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興華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05-30-01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而這三個小故事雖然各有中心,各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有緊密的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和鋪墊,它即為將相不和埋下了伏筆,又交代了將相在保衛趙國中的各自的作用,從而強調了將相和好的必要性,緊緊扣住了文章的主題。
《將相和》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而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需要在反復讀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于是,我就采用抓住文章重點,靈活運用多種讀書方法。課堂上組織學生有重點的讀,抓住人物形象的關鍵部分要細讀,讓學生呢個去體味,去思考,去發現。這樣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既提高了同學們的閱讀分析能力,又時他們受到感染教育,教學效果較佳。
一、抓課題,理脈絡
因為課題是文章的窗口,通過課題可以窺視文章的中心。《將相和》一文寫的是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這一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因此,“和”是課題的題眼,它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學時我緊緊地扣住了“和”字,質疑:“和”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圍繞“和”文中會講些什么內容?生反饋師歸納:第一,將相不和的原因;第二,將相和好的經過;第三將相和好的目的。前兩點是文章的思想線,后一點則是文章的中心線。這樣,通過對課題的分析,就理清了全文的脈絡,使學生能夠按一定的思路閱讀全文,以便迅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二、抓重點,多質疑
將相之間的矛盾集中體現在第三個故事中。通過描寫兩人之間的沖突,進一步展示人物性格、特點,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這是全文的高潮,又是故事的結局,是全文的重點段。所以,在教學時,讓學生初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后,立即轉讀第三個故事,讓學生細讀品味,把這段的教學放在整體位置上,運用逆向思維,聯系全篇,抓住重點句段進行對比,以便使學生更好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優秀品質。
1.抓人物語言對比
“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
質疑:誰能看出廉頗的什么弱點?藺相如有什么特點?
2.抓人物行動對比
藺相如聽到廉頗的話,“就請假不上朝,避開廉頗,免得跟他見面。”
廉頗聽到藺相如的話,“就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質疑:藺相如為什么要回避廉頗?廉頗為什么要負荊請罪?
3.抓人物特點對比
A: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
質疑:藺相如不怕秦王,你從文中哪里看出來的?找出讀一讀,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
B:“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我們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
質疑:廉頗在趙國的作用,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找出來讀一讀,文章為什么這樣寫廉頗,談談自己的體會。
4.抓首尾對比
“戰國時,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開頭這一句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歷史時期和時代背景,同時也是三個小故事的總起因。
“從此以后,他們兩個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這一結尾緊扣了課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并說明這樣的開頭和結尾各自的作用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抓詞句,揭中心
《將相和》一文,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顧全大局的優秀品質,同時也贊揚了廉頗勇于改過的可貴品質,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文章的這一主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表現出來的,因此,教學時要緊緊抓住重點詞句,邊閱讀,邊思考,邊感知。如:抓住“上前一步說、理直氣壯、大大方方”等詞語,深刻理解藺相如在秦王面前那種成竹在胸,從容不迫,大智大勇的斗爭精神,抓住“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一句,使學生明白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尊嚴,置生死于度外的高尚品質,抓住“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的利益”一句,體會到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識大體,顧大局的政治遠見;抓住“負荊請罪”一詞,深刻理解廉頗坦率、直爽的性格和勇于改錯的好品質。
四、作業設計,總結全文。
課文內容學完之后,我精心設計一項課堂作業讓學生練習:
用學過的成語填空:
1.藺相如能()地對付秦國,()之后被封為上大夫,( )之后被封為上卿,因而引起廉頗不滿。藺相如能(),(),終于使廉頗(),( )。
2.廉頗( )、( ),立下大功,是一個()的大將軍,但他( )。在藺相如的幫助下,他能()。將相和好,()保衛趙國。
以上練習是文中三個小故事的主要內容,通過學生討論,既鍛煉了他們的概括綜合能力,又總結了全文,使中心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