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永翔
摘 要:文章從校企共同制定人才需求目標,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規格,共同制定人才評價辦法,共同制定課程體系等方面,探討高等職業教育旅游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旅游類專業 校企合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6-121-02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此,高等職業院校應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做好“校”與“企”的合作,“工”與“學”的結合。依靠得天獨厚的行業優勢,與各大中小企業緊密合作,尋求校企雙贏的有效結合點,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近年來,全國各家職業院校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離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和教育部要求尚有一定距離。為此,筆者認為按“四定”原則實行校企合作,以增強辦學活力,形成“訂單式”的辦學模式,加強專業與行業之間的生產服務領域的科研、技術、服務等交流,使專業人才培養更符合社會需要,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一、校企共同制定人才需求目標
企業是人才的最終需求方,企業能不能及時提供人才信息,學校能不能充分重視和利用這些信息,這是能否真誠合作、實質性合作的前提。只有雙方都充分注意發揮企業的信息優勢,并以此來確定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目標,才有可能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這樣的結合才有積極意義和實用價值。
目前旅游類專業在與旅行社、飯店和景區的合作不斷加深,人才需求信息暢通,合作單位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促使旅游職業院校及時調整人才的培養目標,這樣會使培養目標更加明確,更適合市場需要。以山西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分析為例,近幾年山西省始終把旅游業的發展放在重要的地位,每年旅游接待人次迅速遞增,并且增長幅度逐年上升,旅游業已成為山西省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山西旅游產業的發展要求大量從事旅游工作的人員。目前大多數從事旅游服務與管理工作的人員素質較低,來自旅游專業院校的畢業生占當前旅游從業人員的比例很低,遠遠不能滿足旅游業發展的需要,旅游人才隊伍建設是山西“十一五”期間人才發展的重點之一。根據目前的行業背景,旅游類專業人才缺乏是不可質疑的,這為旅游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經過多年的校企合作探索、研究,旅游企業真正需要旅行社高級計調、營銷人員、出境游領隊,飯店督導員、領班、主管、業務經理,景區規劃管理人才、電子商務人才、會展策劃管理人才等。這樣,學院與企業共同制定未來學院人才的培養目標,減少了人才培養的浪費,及時解決了企業的人才缺乏問題,高職院校應組成由企業行家里手、教學專家組成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規格
企業聚集著一大批生產、服務、建設、管理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術人才,是市場新需求、新領域、新技術產生的前沿陣地,學校能不能全心全意地依靠他們,企業能不能全心全意地讓員工為學生傳幫帶,這是學生能不能切實提高職業能力的關鍵,也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旅游類專業堅持面向社會實行互惠互利的原則與企業加強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規格,使旅游專業的發展與旅游業發展實際接軌。高職學院在為學生打好專業基礎的前提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既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和發展潛力。為此,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學院的相關政策規定,結合旅游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面向企業需求,校企共同制定如下人才培養規格。
1.政治思想要求。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旅游事業,具有敬業愛崗、吃苦耐勞、遵紀守法、團結合作的職業態度和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團隊精神,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現代服務意識。
2.業務要求。(1)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理論和過硬的業務知識。(2)接受旅行社、導游酒店方面的基本實踐技能訓練,并獲得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3)有一定的外語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聽、說、讀、寫等能力,達到學院規定的外語和計算機等級要求,適合新時代網絡技術對人才的要求。(4)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應變藝術與技巧,以及優秀的團隊精神,同時也具備較好的解決矛盾的技能和心理素質。(5)具有良好的職業發展能力和綜合素質。
3.能力素質要求。(1)旅行社接待、計調、營銷業務能力;(2)飯店前廳、客房、餐飲等業務能力;(3)景區(點)服務及管理能力;(4)協調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獨立工作能力。
4.崗位群。(1)旅行社計調、導游、營銷、后勤、接待服務與管理工作;(2)旅游行業行政部門的旅游管理工作;(3)景區景點講解服務與管理、規劃工作;(4)旅游飯店前廳、客房、餐廳等部門服務與管理工作。
三、共同制定人才評價辦法
結合目前旅行社與飯店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狀況,校企之間共同制定人才評價辦法,高等職業教育人才評價要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建立以就業為導向兼顧其他培養目標的質量觀,就業率、在就業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對企業發展的貢獻等都是衡量高職人才的重要方面,質量標準要改革過去學科本位,評價只測試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忽視對能力的考核,實行能力本位,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多元整合的評價標準。采用多種評價方法(技能測試、模擬測試、口頭與書面回答、直接觀察等),同時人才評價與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術等級證書掛鉤,使評價更具職業導向性和實效,高職院校評價要以過程評價為主,結合目標評價形成有機的評價體系,同時實施校企結合的評價機構。以旅游類專業為例:學生的評價體系應從三個方面進行。
1.專業知識評價。本專業畢業生具備下列專業知識:(1)掌握旅游經濟、旅游服務心理、旅游社交與服務禮儀、旅游企業財務管理、旅行社經營管理、旅游營銷等基礎理論知識。(2)掌握旅游政策、旅游法規、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規劃、旅游景區路線規劃的相關知識。(3)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知識。(4)飯店前臺與客房服務、餐飲服務與管理等基礎理論知識。(5)具備較為扎實的旅游英語應用知識,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市場信息的調查、收集、加工處理、整理分析的理論知識。
2.能力結構評價。本專業畢業生應具備下列能力:(1)具有較強的旅游及酒店管理與服務的能力;(2)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公關協調能力,組織能力,應變能力;(3)英語應用能力,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應用能力,市場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處理能力,處理旅游和酒店商務的能力;(4)取得從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相關行業中級以上的從業資格的能力。
3.素質結構評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院與企業共同培養必要的與職業密切相關的道德素質、現代意識和社交能力、人文與心理素質。
將學生的素質分成“思想道德(含政治、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業務(包括專業知識、技能、科學)素質、人文(包括人文修養、現代服務意識、社交能力)素質和身心(含身體、心理)素質”四個方面。確保人才培養在專業知識上勝任未來的工作,也確保人才在職業素養上能符合企業的標準。
四、共同制定課程體系
學院通過對企業需求廣泛深入地調查研究,把握旅游業的發展趨勢,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體系進行不斷地調整。為適應社會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按照專業(下轉第123頁)(上接第121頁)培養目標校企之間共同安排課程體系,以思想政治與文化素質模塊、職業基本理論模塊、職業技術能力模塊、職業素質拓展模塊、人文與科學素質模塊五大模塊進行課時的安排,確保畢業生具有適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有一定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等,使學生畢業后就能順利成為行業企業從業人員,具備從事相關職業的從業資格。
為保證培養的人才能適應大型企業技術創新和升級的需要,使學院始終處于主動適應的位置上;學院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上,認真聽取用人單位尤其是合作的大型企業的意見,盡可能邀請社會用人單位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根據企業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開設課程,使學院與合作的旅游行業的發展融合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校與大型企業密切聯系。理論教學體系使學生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具有實際的技術應用能力,形成了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的有機結合。
總之,按照上述原則,校企有效、密切的合作將為職業學院適應市場需求培養人才提供有力的幫助,為學院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為進一步開拓校企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完善了學院的辦學理念,明確辦學的定位,必將為職業院校的辦學思路開創出新的局面。
(作者單位:山西旅游職業學院旅游管理系 山西太原 030031)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