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保險公司的基層專業技術崗位群、銷售服務崗位群和銷售崗位,高職高專保險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緊跟行業發展的需要,進行科學整合與設計,刪繁就簡,擴大選修課的范圍。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學校與企業兩位一體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獲得未來就業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關鍵詞:高職高專;保險實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教學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保險專業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實務操作能力的鍛煉,保險公司最急需的恰恰是能夠從事一線營銷服務,或能夠從事基層營銷管理的高素質人才。人才供需結構的錯位,使得高校培養的保險專才并不受歡迎,保險公司不得不通過相互挖墻腳的方式應對人才緊缺的現狀。有資料表明,全國每年保險人才需求在1.6萬人左右。中國保險市場5年內需要的人才,目前只能滿足30%,還有70%的人才缺口。與2006年相比,2007年保險專業本科以上畢業生僅占行業凈增加人員的1.1%,如果考慮到大學生在營銷崗位高達90%的流失率,則大學生在保險行業中所占的比例更低。保險行業急需人才與大學生低留存率的現象并存。通過對保險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及實踐環節的科學設計,憑借中低端人才培養的優勢,高職高專院校完全可以在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高職高專保險實務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高專保險教育主要培養具備從事保險等相關行業一線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技術型專門人才。目前,保險公司省級以下分支機構的崗位設置主要分為管理內勤與銷售外勤兩大類。內勤管理主要包括核保、核賠、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管理、客戶服務及各級管理等崗位,這些崗位收入穩定,工作壓力相對較低,因此受到學生的青睞。然而,多家保險公司均要求進入管理崗位必須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外勤崗位主要指保險銷售,在壽險行業稱為保險代理人;財險行業由于多采用員工制,其銷售外勤不同于壽險行業的代理人,此外,財險公司的外勤崗位還有查勘定損崗。由于壽險行業對銷售崗位采取特有的傭金制,使得該崗位沒有底薪,工作壓力巨大,大學生在該崗位的流失率非常高。
面對我國保險市場的現實狀況,專科保險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如何定位呢?筆者對所在學校保險專業近十屆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加以分析后認為,掌握保險實務的基本理論,具有保險實務操作能力和一定的保險管理能力,具備良好的保險職業素質和心理素質,能夠在保險公司、代理公司、經紀公司、公估公司及相近的經濟管理部門從事有關保險業務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應成為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基于這一目標,結合保險市場人才需求狀況,以下三類崗位群對高職高專保險專業畢業生較為適宜:(1)保險公司基層專業技術崗位群,包括核保核賠崗、承保出單崗、查勘定損崗等。(2)保險公司銷售服務崗位群,包括熱線電話崗、組訓講師崗、收展保全崗等。(3)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銷售崗,即保險代理人或經紀人。
以上崗位群有個相同的特點,即本科以上學歷的畢業生不愿問津,這恰恰給高職高專院校的差異化人才培養戰略與學生就業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高職高專保險實務專業課程體系構建
根據中國保險學會的調查,我國高校保險專業開設的課程可分為五類:一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數學、外語、計算機及應用、應用統計、會計等;二是基本理論,如宏觀和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哲學、法學等;三是專業基礎理論,如保險原理、貨幣銀行學、財政學、風險管理學、國際金融學等;四是保險專業課,如財產保險、人身保險、海上保險、再保險、壽險精算、利息理論、健康保險等;五是保險經營管理與監管,如保險企業經營管理、保險營銷和保險監管等。上述課程體系的設計基本上符合國內文科類本科院校專業課程設置的主要特征——既要體現經濟學科的內容,也要體現金融學科的知識體系。但保險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保險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僅要求具備本學科的知識結構,而且需要具備與保險業相關的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結構,比如汽車、建筑、醫學、法律等。此外,隨著行業分工的不斷細化,針對核保、核賠、查勘定損、電話營銷等崗位開設專門的課程也顯得十分必要。
一是應對課程進行必要的整合,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例如,保險學原理、財產保險學、人身保險學、運輸保險等課程中,關于保險發展、保險原則、保險合同的章節存在重復現象,可將這些重復內容統一在保險學原理課程中講授,其他課程盡量刪減。
二是應刪繁就簡,以夠用為原則,將保險精算、利息理論等課程簡化為實用的保險理財,既能夠與高職高專學生的知識結構相匹配,又能滿足市場保險需求的變化。
三是應增加選修課數量,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對于目前流行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筆者有不同的意見。模塊化設計針對學生今后的就業崗位開設課程,這種設計對“訂單式”人才培養較為合適,因為學生就業崗位已經確定。但“訂單式”培養模式在多數高校并未普及,因而模塊化的設計思路反而會限制學生的就業方向與崗位。而加大選修課數量,讓學生盡量接觸其他學科的有關知識,如汽車、建筑、醫學、法律等,則更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就業與個人發展。
四是課程設置要緊跟保險業發展的潮流與實際需要。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國壽險業的發展規模與速度已經超越了財險業,但保險學課程體系中與壽險業相關的課程比重卻沒有增加,財產保險、海上保險、汽車保險仍然占據主角,沒有反映市場需求的變化。因此,增設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保險醫學、營銷話術、保險查勘技術等課程,能夠使學生更快地適應保險業發展的需要。
高職高專保險實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是一大難題。首先,校內實訓難以模擬保險市場的真實情況。其次,校外實踐難以監控,實踐效果難以保證。以學生實踐最多的營銷崗為例,由于各保險公司對業務員的管理都采用代理人模式,實習學生因為缺乏人脈基礎,在“陌生拜訪”中會遇到許多挫折,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很多學生選擇了放棄,導致校外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因此,改革并完善現有的實訓實踐教學環節已成為當務之急。
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對高職高專院校構建“引進來,走出去”兩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提供了重要思路。
首先,校內實訓應將保險職場引進校園,構建學校與企業兩位一體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環節效果不佳,實際上反映出我國校企分離、教育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的社會問題;高校教師的知識結構偏重于理論,造成了高校培養的保險專業畢業生保險公司不愿意聘用的局面。在校內引入經營性實訓室(保險職場),可以擺脫學生在保險公司實習難以監控的局面,做到學校與公司管理機制同時運行,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真正做到工學結合、產學結合;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建立穩定的人才儲備基地,跳出所謂的“人才陷阱”;而學生既可以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能同時體驗職場工作,有助于實現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
其次,校外實踐應深入保險實習基地,通過頂崗實習,使學生獲得未來就業目標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素質。校內實訓雖然有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但校內實訓的環境畢竟不同于真實的市場環境,學生在未來就業崗位上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真實的市場實踐才能真正獲得。為了避免以往校外實踐流于形式的局面,對學生頂崗實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慎重選擇頂崗實習合作伙伴。頂崗實習合作企業原則上應是對高職高專保險專業學生有較大需求的企業。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就業,又有利于企業獲得急需的人力資源,學校、保險企業和學生之間容易找到利益的結合點。
二是要制定符合學生特點的考核與管理方法。一個保險公司要培養自己的骨干,至少需要2~4年的時間。而僅以3個月標準保費的收入作為達到轉正的標準來考核剛畢業的大學生,顯示出保險公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急功近利。因此,學校應與保險公司共同制定適合學生的考評指標體系,鼓勵學生組建創業團隊。同時,可聘請企業優秀員工作為實習學生的指導教師,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加以指導,使學生對職業、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為其將來就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三是要制定完善的頂崗實習計劃,并嚴格執行。學校在制定頂崗實習計劃時,要充分聽取保險企業與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意見。學生進入頂崗實習單位后,具有學校學生與企業員工的雙重身份,但在身份管理上應側重于企業員工身份,學校與企業特別是企業有責任確保頂崗實習計劃得到嚴格執行。
參考文獻:
[1]劉平.大力發展保險專業高等教育 培養保險專才[J].中國保險,2007,(9).
[2]張唯,唐匯龍.高校保險專業培養目標與保險學課程體系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07,(5).
[3]劉平,韓莉.發展保險專業高等教育之我見[J].上海保險,2007,(6).
作者簡介:
張智勇(1973—),男,河南許昌人,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經濟貿易系法學碩士,講師,保險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保險專業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