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
摘 要:本文所指的紅色教育是指教育主體利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所形成的偉大精神及其載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使受教育者受到激勵和啟發的活動。紅色教育由于其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直觀生動等特性,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學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平臺,成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紅色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
1 紅色教育的特點
1.1 紅色教育形式多樣、資源豐富
紅色教育的方式有紅色旅游、紅色經典、紅色網絡等多種形式,可以對大學生進行多途徑的思想政治教育,彌補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單一的不足,真正做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
“紅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紅色旅游具有學習性、故事性、參與性等特點。
“紅色經典”是圍繞著革命歷史創作的、優秀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一些作品。主要包括紅色文學經典、紅色美術經典 、紅色電影經典 、紅色音樂經典。紅色文學經典有《紅巖》、《紅日》、《青春之歌》等一系列優秀的文學作品;紅色美術經典 如《毛主席去安源》、《開國大典》、《江山如此多嬌》等;紅色電影經典有《鐵道游擊隊》、《周恩來》、《焦裕祿》等;紅色音樂經典有《義勇軍進行曲》、《東方紅》、《保衛黃河》等等。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為高校德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網絡的互動性、及時性、包容性、匿名性、虛擬性強烈地吸引著廣大青年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及其規律性,遠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為直接、有效。因而,“紅色網站”就應運而生了。1998年,以“宗馬列之說,承毛鄧之學,懷寰宇之心,勵報國之志”為宗旨的全國第一家“紅色網站”在清華大學誕生。此后,“中國紅色網站聯盟”成立,頓時,一股“紅流”如星星之火,呈現燎原之勢。它們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戰線的一支充滿生機的新生力量。
紅色教育的資源極為豐富,包涵了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內容,有戰爭年代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以及反映這些精神的遺址、文物、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文藝文學作品,網絡信息等等。這些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題材、好載體,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1.2 紅色教育直觀生動、感染力強
紅色教育可以深入發掘紅色資源中的歷史人物,反映領袖、英雄等“大人物”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也可通過“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真諦,使歷史鮮活和豐滿起來;還可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參觀革命遺址,講革命故事,演唱革命歌曲,重走革命道路等,用生動的事例,鮮活的語言,使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主動參與中接受熏陶。如有些大學舉辦的“重走長征路”、“偉人故里游”、“紅色電影周”等活動都很受大學生的歡迎。
1.3 紅色教育具有與時俱進、價值永恒的特點
紅色資源展現了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是對歷史傳統精神豐富和發展的新的民族精神,它既有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內涵,又有與時俱進、價值永恒的普遍意義。
2 紅色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紅色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創新,有別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2.1 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紅色教育以其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的優勢,彌補了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學為主、方式方法單一、落后的現狀。
紅色教育直觀生動、感染力強,通過參觀游覽革命遺址、博物館、烈士陵園,聽革命先烈的故事,唱“紅色歌曲”,看“紅色經典”等途徑,讓大學生在耳聞目睹中、在親身經歷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特別是一些旅游景點推出了“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飯、走紅軍路”等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大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2 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生活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大好形勢下,對先輩的奮斗已漸漸淡忘。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很明確地提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紅色教育資源在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彌補了用傳統說教的方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足。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脫離感情的單純灌輸是難以奏效的,只有通過親身體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這也正是紅色教育的優勢所在。
2.3 有利于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學生中也存在著種種奢侈浪費現象,一些學生穿著比“酷”、造型比“靚”、玩樂比檔次、消費比瀟灑,他們質疑,現在還有必要提倡艱苦奮斗嗎?答案是肯定的。艱苦奮斗的作風,不管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都不應該丟。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一種不屈不撓、奮發圖強的創業精神,是一種不怕苦不怕死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表現出的是一種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雖然時代在變化,社會在不斷進步,但艱苦奮斗的作風還應堅持。紅色教育在大學生中弘揚艱苦奮斗精神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被稱為將軍縣的革命老區新縣,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一批進步青年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斗爭活動,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建立了革命武裝和紅色政權,開辟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后來,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鞏固紅色政權,紅軍自己動手,開展生產活動,發展蘇區經濟。紅軍戰士還發揚吃苦耐勞、艱苦樸素、不畏艱難險阻的革命精神,用簡單的武器和農具,同國民黨反革命武裝展開殊死搏斗,打敗了國民黨精銳武裝部隊的軍事圍剿,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也留下了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光榮傳統。近年來新縣共接待了全國各地的大中專生、黨員干部、社會各界群眾等70多萬人次,其中大中專生超過了40萬人次,為弘揚艱苦奮斗精神,發揮了巨大的紅色教育功能。
2.4 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由于當前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年輕的一代崇尚個性和自由,部分大學生集體主義觀念淡化,甚至存在著嚴重的個人主義傾向,他們往往只顧眼前的利益和自身需要而置組織紀律、集體利益于不顧,面對這種情況,學校應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途徑對大學生進行集體觀教育,其中,紅色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
從革命到現代化建設時期,出現了毛澤東、周恩來、白求恩、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等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范,他們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為我們及子孫后代樹立了榜樣。正如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所說:“沒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樣這樣溫和而又深刻地打在人們的心里。”因此,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樹立為人們服務的人生觀的紅色教育。
綜上可見,紅色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重視和充分利用紅色教育這一創新途徑,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