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敏
摘要:在生物教學中,不恰當地運用CAI課件容易出現預期效果不明顯、互動性不強、“舍本逐末”、過于繁瑣等問題。本文分析總結了制作生物CAI課件的六項原則,即:教學性原則,輔助性原則,交互性原則,易控性原則,簡潔性原則和科學性原則,旨在探討生物教學中進一步發揮好CAI課件的功效。
關鍵詞:CAI 課件制作 生物教學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方法,業已成為現代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不僅能在學習內容上實現動與靜、虛與實、深與淺、理論與實踐等之間的相互轉化,還能拓寬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拓寬教學的內涵和外延,并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更能體現其價值。但是,對于許多生物教師而言,制作出的CAI課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因而,如何制作出符合教學性、趣味性、科學性的特征,且容易掌控的生物CAI課件,是我們每個生物教師都要面對的一個課題。在此,結合多年來制作并使用生物CAI課件的教學實踐,談一談生物CAI課件的制作原則 。
一、采用教學性原則
在實際教學中運用CAI課件,目的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既要有利于教師的教,更要有利于學生的學。有些教師往往為了CAI而CAI,無論什么教學內容都使用CAI課件,教學效果反而不如傳統的課堂教學效果好,這種脫離教學實際的CAI是沒有生命力的。所以,教學中首先應當考慮利用某個課件進行教學是否有必要、是否有實效,這就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來決定課件的內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經常遇到一些難以表達,甚至無法表達的問題,如在講動植物時,有些動植物是當地沒有的,無法進行觀察,這就可以通過CAI課件宏觀的展現出來;也有一些是通過其它手段難以觀察到的微觀生命活動,如表現白細胞吞噬病菌的過程,就可以利用CAI課件進行慢鏡頭模擬,很好的說明白細胞的功能。同時,在教學中有一些問題是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的,如DNA的結構及其復制,是一種比較抽象概念,沒有直觀的實體,但是通過制作課件就可以比較形象的將其表現出來;還有的是需要反復觀察的動態現象,如講“血液循環”一節中,書上的插圖無法體現血液的動態流動及其成分的變化,這就有必要運用CAI課件來解決這個難題,通過顯現體循環、肺循環血液流動方向及血液成分的變化,讓學生識別二者分別經過的途徑。這種課件設計既形象又實用,彌補了常規教學的不足,較好地收到生動有趣的教學效果。
二、采用輔助性原則
CAI即計算機輔助教學,顧名思義,它強調的是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功能,處于主導地位的仍是教師。因此充分發揮教師在整個教學中的能動作用,才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核心思想。作為一種教學媒體,計算機與其它教學媒體(如黑板、投影儀、電視機)沒有什么不同,只是一個輔助工具。這種輔助工具只能作為知識的載體,而知識的傳承必須由教師來完成。
堅持課件的輔助性原則,要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例如;在“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課件中,首先讓學生觀察了精、卵細胞形成的連續分裂過程,然后分步講解每次分裂的變化和特點,最后讓學生對隨機打亂順序的分裂圖進行排序練習,這一過程還可以進行重復練習。在課件結構上,可采用模塊化思想,使信息提取非線性化,可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呈現有了更大的靈活性。教師可以順序呈現知識,也可以組合對比呈現,如果復習需要,還可以逆序呈現,這樣就可以使課件流向能根據教學需要而隨意調度,真正使課件成為教學的輔助手段。
三、采用交互性原則
CAI課件便捷有效的交互設計,可以實現“教與學”雙方信息實時、有效的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因此,運用課件不是放電影,不能一味地放,而要注重學生的學,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情境下運用所學的知識。借助CAI課件既可以向學生傳授知識,還可以提供答疑及考核,既可以提供圖文并茂、豐富多彩的交互方式,還可以立即反饋,這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
CAI課件制作時采用交互性原則會因選擇的教學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對于以學生課堂自學為主的課件,要對學生的輸入做即時應答,并允許學生自由選擇訓練次數、訓練難度;對于演示型課件,可以現場輸入數據改變演示進程,通過授課教師的操作間接地實現,與課堂提問的形式相結合,達到反饋教學信息的目的。如:在“血液循環”的課件中,示意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流動方向及血液變化時,每經過一個地方閃爍幾下,讓學生說出其名稱;在“有性生殖細胞形成”的課件中,對分裂各時期的圖隨機的打亂順序,讓學生進行排序練習,并且可以反復練習。這樣,學生單向被動的接受變成師生雙向交流的配合,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交互性的雙向過程。
四、采用易控性原則
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不能使教師和學生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課件的調試和控制上。為避免在操作時失控,制作出來的課件要容易使用、操作方便,最好是只要稍懂微機,會用鍵盤、鼠標的人,就能夠靈活使用,便于教師和學生控制。
在課件實際制作過程中,把握好易控性原則應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課件安裝要方便,可以自由拷貝到硬盤上,課件起動要快,不能讓師生焦急等待,否則課堂易失控。另外,課件要盡可能占據小的容量,一定要改變課件越大越好的觀念。二是課件操作界面要設置定義明確的菜單、按鈕和圖標,避免復雜的鍵盤操作和層次太多的交互操作;同時,盡量設置好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轉移控制,既便于前翻、后翻和跳轉,又便于根據需要取舍課件中的內容來進行演示、播放。三是課件運行要穩定,如果執行了錯誤的操作,能夠較容易地退出或重新啟動,盡量避免死機現象,提高課件運行的穩定性。
五、采用簡潔性原則
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中過于追求“花俏”,結果導致畫面背景復雜,動畫亂飛,按鈕繁多,不僅自己手忙腳亂,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過于繁雜的課件在制作時會花上大量的時間,有的幾十小時,甚至一個月,既費時又費神。要知道,我們的主要職責是教學而不是過份追求課件制作的完美。
基于上述現象,制作課件時,一定要采用簡潔性原則。一是課件的畫面要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布局要突出重點,同一畫面對象不宜多,運動的對象一般不要超過兩個,避免或減少引起學生注意的無益信息干擾。二是課件界面要和諧,內容要簡潔、扼要,重點突出,選擇好恰當的切入點和教學內容配合教學。三是同一畫面色彩不易太多(一般不超過四種),線條的粗細、字符的大小適宜,注意色彩對比,符合視覺美感,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四是避免文字數量過多,音樂和音響也要盡量少用(除非必要的生物現象的擬音),以避免使人疲勞,或是形成一種干擾信息,干擾學生對知識的感知,效果適得其反。開始制作課件不必把目標定得太大,盡量縮小范圍(如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分裂、植物的雙受精現象等),積少成多,熟練后再慢慢組合制作較為復雜的課件。
六、采用科學性原則
課件的科學性也是評價課件的重要指標之一,科學性的基本要求就是不出現結構性和知識性的錯誤,符合基本的生物結構和功能原理。因此,在具體制作過程中,要善于把握住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做到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正確和兩者的有機地融合。比如,要注重形象、生動、直觀等感性認識,生物教材中插圖比較多,在課件制作中應對眾多插圖進行優化處理,實物圖要清晰易辨,比例恰當,如果制作放大的,應當有比例尺,以免讓學生誤解。再如,課件中的用語要符合生物學的要求,不要與教材相背離,顯示的文字、符號、圖表及概念、規律的表述力要求準確無誤,使用配音也應準確。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在一般的實用教學過程中,限于一些客觀條件和能力水平的原因,目前生物教學中的課件編制還處于不成熟期,對科學性的要求也應一分為二,片面強調科學性,反而會束縛手腳,不利于教師更為廣泛而充分地運用課件進行教學活動。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對課件的科學性評判宜粗不宜細,把握住上述基本原則即可以。
以上是在計算機輔助生物教學過程中的一點淺拙認識,在制作生物CAI課件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去探索和研究。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CAI)的不斷發展和廣泛運用,必將對教育觀念、教學模式、教育環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注入新的內涵,推動生物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勇,《淺談多媒體教學的優點及誤區大眾科技》,2005
[2] 陳琳,《課堂演示型多媒體課件的優化制作》,《中國電化教育》,2003
[3] 宋錦奎,《對制作多媒體輔教課件的幾點認識》,《信息技術教育》,2002
[4] 楊光燕,《中學生物學多媒體教學軟件的設計與制作》,《中學生物學》,2005
[5] 謝茜,《運用多媒體課件需注意的幾個問題》,《高校實驗室研究》,2007
[6] 林媛玫,《MCAI課件對實現生物學教學價值的功能概述》,《生物學教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