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眠
第一步:預習勾劃法
對于一篇文章的教學,首先在于學生個體對課文的解讀。沒有個體解讀,教師再生動地講解也無異于生喂硬灌,把專家或教師的個人見解強加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就在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心靈體會,挖掘作品的主題,體會作家的文學功力,與作家進行心靈交匯。
在學生預習之前,教師先把相關的文學常識介紹給學生,包括作家作品和時代背景,讓學生對作家的寫作風格有初步的了解。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預習課文,提倡精讀。所謂精讀,就是一字一句地讀, 竭盡思考地讀。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利用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不放過任何一個生僻字或詞。準確地把握每個詞語的音形義,特別注意個別詞語在文中的特殊含義,并在文章空白處用鉛筆寫出自己的理解,把有疑問的詞標出來打個問號。②關注文章的層次,每一個自然段的劃分都有作者自己的理由,各個自然段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縱觀全文有清晰的寫作思路。學生要嘗試以提綱的形式把這個思路列出來。這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③學生自己要學習尋找重點詞句段。如,寓意深刻的詞句,表達作者觀點或思想感情的句子,在一個段落中起概括作用的句子,在文章中起總結作用的段落、過渡段等等。這些句子或段落對理解文章的主題、理清文章的結構和體會作者的寫作特色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在這些詞句段中要學會思考、質疑,多問幾個為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并在文章的空白處寫出自己的理解,在疑問處打問號。④學會欣賞,可能每個學生對作品的欣賞點不一樣,但讀了一篇文章之后一定都有自己的收獲。可以是寫作上的收獲,如遣詞造句的妙處、布局謀篇的匠心、真摯感情的抒發、精彩絕倫的描寫等等,那么把自己最欣賞的文字找出來,談談自己的見解,也可以是知識上的獲得。學生要把自己的見解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⑤學生之間在個體預習之后要展開交流,由于學生個體差異,以上問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很好,尤其一些難度大的課文,學生的差別就更大了。通過交流可能發現和別人的差距,通過別人的提示可能找到思維的悟點。
第二步:疏導印證法
這一步就是講課,有了前面的預習,學生對課文已有初步的理解,關鍵要引導學生對有關內容理解正確,要以開放的課堂迎接學生“千姿百態”的看法。關鍵要理清兩點:①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要搞清楚這篇文章重點要把哪些問題給學生講清楚,讓學生學了這篇課文之后有哪些收獲,也就是明確教學目標。②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哪些文字可能形成閱讀障礙,哪些問題可能有多種理解,甚至千差萬別,教師的作用在于辨偽存真,因此一定要搞好課堂問題設計,既不耽誤課程進度又讓學生對問題有充分地發揮。比如《〈寬容〉序言》第一部分,可以讓個別學生先談談,在預習中注意到了哪些問題、有哪些疑問、對哪些字句有自己的理解。對于這些學生的見解其他學生是否同意,對于疑難問題讓其他學生思考解答,并且對學生的答案作出評價。學生應該能夠談到這一段寫了無知山谷封閉保守,人們自我滿足,代代相傳,保守勢力壓抑新的思想,不容許有異見的人。但要抓住關鍵字句來理解這些可能需要教師的點撥,比如“幸福的生活”、“永恒的山脈”、“它們是一千年前由一個已不為人知的部族寫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褻瀆”等等,又如“孩子們卻惦記著玩耍從遠方捎來的漂亮石子”、“那些男男女女后來走了,再也沒有回來”這些字句都說明了什么問題。至于后文對“漫游者”的稱呼變為“先驅者”有何深意,有的學生可能很難發現這個問題,這就需教師點撥提示。這個環節就是要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課堂教學對自己先前的理解進行印證,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對教者而言,這完全是一個開放性的課堂。
第三步:回顧總結法
一篇課文學完了,要強調學生回顧全文,把文章從頭到尾再讀一遍,注意和初讀課文時的感受有何不同,還有哪些問題,在課堂上質疑,師生共同解答。學生之間交流閱讀收獲,互看學習筆記。這一點也可放在課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指導學生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寫作收獲,對精彩文段進行仿寫。