:“我屋后的果園果樹都開花了。”有的說:“我發現地里的玉米長起來了?!贝蠹覡幭瓤趾蟮卣f出自己的發現,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這樣的訓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3.利用課文的童話、寓言進行說話訓練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小學生喜歡的童話、寓言。教師在教學這類課文時,根據故事的特點,可以創設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也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自己編童話故事;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所講的內容,把故事繼續編下去。小學低年級的詩歌都比較淺顯易懂,在了解詩歌意思之后,可以讓學生按詩歌的意思說一段話,并鼓勵學生發揮想象,把句子說具體。這樣的訓練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二、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說話訓練
學生的說話訓練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只是說話訓練最基本的知識,而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所占用的時間遠遠多于課堂,因此,說話訓練要讓學生聯系生活來進行。如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家里有幾口人,都做什么工作,自己生活在這個家庭有何感受,以及家庭住址等。再如讓學生談談怎么過年,家里做什么好吃的,得了多少壓歲錢,你打算怎么花等。還有農村的孩子早當家,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都會做家務了。教師可根據這一情況進行說話訓練。如讓學生說說昨晚為家里做了什么?幫爺爺奶奶做了什么?幫爸爸媽媽做了什
么?這樣既能進行說話訓練又能進行美德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三、讓學生在“爭吵”中發展語言
我們常聽說某某吵架最厲害,你剛說一句,她就說三句了。當然我們不贊成誰吵架厲害,但從另一個角度可說這個人思維敏捷,語言豐富。在小學低年級,爭吵糾紛是常見的一種現象。面對這種現象,教師不要簡單地阻止,而要耐心地聽他們陳述理由,讓他們按“先怎樣,然后怎樣,最后怎樣”來說,然后指出誰對誰錯,錯的要向對的道歉,最后讓他們握手言和,重歸于好。在平時的觀察中,我們常常發現一些平時話少和因老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伴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詞豐富,可見,“爭吵”有利于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和幫助,孩子們就能夠在爭吵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學會自我控制和謙讓。
總之,說話訓練的途徑和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挖掘,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讓他們充分地展示自己,就能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