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摘要:雙證融通旨在將學歷教育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體系銜接起來,突出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按照雙證融通的思路,應以工作體系為基礎設置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標準為依據設置課程標準,探討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的教學改革,實現高職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的融通。
關鍵詞:工業分析與檢驗;雙證融通;教學改革
雙證融通是職業教育中學歷教育(以學歷證書的獲得為結果)與職業培訓(以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得為結果)之間的一種融合、溝通和互認。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按照雙證融通的思路,以工作體系為基礎設置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標準為依據設置課程標準,對學院的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進行教學改革,實現了高職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的融通。
課程體系的設置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國家分析檢驗工職業標準緊密聯系,明確地分為中級工課程和高級工課程,針對國家分析檢驗工考核標準,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生在學習完相關課程后,就可以直接獲得相應的國家技能鑒定證書。同時以能力為導向,改變傳統的先學習、再實習的教學模式,在學生入學之初就對其進行專業教育,安排學生參觀與專業相關的企業和崗位,讓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對自身所學專業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教學計劃的重置將教學計劃明確地分為基本素質模塊和素質拓展模塊,基本素質模塊包括基本素質課程、基本能力、職業能力基礎、中級工能力、高級工能力及綜合能力等六大模塊。素質拓展課程開設儀器聯用分析技術、農藥及農藥殘留分析技術、質量管理體系與化驗室組織管理、食品檢驗技術、精細化工概論、化工文獻檢索等課程,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根據實際需要開展針對性學習。在基本素質模塊中,從中級工模塊開始(即職業技能培訓)摒棄了傳統的每周一門課上幾學時的做法,采取對課程進行集中學習的方式,有利于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的開展, 更加強調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環境監測技術課程,計劃在4周內講完,在這4周里,以實際工作任務為目標,完成相關的任務,學習相關的知識,使得教學更加系統化,有序化。

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對課程加以系統化。根據職業需求改革課程,根據學生應掌握的技能要求學習適度夠用的理論知識。開發課程學習情境,摒棄傳統的純理論、說教式的教學。以專業英語及環境監測技術課程為例,專業英語及環境監測技術課程的設置主要以任務為載體,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方式與評價方法的改革改變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與課程實驗相結合的模式,強調課程開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教學以教師為主體,以專家為導向,每門課程根據工作能力要求設立項目。以環境監測技術課程為例,過去該課程的教學以課堂講授理論知識為主,根據理論知識做相關實驗,存在實驗內容與實際脫節的問題,實驗中的樣品并非來自實際生活,學生在今后工作中對樣品的分析依然存在困惑。改革后擬采取以實驗室教學為主的方式,直接從企業采樣分析,設立工作場景,模擬工廠實際,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定期聘請專家結合工廠實際開展專業講座,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對課程教學的評價以考查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改變單純以理論考試測定成績的方法,不再單憑一紙試卷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強調過程評價及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與工程實踐能力相結合。建立多元整合的綜合職業能力評價標準,如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等。采取技能測試、模擬測試、專題報告、口頭與書面問答、直接觀察、考察原有學習證據等方式,突出職業資格標準的導向作用,體現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的緊密結合,重視職業技能與綜合職業能力考核,考試內容緊密結合職業技能鑒定規范,加大專業職業技能的考試權重,逐步落實職業技能培養與職業資格考試同步的基本運行機制。
雙證融通是職業教育中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之間的一種融合、溝通與互認,旨在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和實踐能力,在雙證融通的實施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實訓條件的改善,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科學評價體系的確立等,這都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解決。
參考文獻:
[1]周大農,戚亞光.高職教育“雙證”融通的探索與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5,(3).
[2]張良軍,韓志剛.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專業開展“雙證”融通教學的探討[J].廣西輕工業,2008,(5).
[3]劉玉梅.自動化專業“雙證融通”教學方案的構建[J].遼寧高職學報,2007,(11).
[4]劉曉歡.“雙證融通”的課程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7,(31).
作者簡介:
徐琳(1979—),女,江蘇建湖人,碩士研究生,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分析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