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麗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頒布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轉變觀念,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習興趣 教育質量
皮亞杰提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托爾斯泰也曾提出:“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對某種事物產生了興趣,人們才會主動地去探索。學生學習歷史也是如此,只有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學生才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才能整體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可以說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決定著教師教學的成敗。因此,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對歷史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新知,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是廣大歷史教師不斷探索與實踐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來談一些具體做法,以此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一、注重課堂導入環節,激發學生求知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第一步,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導入是一種教學藝術,我們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精心設計導入新課,極力改變照本宣科、平鋪直敘的傳統教學方式,講究導入藝術,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力。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導語;要注意導入語言要有承上啟下的功用,用平中有奇、優美、生動、形象的導語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如在新學期開始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所了解的說說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包括名流史冊的和遺臭萬年的。學生踴躍參與,說出了很多的歷史人物:抗金英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抗倭英雄戚繼光、英雄劉胡蘭、長跪地上的秦檜等等。通過這些歷史人物,讓學生懂得要做什么樣的人,要樹立遠大的理想,要有高尚的氣節,要為祖國而奮斗,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這樣的導入不僅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
也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
二、利用好插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插圖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學生對這種直觀性較強的插圖容易產生學習興趣。因此充分利用好插圖,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在教學《戰國七雄》時,“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因為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是通過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各國的變法或改革來實現的。因此講好《商鞅舌戰圖》對此節教學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講課時,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商鞅舌戰圖》,同時介紹:此圖就是當時商鞅舌戰大臣的情景。商鞅——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辯論。他手拿竹簡,引經據典,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口號。坐在他對面的是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被商鞅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要由秦孝公作決定。他肯定了商鞅的看法,下令要按照商鞅的辦。通過插圖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了當時改革所面臨的阻力,改革之不易,以及改革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加強了學生對商鞅變法帶來的歷史作用的認識,即“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也為以后學習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設問題情景,以疑激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原動力,問題設計合理才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可以說在教學中巧設問題,形成懸念,以疑激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講授《昌盛的秦漢文化》中的“紙的發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時,學生們對發明紙的時間和國家有一定的了解,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我國在紙發明以前把什么作為書寫的材料呢?學生們提出:龜甲、竹簡、帛等。緊接著我給學生們簡要介紹我國書寫材料的變革,殷商:主要是龜甲和獸骨、銅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銅器;春秋時期竹木簡盛行,并開始用帛書寫;東漢:竹木簡和帛仍是重要的書寫材料。讓學生對書寫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出示漢代木簡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親眼看用繩子串木簡而做成的書,并介紹當時東方朔撰文上書漢武帝,所用竹簡需要兩人抬進宮,這激發了學生很大的興趣。然后提出問題:與紙相比其他的書寫材料有什么缺點?學生回答:沒有紙張方便,竹木簡太重攜帶不便,帛太昂貴不能大量使用。這樣學生切身感受到了造紙術發明的偉大。繼而講述西漢發明了紙,但由于質量差,易脆裂,不方便書寫,到了東漢宦官蔡倫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于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術。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原料不僅容易得到,而且價格又便宜,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有提高,使用也逐漸普遍起來。這樣創設問題情景,學生對此節內容的理解很透徹,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同時
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了學生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穿插歷史小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許多內容是濃縮提煉后的簡單概括。根據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愛聽故事,我們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真實、有趣的小故事,這樣可以使教學更有趣味性,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五代十國與北宋的建立》一節時,學生從電視或通過其他渠道對“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也比較感興趣,但教材中的簡單敘述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我就及時補充一些有關趙匡胤的史料: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緊接著向學生介紹“釋兵權”的背景,“兵變”之后趙匡胤如何防止他人仿效他來奪取他的政權,如何對待可能遇到的問題,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等以及“杯酒釋兵權”的用意。這樣把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作為講述整個北宋的切入點。這樣在教學中穿插小故事進行講授,學生聽得有意思,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課上聽得認真,饒有興致地參與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興趣是我們學習知識、探索新知的內在動力。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抓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點,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真思考,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樂于其中,從而全面提高歷史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