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生 羅敏杰
摘要:針對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崗位要求,探討了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培養崗位就業能力為目標構建學生就業能力的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關鍵詞:高職學生;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就業能力;構建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明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要形成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因此,職業學校教育應當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市場為導向,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相結合為教育教學模式,加快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筆者所在學院設計了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培養就業能力為目標,構建就業能力的培養模式。
構建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模式
(一)就業能力培養模式是以專業的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培養崗位實操能力為目標
在三大要素中,知識是基礎,技能是能力,職業素養是關鍵。知識是對職業有用信息的掌握程度,通過學習模塊化的專業核心課程來獲得;技能是有效運用所掌握知識的能力,通過學習、實訓、實習“三層次”技能型教學體系獲得;職業素養是一種較為深層的能力素質要求,它滲透在個體的職業行為中,影響著個體對事物的判斷和行動的方式,是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可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培養獲得。
(二)就業能力培養模式構建圖

確定模塊化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對教學改革與課程設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目前,高職教育的教學方法仍較多地采用傳統的講授法,偏重于知識灌輸。在課堂上,往往機械地恪守大綱、忠于教材、照本宣科,這顯然不能適應學生和企業的需求。高職應根據行業、企業需求,推進落實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教學改革,調整課程設置,形成企業需要的模塊化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突出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比例,以符合企業的需求狀況和基本要求,遵循“適用、夠用”原則,堅持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
根據本地企業的需求,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均圍繞冷沖壓模具與塑料成型模具展開,構建了以《冷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與《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兩門主干課程為中心,以《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及《機械制造基礎》三門專業基礎課程為輔助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為保證學生學習的連貫性,保證學生具備模具設計與制造的基本技能,我們在專業技能課程安排上也給予了必要的保證。學生在學完專業設計理論課后,接著進行專業課程設計,并緊接著進行制造實訓,將課程設計內容付諸實踐,實現了由圖紙到產品的全過程實踐,為以后的畢業設計和將來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突出了專業技能訓練和職業能力培養的主線,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以職業能力為標準,構筑“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高職專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突出強調職業性、技術性和應用性,突出對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因此,對實驗實訓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夠為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提供仿真或真實的環境。筆者認為,高職學生專業動手能力應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認知能力;二是專業基本技能;三是實操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逐漸深化,另一方面相互交替、互相促進,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操作訓練到崗位綜合系統設計。模具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應用性都很強的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占有較高的比例。建立強有力的實踐教學體系,按照實踐教學不斷線的原則,將校內外實習基地有機結合起來,實踐教學以職業能力為標準,加強實訓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從大一開始,第一學期每周固定抽出一個下午時間到相關實驗室及實訓中心進行專業認知,認識專業工種和相關的專業設備。第二和第三學期分批深入到企業聽取有關專業人士針對與專業內容相關的項目進行的講座,初步具備頂崗工作的能力;專項技能訓練分布在第一至第四學期的每一門專業課程中,在校內相關的實訓中心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和畢業設計于第五學期,在校內實訓中心進行;頂崗實習具體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根據校企合作協議安排在相應的企業頂崗實習,要求學生通過半年的頂崗實習,在每一個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實際操作,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操作及技術問題,適應生產一線的要求,熟悉生產一線工作場地和生產相關規定。這樣,將職業能力培養循序漸進地滲透于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能力訓練的“三層次”實踐教學體系中。
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指大學生在未來職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方式的總和。好的職業素養應該包括良好職業習慣的培養、現代知識結構的完善、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職業化心理素質的鍛造等幾個方面。為了使學生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及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就業能力培養模式提出了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培養學生的五個職業素養,既崗位能力、實操能力、企業生產管理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崗位敬業精神素質。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崗位實習環節,鞏固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逐步掌握職業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和專業技術,培養較強的分析和解決生產現場實際問題的實操能力以及現代企業所需要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企業是一個真實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職業環境”,學生通過8小時工作制和嚴格的考核和訓練制度,從著裝、打卡到整個生產或服務的嚴格規范訓練等的切身體會,增強對職業的認同與熱愛,在現場操作中親身感受和體會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內涵,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高職要與企業加強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找準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一方面,企業提供教學實訓條件,接受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向學校捐助設備,為學院提供獎學金,協助學校進行課程開發,對師資進行培訓,為學生提供就業安置機會;另一方面,學院根據企業需要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
建立就業能力培養模式的保障體系
實施就業能力培養模式,需要有一支職業道德水平高、業務精通、專業技能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設專兼結合、校企共享的師資隊伍是構建就業能力培養模式的保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建立健全就業能力培養模式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管理機制,建立以崗位聘用制為核心的用人機制,實行“按需設崗、全員招聘、擇優聘用、嚴格考核、一年一聘”。
其次,通過塔建校企合作平臺,實現在生產一線培訓教師,培養教師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專業課教師深入企業第一線,及時掌握企業生產和工藝過程,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實際操作技能,及時了解企業發展的最新動態,了解生產建設一線對人才素質、人才知識結構的要求。
再次,積極引進已具有“雙師型”條件的人才,這是有效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的輔助途徑。引進企業中那些既有教師素質、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不僅能夠滿足教學需要,還能為學校的課程建設帶來生機。除此之外,積極聘任科研、企事業單位優秀的科技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能手等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對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也是很好的補充。
同時,學院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外模具行業優勢,組建了專業指導委員會,以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的形式,建立了湖南長豐集團汽車制造廠、湖南躍進機械廠、湘南器材廠、湖南發電設備有限公司、長興模具科技股份公司等校外實訓基地,每年可接受實習生300多人。
堅持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培養崗位就業能力為目標,以服務企業為宗旨,通過與湖南“三一重工”等企業聯合辦學,構建校企合作教學新模式,使學生畢業后能立即走上崗位,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贏”,受到了社會的好評。
參考文獻:
[1]谷溪.高職院校實施多元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8,(15).
[2]王波,王仙萌.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的改革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7,(7).
[3]張子安,張唯聰,周先林.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7,(10).
作者簡介:
唐冬生(1963—),男,湖南永州人,碩士,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機電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教學管理研究。
(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